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立知

水多久被消化(水要消化多久能排出体外)

小猫咪 立知 2022-02-01多久   体外

一、体内都有些什么样的水?

按照阴阳学说的观点,中医将人体内的水看是阴性的物质,与之相关的生理性物质有血、津液,甚至气的一部分也与水有关;而病理性的物质则是水、饮、痰、浊等。

详细来讲,《内经》上这样描述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是人体主要的物质基础与能量来源,中医认为,人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胃的消磨与脾的运化,都变成了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水谷精微之气,当然还有其他的名称,比如营气,比如卫气,都是指的同一种物质,所不同的是其所在的位置不一样,名称以及功用自然也就不同。如果在血管的外边,“行于脉外”,就是卫气,保卫之意,有抵御外邪的作用,同时也能起到滋润体表,维持体温等作用;如果在血管内,则为营气,也称荣气,则是血液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营气加上了水变化成了血液,用来营养人体各部分器官。

津液则跟水的关系就更密切了,准确地讲,津液就是人体内正常水的不同存在形式。津是较清稀的部分,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象我们人体出的汗,流的眼泪,等等都是津;而液则是指较稠厚的部分,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象唾液、肠液、胃液、关节液等等都是。总而言之,津液就是人体内含有丰富营养物质的水,在我们的体内起着滋润、营养的作用。

上面讲的都是生理性的与水有关的物质,而病理性的水则包括了形成中医所谓的水肿、饮病、痰病以及体内的湿浊毒邪等。

水肿,中医又根据形成的病因不同分为外水与内水。外水是指外来的病邪造成的水肿病,如外感风邪造成的风水,有些时候与西医学所说的琏球菌感染而造成的肾性水肿发病机制与过程相似,起病急,初期表现为感冒症状,晨起即肿,肿从头面起继而全身浮肿,肿势剧烈,皮肤明亮有光泽,有时候也称阳水;而内水则是内脏功能失调,或阳水失治而导致的慢性水肿,起病缓慢,肿由下肢而起,午后或劳累加重,肤色较晦暗,也称为阴水。

饮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也就是不能为人体吸收利用的废水积久而成饮。根据病理性的水液停留在人体的部位不同,饮病在中医的医圣张仲景著的《金匮要略》中被分为了四种,分别是"痰饮"、"悬饮"、"溢饮"、"支饮"。①痰饮。多因脾阳虚弱,水饮停留于胃肠所致。可见脘腹坚满而痛,胃中有振水声,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头目眩晕,或肠间水声漉漉,舌苔白滑或黄腻,脉弦滑等症状。治疗以温阳化饮或攻逐水饮为原则。②悬饮。多因水饮流注于胁间,络道被阻,气机升降不利所致。可见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剧,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治疗以攻逐水饮为原则。③溢饮。因肺脾之气输布失职,水饮流溢于四肢肌肉所致。可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泡沫,舌苔白,脉弦紧等症状。治疗以温散化饮为原则。④支饮。因水饮侵犯胸肺,肺气上逆所致。可见咳喘胸满,甚则不能平卧,痰如白沫量多,久咳面目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等症状。如寒饮伏肺者,治宜温肺化饮;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脾肾。这些专业性的描述可能会使外行人看起来不知所云,但其实它说明了几点问题:第一,饮病的产生与人体的脏的功能活动减弱有关;第二饮的产生与停留位置与人体当中气的运动有关;第三,由于水饮停留的位置不同,产生的病理反应也相应不同。中医就是根据这种理论来对相应的疾病进行治疗的。

痰和饮病类似,饮聚日久,炼而为痰,性质上较饮粘稠。痰不光指可以被咯吐出来的有形之体,也可以其他形式存在于体内,如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有形质的一些物质,象皮下的脂肪瘤等,也被称为"无形之痰"。痰的产生多由外感六淫、饮食所伤及内伤七情等,引起肺、脾、肾各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肺主治节,若肺失宣肃,津液不化,则可凝聚成痰;脾主运化,脾胃受伤,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则可凝聚成痰;肾司开阖,肾阳不足,开阖不利,水湿上泛,亦可聚而为痰。由于痰的生成原因不同,所以有寒痰、热痰、湿痰、风痰、郁痰、顽痰之异。痰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引致诸多病证的发生,症状表现各不相同。①痰阻于肺。常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咳喘日久,以致肺不布津,聚而为痰。可见咳嗽气喘,或痰鸣有声,痰多色白,易于咯出,或伴有寒热表证,苔薄白腻,脉浮或滑。治疗以宣肺化痰为原则。②痰蒙心窍。多因七情所伤,如抑郁、暴怒等,或感受湿浊邪气,阻塞气机,以致气结而痰凝,阻闭心窍。可见神昏癫狂,胸闷不痛,或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苔白腻,脉滑等症状。应以化痰开窍为治疗原则。③痰蕴脾胃。多由饮食不节,思虑劳倦,脾胃受伤,脾失健运,生湿成痰所致。可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痞满不舒,倦怠乏力,身重嗜睡,苔白腻,舌胖,脉濡缓等症状,治疗以健脾化痰为原则。④痰郁于肝。多由肝气郁结,气结痰凝,痰气互阻所致。可见咽中不适,似有物梗塞,胸胁隐痛,嗳气,易怒善郁,苔薄白腻,脉弦滑等症状。治疗以解郁化痰为原则。⑤痰动于肾。多因久病及肾,肾阳亏虚,蒸化无权,水湿内停,上泛为痰,或肾阴亏耗,阴虚火旺,虚火灼津为痰。可见喘逆气促,动则尤甚,或浮肿畏寒,腰膝冷痛,晨泄尿频,舌淡,脉沉细,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带数等症状。治疗原则为肾阳虚者应温肾化痰,肾阴虚者应滋肾化痰。⑥痰留骨节经络。因多种原因形成的痰浊流窜于骨节经络,能导致气血郁滞,络脉痹阻。可见骨节疼痛肿胀,肢体麻木不仁,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或见瘰疬,瘿气,结节,肿块,苔白腻,脉弦滑等症状。

