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为什么明以前封王都以秦王赵王魏王等命名,而清朝封王却以恭亲王、礼亲王等命名?

小猫咪 快讯 2022-07-01 秦王   亲王   都以   清朝   却以

为什么明以前封王都以秦王赵王魏王等命名,而清朝封王却以恭亲王、礼亲王等命名?

看了一圈答案,发现大多是答的文不对题的,所以尽管有很多回答了,但我还是想来说两句,题主问的其实是清朝的王爵封号名称的问题,很多答主都没有真正说为什么清朝的王的名号,不再用古代的国名,而是用一些好听的字来当封号。在我看来,原因是清朝建国之初,跟其它朝代不一样,后金时代的清朝,还不是封建国家,而是一个奴隶制国家,没有分封建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奴隶制国家的财产是人口,不是土地,所以分封是有的,但建国就没有了,这个传统导致了清朝后来不再以古代国名或地名来给作为王爵的封号,真正的原因就是这个。

上图是故宫所藏的醇亲王金印和印文

回顾一样历史哈,清朝以前的亲王爵位的封号,基本上都是以“郡国”地名为封号,通常来说,封王的时候的那个封号,是有等级的。最高等级的就是用春秋时代的大国的名字来封,如秦王、晋王、齐王、楚王等,次一点就是春秋时代的一些小国,如宋王、鲁王等,再次一点就连春秋时代的小国都算不上的,只是后来的州名的,如湘王、桂王等等,这是模拟古代的分封建国之制,亲王的名号都是以地名作为封号。而且这些地名实际上是显示等级的。比如朱元璋的儿子,秦王朱樉地位就比鲁王朱檀高,至于在南明时候,当了永历皇帝的桂王朱由榔,等级就更低了,因为他只是一个州名。

尽管其实后来所谓的分封建国早已名存实亡了,其实不是清朝的时候,才不让亲王去京城以外建国的,唐宋时代的亲王,也都是只有封号而不建国,以致于唐代的亲王,都已经不去封地了,如唐高宗本来封晋王,但他并没有去今天的山西省当过王爷,而是一直留在京城混日子,宋太宗也当过晋王,实际上他也没有去过今天的山西省当王爷,而是一直留在京城当开封府尹,虽然如此吧,但唐、宋时代的亲王跟自己封号相同的那个地方仍然是有形式上的联系的,比如宋光宗被封为恭王(这个恭指的是地名恭州,跟清朝的恭亲王的那个不一样哈),每年恭州的地方官在宋光宗生日的时候要派人来给他送礼,当然,后来宋光宗当了皇帝,立即把恭州从升级为“府”,因为当了皇帝他特别高兴,所以给恭州赐了个喜庆的亲名字——“重庆”,这就是现在重庆市的地名的来历。

下面,我就跟大家一起理一理中国历史上王爵爵号的变迁。

西周的时候实行分封制,就是除了周天子占据了天下最肥沃的两块土地之外,其余的土地都要分封给宗室和功臣,这些分封出来的小国家就是诸侯国。

但同样是诸侯国,也有大小高低之分,从级别上来看,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从大小上来看,封地相差至少十倍以上。最开始的时候,级别和大小是成正比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国发展得好,有的发展得不好,慢慢的就出现了级别高但国家小,或者级别低但国家很强大的情况。

尤其是到了西周中期,天子的实力逐渐衰弱下去,各诸侯国的实力明显增强,原来的等级体系已经彻底崩溃,其中楚国是最显著的一个。楚国建国的时候,封的是子爵,属于第四等,算是级别比较低了,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楚国早已成为所有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当然会不甘心屈居人下,于是自称为“楚王”。

这种做法当然是不合规矩的,按说要进行讨伐,由周天子号召,各诸侯国出兵协同,共同惩罚楚国,不过由于周朝势弱,而楚国太强,所以当时的周天子也不敢动手,只好捏着鼻子认了下来,这就是“王”的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春秋时期,周朝王室实力更弱,各诸侯国中实力稍强一些的,纷纷自称为“王”,比如齐国的国王就自称“齐王”,晋国的国王就自称“晋王”,等等。再经过三百多年的相互吞并,小的诸侯国逐渐被消灭,只留下了七个最强大的国家,这就是战国七雄,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因为汉朝封的王爵,是建立在战国各国归属的基础上的,所以爵号往往是战国时各国的国号,这其中有的是因为封地在原国家的都城,有的是因为其祖上是某国人,总之理由虽然各不相同,但王爵和爵号就这么定了下来。

诸王在各自封国的权力极大,比如可以设置自己的官署,可以自己制定赋税,可以自己征兵,甚至可以铸造货币……而且天高皇帝远,皇帝对他们毫无制约之力。对此,刘邦感到很不放心,于是相继将各异姓王一一诛杀,其中死得最惨的就是韩信了。

消灭异姓王之后,刘邦与大臣们杀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封王。”这一条规定,被以后所有的王朝都继承了下来,并逐渐演变成了“非皇室宗亲不得封王”,将封王爵的资格留在了皇室内部,事实上除了皇帝的兄弟和儿子之外,其他皇室宗亲也是没资格的。

