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科研与产业齐飞!成都“建圈强链”又有新进展

小猫咪 快讯 2023-04-04 科研与产业齐飞!成都

这支清华团队在成都都干了啥?

这是由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团队领衔创办的清陶能源在成都的产业化项目。4月初,首条设计产能1GWh的生产线将投产,首批半固态电池将在郫都工厂下线。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成都首条半固态电池生产线。未来,这里将为成都新能源储能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科技支撑。

对于李峥来说,成都并不是一座陌生的城市。自去年年底清陶能源决定在成都建设固态电池储能生产基地以来,李峥来蓉的频率大大增加。3月初,行程繁忙的李峥特意抽出两天时间,来到菁蓉镇查看基地建设情况,为月底首批半固态电池下线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固态锂电池,顾名思义是用一种固体的新材料,去替代传统锂电池中的电解液部分,具有高安全、长续航、低成本三大核心技术优势,是行业公认的下一代锂电池技术。2016年成立的清陶能源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策文的固态锂电池成果转化项目。

这支平均年龄30岁的创新团队,不仅率先实现了固态锂电池的产业化,建有国内首条固态锂电池生产线,而且还构建了完备、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体系。目前,清陶能源已获得342项专利授权,其中四成多是发明专利。

要实现固态锂电池技术从高校实验室到市场化、产业化、商业化的转变,这背后并非一帆风顺。“成果转化无法一蹴而就。完成成果转化,我们已有近10年的积累。”李峥介绍,在这近10年里,团队先后攻克了关键材料规模化生产、核心装备研发设计等一系列难题,生产的固态锂电池具有高安全性、能量密度高、耐高温、长寿命等优点,最终成为固态锂电池行业里产业化以及商业化的佼佼者。

目前,清陶能源的固态锂电池已在新能源汽车、特种储能等领域实现应用,并与多家主流车企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21年,清陶能源联合上汽集团推出了全球首款纯电动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实车,解决了新能源汽车普遍存在的里程焦虑问题。现在,清陶能源已成长为独角兽企业,跑出了清陶“创新速度”。

此次投资100亿元,清陶能源在成都建设的固态电池储能生产基地将成为清陶能源在储能领域的总部,打造新能源储能产业全国示范生态圈,这足见成都在清陶能源全国布局的总体地位。

“去年6月,清陶能源对全国业务布局进行了全方位战略性思考。一方面,清陶能源的产品种类不断扩大,在昆山的生产线存在多领域产品并线生产状态,急需做进一步细分;另一方面,西南地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绿色能源基地,水电、光电资源丰富,未来将是推进‘双碳’战略的重要能源供给侧,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李峥说,成都与西南地区几个城市共同进入清陶能源视野。

“成都是一座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城市的扩大必然带来能源消耗,想要走出一条绿色的能源发展途径,那么安全性高、应用场景广的储能设备就可以‘大显身手’。持续推动储能技术研发、生产、应用,成都正是‘理想之所’。”李峥补充说,“成都在成果转化的创新要素上十分齐备,科研、人才、产业、资金等要素一应俱全。”

前后不到半年时间,清陶能源很快决定落“子”成都,并迅速投入一期生产基地建设中。李峥认为这也是“清陶速度”的体现,并直言十分感恩成都以及郫都区,“成都的响应速度非常快,良好的创新、政务环境让我们印象十分深刻。而项目各项工作都推进得十分顺利,短短4个月时间,第一批半固态电池即将上线。”

事实上,清陶能源的核心团队成员虽主要来自清华大学,但也有部分成员曾有成都的求学经历,与成都可谓“缘分不浅”。

除了在成都建设百亿级的固态电池储能生产基地外,清陶能源还将建设固态电池储能技术研发中心以及聚焦储能场景应用的产品开发中心。目前,各项工作正同步加速推进。

“清陶能源能保证在固态锂电池行业占有‘一席之地’,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创新是我们的根本竞争力。”李峥介绍,落地成都后,清陶能源从研发、人才等多方面持续加强创新,“好的创新成果一定是在好的环境中产生的。我们不仅看好成都的现在,而且更看好成都的未来。”

随着成都清陶的加快建设,又将为成都相关产业“建圈强链”注入“强心剂”。

“科技成果转化的优势在于它一定是转化行业里最领先的新技术,带动产业变革与升级,我们现在就是要做领跑者,用自主可控的技术带来新业态,最终带动产业链升级。”李峥表示,清陶能源也希望为成都带来一个更具引领性、更高创新附加值的新产品和新业态,并带动成都及周边地区大量锂电相关产业链企业共同高质量发展,“我们实际上前期已经有许多四川及成都相关产业的合作伙伴了,随着我们加大布局成都,也将进一步整合、壮大产业链力量。”

将目光投向不远的未来,在首批半固态电池从郫都工厂正式下线后,清陶能源的二期项目即将启动。两年后,一个15GWh的清陶能源动力固态电池储能产业基地将全面呈现。与此同时,一个位于成都的国际新能源储能技术研发高地正“呼之欲出”!

