首页 > 快讯

爱新觉罗载湉(爱新觉罗载湉和载淳)

小猫咪 快讯 2022-05-11 爱新觉罗

(紫禁城)

公元1875年,正月二十日。

寒风呼啸,白雪皑皑。

紫禁城太和殿,四岁的爱新觉罗·载湉被慈禧太后按着身子,跪在龙驭上宾的同治皇帝灵前重重的扣了三个响头。

磕头是必须的,因为载湉马上就要继承大清王朝的帝位,成为王朝的第十一位皇帝。

要继承帝位,自然要在先皇灵前磕两个头,表示尊敬。

但载湉年仅四岁,别说磕头,上炕都费劲,所以这些三跪九叩的大礼只能让同治皇帝的母亲,也就是慈禧太后来“协助”他完成。

而清朝官方的史料在记述这段历史时则极为讽刺,史书记载,四岁的载湉跪在同治皇帝的灵前捶胸顿足,嚎哭不能自已。

看来史书不能尽信,尽信书不如无书。

载湉当了皇帝,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光绪皇帝。

对于一个四岁的皇帝来说,当皇帝并不一定是什么好事。

历朝历代,皇帝年幼,主少国疑,势必要有顾命大臣辅佐。

但前朝的同治皇帝驾崩得实在仓促,一言半语也没留下, 更没指定过什么顾命大臣,所以在皇帝尚未成年之前,负责代理朝政的工作就落到了同治皇帝的母亲,慈禧太后的身上。

对慈禧太后来说,光绪皇帝的身份也很特殊。

由于同治皇帝绝户,没有留下子嗣,新皇帝只能从清朝的皇室子弟里选拔。

众所周知,清朝的皇家子弟,从道光皇帝之后,质量就开始下跌。

皇亲贵胄,骄奢淫逸,吃喝嫖赌,不少皇室的年轻人还染上了抽大烟的毛病。

所以慈禧太后和大臣们选来选去,一直没找到合适的。

但大清幅员辽阔,沃土千万里,政事繁忙,没有皇帝,一天都玩不转。

出于无奈之下,大家找到了了年仅四岁的光绪。

四岁,很小,人生宛如一张白纸。

没有顽劣不堪的性情,没有劣迹斑斑的过往,除了岁数小一点,当皇帝问题不大。

光绪的父亲是道光皇帝的儿子,而道光皇帝是同治皇帝的爷爷。

那么按照家谱顺序这么一排,光绪皇帝就并非同治皇帝的晚辈,而是平辈。

既然是平辈,那么慈禧太后就没有把光绪当孙子看待,而是把他过继给了自己,当自己的儿子养着。

当然,说是给自己当儿子养,但每天忙于争权夺利,顺带处理政事的慈禧太后可没有时间来照顾光绪。

可四岁的孩子又是一个不能离人的阶段,那么小光绪要由谁来养呢?

慈禧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亲信太监,李莲英。

(李莲英)

太监就是专门伺候皇帝的,把光绪交给太监,问题应该不大。

但首领太监李莲英表示很为难,自己是太监,没孩子,所以从来没有照顾孩子的经验,成年的皇帝咱能伺候,未成年的皇帝咱实在是伺候不了。

慈禧太后脸一横,表示你能干就干,不能干太监这活儿你也别干了。

李莲英当然不想丢饭碗,所以只能硬着头皮把这活儿接下来。

但李莲英毕竟是首领太监,是太监群体里的领导者,伺候皇帝的活儿自己当然不用亲力亲为,所以他找了一群普通太监,约么一百多人,分批次,轮岗制的照顾光绪皇帝。

太监,这个中国封建王朝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对皇帝的感情是复杂的。

一方面,封建制度的残忍使他们变成了不健全的人,另一方面,厚厚的宫墙,天家的权威又给了他们一块喘息之地。

这帮太监们会如何对待皇帝呢?

