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立知

怎么样的流(什么地走过什么地流着)

小猫咪 立知 2022-01-03地走

在我所走过的石桥中,距离最短、时间最长、变化最大,恐怕要数在林州市五龙镇河头村的淇河桥了。在流经淇河两岸不足500米的地方,有故乡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修建的古石桥、漫水桥、石拱桥和钢筋水泥桥。

1965年,正是“四清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之时,那年麦罢,我刚满9岁,跟随着父亲到河头村一个远房表叔家走亲戚,那是我第一次走进香磨村,近距离地接触淇河。

香磨村坐落在淇河之南的一个山坳中,村两边都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一条2米多宽的石板台阶路将小村一分为二。据刘氏族谱载,明万历年间,八世祖刘自海和妻子赵氏最早在这里卖香火度日,故名为香磨村。路面只有两米宽,自上而下形成一个S形的拐弯。走下这个秀美的小山村,横亘在前面就是奔腾不息日夜流淌的淇河了。

四过“淇河桥”

河头淇河大桥

淇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方脑岭,进入林州市五龙镇后,干枯的河床突然涌出泉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淇河,在临淇镇河口村与发源于壶关县桥上乡的淅河相遇,河水更加威猛,沿着五龙镇河西村拐了一个270度的弯道,从香磨村狭窄的山谷通过,从此七拐八拐,走入风景如画的花地村和花营村。

记得那时淇河里的水非常大,从香磨村经过只有1米宽、1米多高的石墩,上面铺着几块长约2米的石条,桥下水哗哗地流着,只记着人们推着小车从桥上走过的情景,由于年代久远,具体细节已经非常模糊了。

据说原来淇河上并没有固定的桥,一到夏季和秋季,淇河滔滔,洪水泛滥,人们隔河相望,虽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多少人因过河被洪魔吞噬,多少牲畜、财物被洪水卷走,人们望河兴叹,欲哭无泪。只有到冬春两季雨水少时,人们才能踩着搭石或踏着冰冻的河水游走淇河两岸。那个时刻,就是人们走亲访友最多的时候,也是人们最高兴的时候。

淇河桥到底修建于何时?2016年春天,笔者到河头村去采访时,在济源工作的刘海生回家探亲,他带着我们到现在新修的钢筋水泥桥下,找到了一块清康熙三十年(1691)刻写的“福庆永传”石碑。据碑文记载,开始人们在淇河上修建临时简易石桥,怎奈夏季淇水泛滥,大水弥横,石头尽被冲之。有急事的村民只好在淇河两岸觅枝栏渡,或有人协木匍匐而过,人到河中,洪水滔滔,一些人就此丢失性命。

最早的石桥南至香磨村,北至河对面,现在的石头上还有当年建立淇河古石桥时石匠打的石槽。此修桥由东沟村、河头村、香磨村、瓮家峪、刁公岩、黄贝沟村等村合修。香磨村善人刘进孝慨然解囊,与董国兴、王天林鸣金示众,周边的阎邦才、程国兴、王金十、孔伏隆等七人殚心竭虑,在淇河中修葺桥墩,装上二米长的石料,将淇河铺平,水从石条下通过。据测量,桥全长约70多米,宽1米,高约1米,是淇东向北过河头村至东姚镇的唯一通道。

四过“淇河桥”

古淇河大桥

至此我才知道,原来这里是最早的淇河桥,此后的278年间,五龙人民就是踏着这块石板桥走过淇河两岸,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能在淇河上修建一座四季畅行无阻的桥梁,已成为五龙人民祖祖辈辈心中的梦想。

1969年,家乡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在淇河石拱圈上80米处修起了一座长60米的半圆形漫水桥,桥面高3.5米,宽4米,中间高两边低,正中间有一1.8尺宽可以走路,冬春两季,水少的时候,行人可以通过,也可供车辆通行;但到夏秋两季,水位暴涨,堤坝上流水急湍,人们过河往往拄着拐棍或拉手过河,但不管怎么说,淇河上总算有了固定的桥梁。但每到汛期发大水时,两岸交通就又被中断。汛期过后,秋雨连绵,桥上长时间漫水,桥面上生起绿苔,走起路来又光又滑,人、牲畜甚至车辆滑入河中的事故时有发生,人们一提过河就胆怯。自建桥以来,就因过河涉水死亡14人,伤58人,死亡牲畜38头,伤70头,冲毁汽车3辆,自行车、架子车30多辆。一到夏秋两季水小时,人们就在石拱圈上每隔一尺多远摆放一块薄薄地搭石,战战兢兢过河。

1987年底,我到泽下乡采访时,乡长李兴昌领着我到河头淇河大桥,当时淇河大桥将近建成,李兴昌任大桥的总指挥长,他对我介绍说,从1986年开始,泽下乡党委和政府将修建河头淇河大桥提到议事日程。当年10月至1987年11月,在淇河上修起一座长85米,宽9米,高16米的石拱桥。行车道净宽7米,两侧各留人行道1米,单孔跨径58米,两桥台钳于两岸岩石上,大拱券两肩上分别有3个小拱圈,远远望去,如初月出云,在河水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美丽壮观。这座石桥是由石阵村能工巧匠,农民工程师刘成元亲自设计,石桥的建成,彻底改变了两岸人民“行路难”的历史。

四过“淇河桥”

新修建的钢筋水泥大桥

走进新世纪,家乡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的土路被改造成宽敞平坦的柏油路。2008年,在淇河石桥的下游500米处又凌空架起一座长326米、宽10.5米、高27.3米的钢筋水泥平板大桥,这就是闻名的翟阳路淇河大桥。这座钢筋水泥桥由渔村建筑企业家牛拴金施工承建,建桥时在南侧开凿石壁100余米,与香磨自然村相连,北头辟开河头东山约100米,修建了宽10米,高15米的引桥,整个工程于2005年5月1日兴建,2008年底竣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人民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人们走出太行,搏击建筑市场,遨游商海,不但学会了手艺,挣了票子,而且换了脑子,五龙镇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山水乡镇。

四过“淇河桥”

水边鱼庄

2015年,因盘石头水库修建,需要河头村民移民,虽然百般留恋,但河头村大多数村民还是按照鹤壁市移民局的要求搬入南海社区。2019年底,最后的一批居民也含泪离开了河头村,走向他们并不熟悉和习惯的都市生活。

光阴荏苒,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围绕淇河大桥的四次变革,从过去的“过河难”到现在的交通便利,雄伟壮观的淇河大桥,为风景秀美的家乡锦上添花。每当踏上淇河大桥,放眼远望,青山如黛,繁花似锦;俯视桥下,碧水如练,绿草如茵,一种心旷神怡的豪迈之情油然而生。我仿佛穿越历史,三百多年的场景好似一幅壮美的历史画卷,从原古石桥到文革前的漫水桥,从单孔石桥到现代钢筋水泥大桥,短短不足500米,涌现出四座石桥,每一次兴建和旧桥的消失,都会发生凤凰涅槃的巨变。桥是五龙一道靓丽的风景,它承载着家乡人民的期盼和梦想,连结着五龙的美好未来,它将永远见证家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信息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