3月18日,虽然是周末,但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诺普”)新厂房内仍是一片忙碌,各类工业机器人正在不断地转动。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大学生创业公司,多年蝉联国产机器人控制器销量第一,是国内少数拥有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的企业之一,客户群体包括富士康、格力、比亚迪等。2019年,卡诺普进入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名单;2021年,又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

几公里外,四川千里倍益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春节后就处于满产状态。作为一家聚焦智能康复设备制造的企业,该公司于去年底在北京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这两家公司均位于成都市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在探访的当天,数家已经落地园区人工智能领域的龙头企业正在紧张施工。

“2023年,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迎来成立的第20周年,过去积累的产业成果开始逐渐显现。同时,站在新的起点上园区也有了更大的目标。”成华区相关负责人说。

“China Robot Pioneer。”在卡诺普展示厅墙上,这句话十分显眼。“这句话对我们来说,有两层含义:简写CRP,是公司名字卡诺普来历;翻译过来意为中国机器人先锋,是我们的创业梦想。”卡诺普副总经理邓世海说。

“这个功能区就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2012年,邓世海和另外四位伙伴在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成立卡诺普,“当时园区为鼓励大学生创业,给予我们房租减免等扶持政策,还安排专门的创业导师进行培训,这些举措让我们度过了创业之初的困难时期。”

卡普诺选择研发工业机器人的“大脑”——控制器。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到2015年,卡诺普已经成为国产工业机器人控制器的领军型生产厂商。

掌握机器人核心技术后,卡诺普开始尝试整机生产,在2018年12月发布首款焊接机器人。目前卡诺普的焊接机器人在机械加工、电力能源、汽车制造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邓世海介绍,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公司团队从最初的5人已发展到近400人,其中超过三分之一为研发人员,生产的机器人机型已经达数十种,产品批量应用于全国各地,并远销德国、越南、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焊接细分领域,卡诺普焊接机器人整机是目前国产自主化机器人市场的隐形冠军。在六轴工业机器人出货前五名企业中,卡诺普是唯一上榜的中国企业,公司目前拥有专利技术200多项。

“为保持竞争优势,近年来公司一直在开辟更多的市场,研发新的产品和新功能,并在缩小与进口工人机器人的差距。”邓世海说,这几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基本都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

卡诺普的“成长”,也带动了整个园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2022年,为更好地服务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园区专门引进一家检测机构为机器人产业服务。

“以前我们需要把机器人拉到上海做资格检测,引进后在园区内就可以完成,节省了许多资源和时间。”邓世海说,从上游的测试、零件,到下游的二次开发、设计场景方案,园区里与卡诺普配套和服务的企业就有十余家。

同在园区里,四川千里倍益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倍益康”)董事长张文最近正密切关注一款与华西医院联合研发的医疗设备进展情况。

倍益康是一家聚焦智能康复设备制造的企业,也是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孵化的本土首家上市公司。因为该公司生产的筋膜枪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优势,被外界称为“筋膜枪第一股”。

事实上,筋膜枪只是该公司产品中很小的一个品种。谈起公司的特点,张文介绍:“专业的医学背景是我们的最大优势,在健康产业中的康复领域,我们将专业医疗和健康消费两大业务融合,产品体系包含力因子类、电因子类、热因子类等康复产品。”

简单来说,专业医疗的产品是供应医院这样的专业医疗机构;健康消费类产品则是面向普通市民,筋膜枪就是其中一例。

“园区为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张文说,公司是在2009年搬迁至园区,在园区的帮助下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去年的上市过程中,园区对我们开展一对一服务,帮我们联系、对接省市有关部门,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就顺利拿到了43个部门的合规函;在正式上会前,园区协助公司出具合规证明40余份。”张文说。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倍益康在园区内占地近20亩的公司管理总部及智能制造基地将在明年竣工,建成后产值预计可达8亿元,新增康复科技产品产能超200万台。

成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倍益康是个开始,目前园区里还有一批像卡诺普这样的优质本土公司已进入上市“孵化”的培育库。

在培育卡诺普、倍益康等本土智能制造企业的同时,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

“我们围绕人工智能、数字通信、工业互联网三大主导产业编制产业图谱,并出台专门的产业政策。”成华区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园区内已聚集人工智能产业关联企业70余家,数字通信产业关联企业近300家,工业互联网产业关联企业近50家,为成华区乃至成都市构建比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夯实了基础。

有了初具规模产业“底色”,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也在不断提升优势产业的“亮色”,并提出三个发展目标——

“大团圆”。与卡诺普一街之隔,国产智能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之一埃斯顿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基地正在紧张地建设。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中,已经有两家表达了明确落户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的意向。成华区相关负责人说,园区计划将国产机器人“四小龙”、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全部引进,由此实现西部、国内、国际机器人的领军企业的聚集,进而形成协同效应,延伸产业链。

“第三极”。“目前在机器人产业领域,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还是领跑,但我们园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因此我们提出奋力打造西部机器人产业高地、中国机器人‘第三极’的目标。”成华区相关负责人说,“在我们的设想是,以后业内提到西部机器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

2022年,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发布《成都市机器人产业链协作配套清单》,为企业提供更广泛的发展支撑。“工业机器人在成都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我们要把上中下游产业充分联动起来,才能真正做好建圈、强链、延链、补链。”成华区相关负责人说。

公众号是成都市发改委传递成都发展改革信息的重要窗口,因微信平台不断改版,发改君诚邀大家成为我们的专属“星标”用户,您将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资讯。进入主页,点击右上角成为“星”用户。

原标题:《科研与产业齐飞!成都“建圈强链”又有新进展》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信息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