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警惕颈动脉内“定时炸弹” 市立医院全病程管理提前“扫雷”

信网4月27日讯 (首席记者 丛黎 通讯员 谢小真)我国40岁以上的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超过40%。如果将颈动脉和大脑的关系,比喻为营养输送者——树干和营养消耗者——树冠的关系,那么,颈动脉就是大脑的“营养之河”。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的破裂和脱落、颈动脉狭窄和闭塞,均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并进行合理药物干预,颈动脉斑块的发展进程可以被遏制,颈动脉斑块带来的风险也会得到控制。

50岁的市民赵女士(化名)既往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多年,血压最高达200/100mmHg,因平时无不适症状,从不监测血压及服药。今年4月初,她晨起后感觉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活,左手持筷困难,自以为是疲劳所致,并未在意。次日左手无力感加重,不能持物,行走有拖拽感,言语有不清晰,遂来青岛市市立医院就诊。

进一步检查颈部血管超声发现: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伴斑块(多发), 右侧内颈动脉及左侧颈动脉球部狭窄(>69%),管腔内可见多发斑块,大者位于右侧颈内动脉及左侧颈动脉球部,为以低回声为主不均回声扁平斑块,致局部管径变细。

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神经内一科主任李军表示,患者虽然年轻,但有多种脑血管危险因素,平时忽视检查、诊治,造成了颅内、颅外血管明显狭窄,继而导致此次脑梗塞的发生。事实上,脑血管病是可防可治的,应早期检查,并加以规范治疗,以免造成严重残疾等不良后果。

先来了解一下“斑块”是怎样形成的?人的动脉有内膜、中膜平滑肌层和外膜三层结构。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颈动脉内膜是光滑的,官腔是无阻塞的,但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壁上逐渐形成一种硬壳样的斑块,之后动脉变得僵硬、官腔变窄。这一病理过程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逐渐增大或数量增多,引起颈动脉狭窄甚至闭塞,导致颈动脉内血流受阻,大脑供血不足,就可能引发中风。

吸烟、酗酒、缺乏锻炼、油腻饮食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危险因素都会促进斑块的形成。有什么症状提示长了斑块?大多数患者是没有症状的,部分患者可有头晕、头痛等不适,或者出现晕厥,甚者可以出现一过性黑曚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

对于斑块的初步筛查,首选的是颈动脉彩超。颈动脉彩超可以显示斑块大小、性质、内膜厚度,血流速度等。针对颈动脉斑块相关问题,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神经内一科与健康管理中心、门诊部、超声科、神经外科、医学影像科合作,制定了一套MDT模式的多方位全病程管理模式,从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三方面进行管理。

提倡40岁以上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的人群筛查颈动脉彩超。一旦在查体或各科就诊中发现颈动脉斑块,应立即到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神经科医生结合患者颈动脉超声情况,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定期复查,并在1-6个月中进行药物作用及副作用的监测。如果半年复查颈动脉超声结果没有变化再行评估,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药物。

经过近两年的系统化管理,积极做好卒中一级及二级预防,很多患者从中获益,及时阻止病情进展,将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关口前移,弥合临床治疗、预防、康复之间的裂痕,推动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规范诊疗,减轻由此疾病导致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信息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