从汉朝开始,中国历史上的王爵制度就算是基本定住基调了,以后历朝历代虽然都有所修改,但基本内容并没有变,王爵一直是爵位中最高的一级。

从汉到明,各朝代的皇帝对封王的策略是不一样的,对皇权掌控比较严格的朝代,往往不允许诸王到自己的封地任职,防止他们坐大,但诸王的俸禄和收益,往往还是来自于自己的封地,所以诸王和封地还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比较典型的朝代就是唐、宋,诸王往往都是遥领封地,人是住在京城里的。

而有的朝代没那么严格,允许诸王到自己的封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西晋和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只有自己的儿子才是最值得信任的,所以他将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全部封王,分封到各地,不仅能守卫边疆,还能拱卫京师,确保天下掌握在他老朱家手里。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燕王朱棣在封地发动了靖难之变,直接打到南京抢走了朱允炆的皇位。所以朱棣继位之后,虽然不好意思改变他爹朱元璋封王的策略,但却削夺了诸王的权力,也就是所谓的“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综上所述,之所以清朝的王爷爵号,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根本原因在于清朝的统治者在确定王爵爵号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了解。他们简单的以为,要切断诸王和封地的联系,就不能把爵号和国名、地名联系起来,而“王”和“亲王”是一样的意思,所以就出现了恭亲王、睿亲王这样的叫法,在我看来,很是不伦不类,但几百年时间下来,很多人都习惯了这种叫法,反而不知道正统的爵号是怎么回事了。

这个要从大历史来看就非常容易明白!

明朝外部的环境有点类似周朝,在明朝统一北方的时候,北方地区已经是蒙古族和汉族混合居住,这些地区的治理非常复杂,语言文化差异比较大。

朱元璋搞分封制也是有原因的。

蒙古也是王子领兵打战,朱元璋派王子出镇边陲,也是为了更好的与各族首领贵族打交道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金朝灭宋的过程中,总是要求宋朝派王子去谈判,其中赵构就参与了与金兵的和谈,可见少数民族的首领谈判有对等身份的要求!

事实上,蒙古人也是如此,他们有让皇族领兵的传统,朱元璋这样子,也是要适应大环境,毕竟蒙古有分封制,而且有四大汗国,更为重要的是当年蒙古人的分封制还有力量。

秦始皇之所以实行郡县制,那是因为周朝分封制已经实行800年,各种弊端已经充分暴露,就像一个千年老屋,只有推倒重建了。

清朝有点类似秦朝,康熙有点类似秦始皇,平定三藩之乱和结束战国七雄有某些相似之处

早期的清朝太像秦朝了,特别是康熙皇帝面对的天下局面,跟秦始皇差不多!

康熙皇帝好不容易平定了三藩之乱,他怎么可能再去搞分封制呢?

事实上,从元朝初期的公元1200年到清朝的初期的公元1680年,分封制已经实行了500来年,明朝的分封制到崇祯皇帝的时候,可以说一点作用都没有了,朱元璋的后代,秦王被李自成干掉了,各地的诸侯王又没有什么作用!

蒙古的分封制到清朝的时候,也已经寿终正寝,总之还是那句话:时间长了,总会出现各种弊端。

在元朝末年,朱元璋没有看到分封制有什么弊端,反而看到了各种“山大王”,比如陈友谅、张士诚等等,这些人都是自封的王

和康熙皇帝不同,朱元璋一生的对手不是诸侯王,而是功臣集团,他要用分封制来制衡那些封疆大吏,毕竟他自己就是通过当地方官,当“山大王”才当了皇帝。

所以,朱元璋更加害怕将军们会造反,他对分封制的弊端没有切实的体会。

总之,朱元璋和康熙对分封制的感受和看法完全不同,这就决定了分封制的命运。

也就是说明朝的分封制比较有实权,有诸侯国的样子,有权有地,清朝的分封制已经是一种荣誉头衔,没有实权,也没有土地,而“秦王”的秦是地域名称,没有土地,当然不能再用“秦王”这样的地域王称呼了。

所以,清朝往往分封“恭亲王”、“礼亲王”这样的虚位王,而明朝和明朝之前往往存在“秦王”“赵王”“魏王”这样的诸侯王命名。


一起聊一聊明朝和清朝的各种“诸侯王”!欢迎关注!

作者|龚柳辉

明以前对封王也很讲究的,王爵是最高爵位,是超品的,超越公侯伯子男更超越高官的品级。在亲王里,秦、楚、齐、晋这四个字命名的王在亲王里地位最尊,号称叫“一字并肩王”,地位是很高的。

到了清朝,清朝实在不放心把亲王分封在地方,三藩之后,索性不封,给一个好字,礼啊瑞啊,恭啊肃啊,把他们统统留在北京,便于掌管。

相关阅读:

  • 白起怎么死的(秦王为什么要杀范雎)
  • 雍正的几位皇后,雍正到底有几个皇后
  • 秦国皇帝列表(秦王位世袭图)
  • 中国海军军舰都以城市命名,这有什么讲究吗?中国军舰主力
  • 有哪些王爷(清朝末年的王爷有哪些)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