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立知

豫怎么读(豫的部首读什么拼音)

小猫咪 立知 2021-12-28部首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禹分九州”开始,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就成了早期中国的“统治区域”,虽说从后人制作的商代地图上看,扬州、雍州、梁州等地看起来都没在商王朝的统治之下,但九州之说始于《尚书.禹贡》,因此不影响现代人对夏代疆域的想像。

当然了,因为中国古代历史有过很多曲折,我们现在读到的《尚书》可能不一定是它最初的样子。

据说汉文帝时天下只有一个懂《尚书》的人,叫伏生,但他藏在家里的《尚书》也只剩下28篇,加上他自己的记忆,伏生传的41篇《尚书》会不会走样,可想而知了。

然而到了晋代,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的那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虽然看起来这本书真假参半,但九州被后世一直沿袭,即使有不同版本,却一代代用来指代中国,却是不争的实事。

秦统一中国,到汉代以后,中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历史沉淀下来,如今我国共有三十多个省级区域,每个省级行政区都有一个简称,且这类简称都是由历史沉淀而来,并不是想怎么叫就怎么叫的。

比如浙江简称“浙”,江苏简称“苏”,这些都是根据数百年来省份的名称来命名的。

为什么没有按历史渊源命名,比如让江苏简称“吴”,让浙江简称“越”。

这可能是因为江苏这个省是分拆原来属于中原的徐州大部地区与故吴地构成一个新省份,一个“吴”字无法涵盖江苏辖区的全部文化。

而中国古代虽然浙江境内属古越地,但越人成份复杂,有骆越、闽越等分支,当时的中原王朝无法细分,很多时候,包括浙江、福建、两广甚至云贵等地,都统称为“百越”,因此浙江也不能独占一个“越字”。

与这些中性的简称不同,有一些省份的简称却并不好听。

比如湖北的“鄂”,福建的“闽”,贵州的“黔”等。

当然,你若问我这些字有什么不好,这不是约定成俗的吗?

那好,我承认,你说得对。

的确如此。

但我们现在讲的是汉字之源,若从汉字的源头来讲,这些字如果从本意来理解,似乎有点不同的味道。

比如湖北的简称“鄂”,这本来是因为隋朝以后鄂州府治在现在的武汉而取的简称,原本是有历史底蕴的,但因为“鄂”古同“谔”(惊讶),又通“愕”(吃惊),从象形方面讲,民间解读成一人因吃亏而瞪大眼睛作吃惊状,且竖着耳朵听,因此在湖北甚至有本土学者撰文要求将湖北简称改为“楚”。

其实最后一个解读是错误的,鄂字的“右挂耳”是城邑的意思,并不是指耳朵。

当然,改为“楚”最有意见的是湖南,湖南人觉得我们也是正宗的楚,不能被代表了。

要是“楚”被你湖北“独吞”了,那岳麓书院那对“惟楚有材,与斯为盛”的楹联咋办?

最重要的是,楚的始都丹阳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那里因为南水北调工程发掘出了大量的楚国王室器具。

甚至道家始祖老子也是楚苦县(今天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人),如果连楚的发家地都不在湖北,那湖北称楚的确有点难办。

其实,楚这个字在象形字里是一个人赤脚在林子下行走的意思,看起来也不高大上。

再比如“闽”,《说文解字》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武巾切。

如果普通人仅从字面讲,这个“闽”字“门”内不是一个虫字吗?怎么跟蛇有关?

