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立知

人应该怎么活着(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小猫咪 立知 2021-12-25才有

哈佛大学有一个启动于1938年,历时75年的哈佛成人发展研究项目。

对象是两组截然不同的年轻男性。一组是268名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有一个研究团队对他们成年后的生活加以跟踪,想知道有哪些因素在他们的成长和成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生应该活成什么样子,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另一组是456名出身于问题家庭但未曾犯过罪的少年。

人生应该活成什么样子,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这724名参与者的生活被密切跟踪几十年至今,项目主导者换了四任,被调查的范围也从对本人的研究扩展到他们的家庭生活、彼此互动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日常的口角也进行了访谈。

被调查者后来进入各行各业……一个名叫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的哈佛学生甚至当上了美国总统。

调查结果揭示了导致不同人生境遇差别的影响因素。我想,也是在帮助年轻人看到或思考,什么是活着或幸福生活的关键。

答案是:一个人与家人、朋友和配偶间的亲密程度,而不是获取财富、名望。

我想很多人对这个答案,或觉得失望、惊讶,或觉得老生常谈。

那么这个答案只是一个调查结果,还是必然呢?

人生应该活成什么样子,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人生应该活成什么样子,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影响人类幸福因素的答案绝非偶然

也许一组数据能助你解惑。

大数据显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是1%,2005年17.5%。焦虑症的发病率,上世纪八十年代1%-2%,现在是13%。抑郁症发病率近20年时间从0.05%上升到6.9%,是原来的近140倍。大数据显示:在地球那一端的美国人比我们更抑郁,大约10.7%的美国青少年有抑郁症,5.9%有严重焦虑症状,自杀在2016年上升为青少年第二大死因。

人生应该活成什么样子,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上述这幅图就是美国在各大高校搞的行为艺术,地下散落的书包代表每年平均1000名大学生因自杀而死亡。

中国人精神情况是怎么变糟的?

事实上像精神分裂症这样的发病率始终是保持不变的。所有的心理疾病,并不是生物性疾病。

然而在过去30年当中,焦虑和抑郁却爆炸式增长。

过去的3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如果将视角拉大,过去的30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1990年的GDP总量仅为1.87万亿,2020年,则为101.6万亿。

换句话说:经济的发展,与焦虑抑郁的高发同步。

2016年北师大心理学部长发言:“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用钱解决不了的问题越来越多!”

大约从2000年开始,每当寒暑假就有大量学生住进精神病院,他们或焦虑、强迫或和父母关系出现严重破裂。

北大教授徐凯文说,父母有勇气把孩子送到精神病院,可见真的是没有办法了。

人生应该活成什么样子,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而前来住院治疗的不乏从小都是最好、最乖的学生,但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当然有的并不是想自杀,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一名读大三的学生,高考时以一分之差没有读上心仪的经济学专业,大学前三年,去经济学院读研是支撑他的目标。然而大三第一学期期末,发现自己对经济学专业并不热爱,所谓的目标似乎只是一份执念,于是深陷抑郁。一个入校时成绩就好,入北大后第一学期成绩学院第一,本可以做很好学术科研的孩子,一直有尝试自杀的经历。大学四年中用尽所有治疗手段了无生意,最终弃学。一高考状元自述自己像是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19年来他从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没有活过。……

这是一群被强烈的孤独感、无意义感填满,“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按别人的逻辑活下去…..”的一代人。

他们大多从初中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疑惑了,因为成长的后显性,当真的做出要结束自己生命的决定时,时间不知已经过去多久……

也正因此,传统的西方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对他们几无效果。

而这些与哈佛大学研究结果是同一指向——活着或幸福生活的关键,不是外在的财富或名望,当然也不包括成绩这样的外物。

这里直指的两个问题,应该发展自我同一性。但最应该找寻生命意义的时候,这些孩子们干什么去了?

作为成人如何在孩子们寻找自己的路上,助他们一臂之力?

人生应该活成什么样子,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人生应该活成什么样子,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空心鸡娃是如何被“催生”的?