答案是四个字:应付了事。

(清朝皇子们读书居住的地方)

对他们来说,照顾皇帝就是让皇帝活着,只要皇帝不死,自己就不会被责罚。

翻看史料,我们可以在光绪皇帝的幼年生活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我们知道,清朝皇帝吃饭,规模是很大的,每次都要摆上个三四桌子菜,共计四百多道。

皇帝坐在上首,太监负责一个接一个地给皇帝夹菜。

皇帝不喜欢吃呢,就换下一道菜,皇帝喜欢吃呢,可以多吃点,但是也不能吃太多,都吃完更是不被允许的。

太监们不能让皇帝总是多吃一道菜,因为圣心不容揣摩,皇帝爱吃什么。是机密,绝对不能泄露出去。

至于为什么不能泄露出去,作者也没想明白。

但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得出来,皇帝嘛,在古代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在某种意义上,他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如果这个神爱吃水晶鹌鹑这道菜被泄露了出去,倒也无可厚非,因为毕竟水晶鹌鹑是道硬菜,一般人是吃不起的。

但这个神如果爱吃臭豆腐被老百姓知道了,难免贻笑大方,让人觉得皇帝也不过如此。

所以皇帝在民众面前,要时常保持神秘性,不能透漏太多的喜好。

(人们印象中的满汉全席)

到了光绪皇帝用膳时,太监们照例把皇帝放在上首的椅子上。

皇帝的椅子,诸位可以想象到,那应该是又高又大,小光绪坐在上边儿,不能乱动,一乱动就容易掉下去。

太监们图省事,把以前那套一道一道给皇帝夹菜的流程就给取消了,所以光绪皇帝只能吃面前的四五道菜。

比如这四五菜,分别是鸡鸭鱼肉,那么皇帝每天三顿,顿顿都是鸡鸭鱼肉。

这还算是好的,倘若这四五道菜是炸馒头,炸豆干,炸油条,那么皇帝也只能天天啃面。

不是他不想吃别的,而是碍于他幼小的身形,他只能吃到眼前的这几道菜。

长此以往,御膳房的厨子们也学乖了,既然皇帝每天只吃固定那几道菜,那咱们每天只做那几道不就得了,剩下的菜,咱们撤了上,上了撤,反正皇帝也不吃,无所谓,

菜肴可以重复利用,那么用以做菜的钱款,自然就让厨子和太监们合谋贪污了。

所以光绪皇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看起来锦衣玉食,顿顿好几百道菜,但大部分菜肴都是坏菜,馊菜。

就算哪天太监们大发善心给皇帝夹了,皇帝也吃不下去。

光绪帝本来身体就不好,长期吃那几道菜,身体更加虚弱,太监们为了防止他受风着凉,即使是在酷暑难耐的夏季,也给皇帝套着一身棉袄。

数九炎天,这把光绪皇帝给热的呀,就想把衣服给脱下来,太监们一看皇帝要脱棉袄,七手八脚地就给皇帝按住了,差点没把光绪皇帝热晕过去。

以上内容,听着很邪乎,让人感觉不像真的,毕竟是皇帝,是天子,在人们的固有观念里,当皇帝是天之骄子,万乘之尊,没有人敢冒犯,皇帝就算打个喷嚏,地球都要跟着抖上三抖。

但实际上,这些关于光绪皇帝的记叙可信度非常之高,因为这些故事都出自一个叫翁同龢写的一本书里。(《翁同龢日记》)。

(翁同龢)

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专门负责日夜不停,寸步不离的教育小皇帝,所以他的记叙,多半不会扯谎。

光绪皇帝就这样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与其说是当皇帝,不如说在紫禁城里做囚徒。

当然了,现在皇帝长大了,已经不需要太监们照顾了,太监们也没法儿再欺负皇帝了。

光绪即将要开始他的新生活,那就是亲政。

四岁入宫,母亲慈禧太后代为理政是很正常的,因为你不能指望一个四岁的孩子爬上金銮殿来处理国家大事。

但如今皇帝已经十六岁,完全有能力也有资格自己独立来处理这个国家的运转,身为母亲的慈禧,总不能再掐着权力不放手了吧?

根据以前她控制同治皇帝的经验来说,擅权不放很有可能再次发生在慈禧太后的身上。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像慈禧太后一样对权力过分迷恋的女人,如汉朝吕雉、唐朝武曌、宋朝刘娥等等,但慈禧太后和她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朝的几代女性政治家都很有能力,但慈禧却是个除了擅用阴谋诡计之外对国家几乎百害而无一利的人物。

不过当光绪皇帝提出要亲政的时候,慈禧的态度出奇的痛快,她很快发布懿旨,昭告满朝文武,皇帝长大了, 皇帝要自己当家了,以后大清朝的事情就都不归我管了。

事情格外顺利。

(光绪读书像)