好了,咱们回到中华文化的根祖地,中原,也就是汉字发源地河南。在中原官话里,蛇叫“长虫”,如果不识字的河南老农,你要说蛇,他可能脑子里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你得说“长虫”,因为他们从来只把蛇称为“长虫”。

由此看来,造字的古代河南人,估计一直是把蛇叫作“长虫”的。

当然,这样造字是有原因的,因为古代的闽越人是一个蛇崇拜的族群。

至于贵州的黔字,《说文解字》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

把“黎”称为“黑色:,可能只在中原官话中使用,比如河南民间把黑灰相杂色的鸡叫“黎鸡儿”,把脸色较深叫“黎黑色”。当然黔是黑色的书面语,秦始皇统一天下,把老百姓称为“黔首”,就是天天在大太阳下晒得脸色发黑的人。当然,古贵州人因为崇尚黑色,加上肤色较深,被中原王朝称作黔,这在古代中国,是不难理解的。

因为“黔驴技穷”这个成语,贵州人表示我们的简称应当是“贵”不是“黔”。

不光如此,甚至在甲骨文中,把蜀国的蜀造成“横目”,一定是为了形象蜀人的先祖蚕丛那双突出的眼睛,从三星堆面具来看,的确是能够印证的。

又加上商人与蜀人可能不太对付,甲骨文有“征蜀”的记载,甚至有学者推测三星堆的青铜器祭礼坑,有可能是商人灭蜀后“灭国必坑其祭祀”的原因造成的。

当然,商人造字在横目下边加一个虫,似乎想表达自己对被征服者的鄙视:横目特征,呆在山洞内的虫子。

这造字的人也够损的。

这跟《山海经》的描述方法是一样。

《山海经》里记述中州风物的地方,跟我们现在看到的差不多,而那些遥远的地方,这离谱了,什么人面鸟足,两足三头,无奇不有。

总之没见过的,都可以编。

因此造字人带点想像,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回到标题,为什么古代中原人造字把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叫“豫州”?

这还用解释吗?

豫:《尔雅·释诂》:安也。《珠丛》:心中和悦谓之豫。

果真是好听的解释。

古代中原人一定认为,自己呆的这地方才是最好的,呆在这个地方才能让人愉悦。

至于后来人把说文里对豫的解释: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从象予聲。《吕氏春秋・古乐》中有:“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以师逐之,至于江南。”而且在殷墟中的确出土过象牙器、象骨器,甚至还引据河南出土过十万年前的大象化石。

然而河北和山西都出土过大象化石。

既然不是独有,也就不能做为证据。

根据现有资料,象字在甲骨文中已出现,而豫字则相对较晚,据研究出自春秋金文蔡侯绅鼎,但此字从土,是否豫字,还需研究。一般认为豫字大约成形于此时期。而此时“象”的含义,早已外延。

比如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你不能理解为大象(这个动物是)是无形的,就象“气象”意思并不是“让大象生气了”一样。

豫字的“大象”,更应当是大的气象,自然运行法则所呈现的“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但如何呈现,我们未必能把握它。

从这个角度理解,它的确是“无形”的。

在汉字形成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的先民们在河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自然也会用最美的汉字来形容她。

此外,中原先民们生活的周边地区,自然也是需要一个好名字的。

因此,山西的“晋”,从日从臸,指追着太阳一直向前。

河北的“冀”,与北方共有之地,那是“希望”。

“豫”字如此美好。以至于国民风云人物蒋志清,因为衷情于此字,在“豫卦”的“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将自己取名“介石”,又从此卦“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取字为“中正”。

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那个改名“蒋介石”的人,字中正的来历。

说到这里,顺便八卦一下:

蒋委员长生前在台湾桃园县大溪镇福安里看中了一个大池子,把它命名为“慈湖”,以怀念他的母亲,又在自己死后柩于福安里,总算是躺在了“福安”的怀抱。

而民国一个非常有名的人叫“郑三发子”的,他有个亲爹叫郑福安。

看起来还挺有源渊的。

但这个以“豫卦”取了名和字的人,在现实中却是“豫人”的敌人,花园口决堤事件的89万冤魂,从来都没有放过他。

说起来,一个好好的“豫卦”,就被这位前党国第一人用砸了。

相关阅读:

  • 曾怎么读(曾的拼音和部首)
  • 酌怎么读(酌的部首是什么)
  • 箍怎么读(箍部首)
  • 部首的字有哪些(糸部首的字有哪些)
  • 口旁的字有哪些字(火字旁的部首有什么字)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