在北京的万安公墓,有一块叫尹荃的小学老师的衣冠冢。

尹荃老师1970年含冤去世,一生没有子女。

19年后她的学生为她在公墓买了墓地,写了这样的悼词:

40年来,循循善诱,陶铸群伦,悉心教职,始终如一,无辜蒙难,备受凌辱,老师一生坦荡清白,了无点污,待人诚恳、处世方正,默默奉身教育事业,终生热爱教师生涯,其情操其志趣足堪今人楷范。

甚至有两位学生将自己葬在了尹老师墓前。

电视剧《风筝》柳云龙扮演的中共地下隐藏在军统高层的情报人员军统六哥,他在解放后被组织上安排收马小五为徒。在他几乎将平生所有都传授给马小五后,说马小五好像缺点儿什么。

后来他告诉马小五,他缺的那一点儿是坚定的信仰……

电视剧《潜伏》,余则成前往冀中接受中共安排的特别训练,临别李克农嘱咐他,秘密战是独立很强的工作,个人意志经常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更多的时候,你的领导就是你个人信仰……

小学教师尹荃、余则成、军统六哥,我相信,吸引他们,或者吸引周围人跟随他们的,绝不是名声和财富,是他们人格层面的东西。

人生应该活成什么样子,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令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前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北京大学的使命时说道,北大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一些什么样的力量,国家和民族需要北大做什么,这就是北大的使命。

我们的教育需要这样身怀使命的师者。

然而,时下家长把阶层跃升和巩固的希望寄托于教育。带着这样的沉重使命,学生们极易失去内心本身的意义感和价值感。

家长育儿成了“鸡娃”催生。

人民大学副教授胡邓说出多数家长、学生的心声:

当我去路边弹吉他、唱歌、刷手机,别人拼命学习,以后能弹着吉他找工作吗?别人的学分绩点3.7、4.0,我2.8,能和他PK吗?

他分析,随着GDP快速增加,人们生物学本能中对资源和地位的掌控欲被调动。教育被赋予改变命运,家庭对孩子成才期望变高,孩子从小被训练去做更高、更强、更好,而忽略其内心感受和自我创造力、感知力的培养,成为‘空心’。一旦达到某一阶段性目标,空心塌掉即抑郁。

一如注了激素的鸡肉,早晚被打回原形。

如果早知有塌掉的一天,你还会鸡娃吗?

人生应该活成什么样子,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人生应该活成什么样子,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作为父母,我们怎么办?

《优秀的绵羊》里说,“就算是那些曾经赢得无数奖项的最成功的学生,他们也会在某个时刻停住脚步思考这一切是否都值得。在他们三四十岁的时候,他们是社会公认的有成就的医生、律师、学者、商人,但他们往往让人感到,他们不过是一群在终身竞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

徐凯文提到,如果把影响这代年轻人的同辈、家庭和社会因素看作一个环环紧扣的系统,那么处于社会焦虑、压力链条最底端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出问题是全社会的合谋。

作为家长,我们也许要停下来思考,看看我们自己能做些什么。

核心人格在2岁之前形成,弗洛伊德说6岁后没有新鲜事。

中国人说3岁看大,7岁看老。童年有多重要,家庭教育就有多重要,父母就有多重要。

也许你会说,我们也没有能懂得自己的父母。但我们是当今社会的成人,拥有很多资源,读书,网络,找咨询师都可以帮助我们我们自己成长。

儿童不同于活在社会价值系统里的成人,学历、财富、地位这些就是社会价值系统。

他们是活在生命价值系统里,爱、尊重、理解、被抱持……这些都属于生命价值系统。

如若我们知道这一点,不从小对儿童进行物化训练,不忽略其内在的情绪、感觉、心灵的成长,经由这样培育出来的儿童,长大一定不会空心。

一个人一生得到多少爱、理解、尊重、积极正向,是没有办法计量和证明的。

生活中恰恰是这些无法证明、计量的东西,决定着一个人的一生能走多远,是否轻易为外物所影响,为焦虑的洪流所裹挟。

这些无法计量的东西,浇筑着他们内在的“实心”。

作为父母应该在孩子内心储存足够的快乐能量,这样在他们面对未来生活困境时才会有力量。

青春期是一个人进行自我同一性确立,向内探索我是谁,活着意义的节点。此时要给予青少年时间、空间来完成其生命中重要的发展性任务。

就是说,作为父母,一定要同步完成自身的成长,才可能有空间,助他们成长一臂之力。

作为父母,我们给予孩子们的不应是分数、金钱,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是许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人生!

我想,这和历时75年哈佛研究的成果殊途同归。

人生应该活成什么样子,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以上。

我们公众号【心知岛】【壹念说】

相关阅读:

  • 卡瘦棒效果怎么样(卡瘦棒怎么吃才有效果)
  • 跑多久能瘦(跑步多久才有减肥效果)
  • 吃中药吃多久才有效果(中药喝下去一般几个小时见效)
  • 练散打多久(散打练几年才有效果)
  • 瑜伽减肥多久(跑步减肥多久才有效果)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