少年天子初长成,要叫人间换新颜。

诗不押韵,但却很贴合皇帝当时的心情。

但很快,光绪皇帝就发现了一个问题。

大臣们上折子,都往慈禧的宫里送。

大臣们禀报国事,也都往慈禧的寝宫里跑。

表面上,这帮大臣们在朝堂上对自己俯首帖耳,山呼万岁,但实际上,在帝国的事务处理中,大臣们都很有默契地绕开了自己,转而接着拿慈禧当做这个帝国的第一话事人。

不仅如此,慈禧表面上说自己以后再也不管皇帝,也不参与国事,但实际上,这位老谋深算的太后却把她的控制安排到了皇帝生活的方方面面。

(慈禧太后)

皇帝喜欢珍妃,慈禧不喜欢,不喜欢也就算了,还把珍妃弄死了。弄死也就算了,她还把自己的侄女强行安排给光绪皇帝做皇后。

皇帝想要在朝廷中选拔人才,组建自己的人事班底,慈禧就把大臣全都换成自己人,上到朝廷大员,军机大臣,下到丫鬟太监,使唤婆子,全都是慈禧的亲信。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邻国日本侵略中原,光绪作为年轻人,当然忍不了外敌入侵,堂堂华夏卑躬屈膝,颜面何存?于是要求主战。

皇帝在曾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简而概之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

宁可战死失社稷,却不拱手让江山。

但皇帝的豪情壮志比不过慈禧太后妥协求和的心,慈禧太后表示,主战是不能主战的,还是老规矩,签条约就完事儿了。

于是,中日双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签订《马关条约》)

割地赔款加道歉,这是清廷的老传统了。

我无意去批评清廷的所作所为,因为时代使然,换做别的朝代,结果估计一样大同小异。

历史是站在当下,回首过去,汲取经验,警醒自己,绝不是简单地发泄个人情感。

光绪眼见自己单排总是掉分,于是找来了一批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发动“戊戌变法”,希望可以通过改革变法,自强图变,彻底扭转清王朝一路向下的颓势。

慈禧表示:谁敢变法我弄死谁。

光绪皇帝支持的变法派很快被慈禧太后用雷霆手段屠戮殆尽,连光绪皇帝本人,也被慈禧请出了紫禁城,囚禁在了中南海的瀛台。

既然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做个傀儡皇帝,那咱家就给你关禁闭。

当然,毕竟光绪是皇帝,一直关着也不像话,所以没多久又给放出来了。

重回紫禁城的光绪皇帝仍旧参加早朝,但当他坐在龙椅之上时,眼里已经失去了神采。

他已经彻底绝望了。

这位皇帝儿时在冰冷的深宫中受尽了孤单寂寞和太监们的虐待。

长大之后,又一直屈服在慈禧太后的淫威之下。

他想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来拯救这个岌岌可危的帝国,但美好的愿景总是被慈禧太后破坏。

他屡屡被监视,被否决,被控制,被架空,甚至就连自己的个人生活,皇帝也不能作主。

他要和一个自己根本不爱的女人共度余生,自己最爱的妃子却早被慈禧太后给弄死了。

但光绪皇帝是失败者吗?

并不是。

(光绪皇帝)

他不仅不是失败者,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帝王之一。

至于他怎么优秀,我希望可以通过一段对话来告诉大家。

在发动戊戌变法时,大学士孙家鼐曾对光绪皇帝说了这么一句话:

“若开议院,民有权而君无权。”

戊戌变法其中的一条内容是要在清朝成立一个叫众议院的新部门。

众议,就是以后有关国家的政策决策,法令教条,都要由大家群策群力,一起参与,一起决定,而不是由皇帝自己独断专行。

如果开了众议院,那么有权力的人,是百姓,是普通人,而没有权力的,就变成了皇帝。

光绪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他面色如常,眼神坚定,说了这么一句话:

“吾欲救中国耳,若能救国,则朕虽无权何碍?”

这句话翻译过来也很简单,意思就是:

我想要拯救中国,如果变法革新可以拯救中国,我就算没有权力,也心甘情愿。

这句话简简单单,但却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在光绪皇帝之前,中国所有400多位皇帝里,没有一位皇帝说过这样的话。

这是一个皇帝最真实的的独白,我当皇帝不是为了享乐,不是为了权力,而是为了国家可以繁荣昌盛,百姓可以安居乐业,我想要的,不是权力巅峰的九五之尊,而是盛世寰宇,天下太平。

只可惜,时代没有给光绪皇帝这个机会。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成了光绪皇帝一生的写照。

相关阅读:

  • 弘历是哪个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的一生)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