其他的一些与水相关的病理性邪气,如湿邪,是造成湿疹、风湿、类风湿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也根据其来源不同,分为内湿和外湿。

二、体内的水是如何循环代谢的?

自然界的水,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而在人体内,中医认为,也存在着一个水的循环与代谢的过程。

首先讲入口,主要是通过饮食物的摄取而进行的,“饮食入胃”,其他的途径可能还有经皮肤或身体的其他部位,比如感受“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至”,停留体内,形成痹证,也就是我们临床所说的风湿或类风湿性疾病。而出口则主要有皮肤——汗液,泌尿系统——尿液以及消化道的出口——大便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当然,我们的泪液、鼻涕、精液、阴道分泌物,甚至我们身体上出的血,都可能是水从我们身体内流失的一个通道。

中医临床思维:人体处理水液代谢的生理过程和病理表现

进入了体内的水运动轨迹如何呢?

这与我们中医认识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饮食物入胃,胃只是个受纳之器,好象我们煮饭的大锅,水和米都在锅里,而将生米煮成熟饭,则要依靠许多脏腑一起发挥作用。在中医的理论里,脏腑不仅是人体内生存及代谢必须的器官,更多的是承载了许多功能性的概念。《内经》上说:"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讲水谷入胃之后,经过胃这口大锅的腐熟,将水米煮成“粥”,其中一部分水,可能会以水气的形式,输送到脾,脾在中医的概念里不仅是有形质的器官,也代指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也就是说,脾阳,就是煮熟那锅粥的火,而人体内真正火的来源,则是肾。由脾的运化、转输,一部分水向上运动,到了肺,肺的功能主要司呼吸,而随着人体的一呼一吸,水和气也会随之运动。气呼出,是肺的宣发作用,随着肺的宣发,由脾生成的卫气就会带着水和各种营养物质布散到人的体表,起到固护体表、防御外邪、调节毛孔开合(汗出与否)、滋润肌肤的作用;气吸入,是肺的肃降作用,由于肺上通天气,起到调节体内“气压”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调水道,使得多余的水液得以下行输送到膀胱,变成尿液排出体外。中医把肺的这种通调水道的功能,比喻成茶壶盖子上通气的小孔,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小孔的作用,茶壶里的水才能冲破大气的压力流出来。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理论和认识,中医在治疗某些水肿病人,比如上文提到的风水或阳水的时候,才有了“提壶揭盖”,通过调肺气来利水消肿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有了脾气的散精,肺的通调,水才能得以在体内通行四布。而水在体内运行的通道是什么呢?是两个中医特有的概念:三焦和经络。这是西方或现代解剖学上根本找不到的词。通俗来讲,三焦指的是胸腔、腹腔、盆腔三个空腔,三焦是“原气和水液”的通道,是看得见的通道。可水在脏腑之间运动,在脏与体表的转输又是靠什么呢?靠的就是经络系统。经络是也是中医特有的概念,原来人们普遍认为经络就象店里摆的橡胶人身上的一条条线一样,有着固定的结构和路线。但经过前近五十年的系统研究发现,寻找经络的实质的工作目前已泥足深陷,以致于当前的针灸研究界谈经络色变。不管经络有着怎样多的学说与假说,但传统中医的理论里,经络是运送气血的通道这一理念是不可否认的。经络者,内联脏腑,外接四肢百骸,人体的营养物质包括水在内,其运转除了我们通常认为的血液循环系统之外,经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体内的水,通过三焦的时候,可以认为是有形的,就象自然界的水循环。《内经》上也这么形容:上焦如雾,是指上焦具有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的功能,如自然界之雾露弥漫;中焦如沤,是指中焦具有腐熟饮食水谷的功能,如水长久渍物使之稀软;下焦如渎,是指下焦具有渗泄水液,排出糟粕的功能,如沟渠排出积水。而经络对水的运输,则如江河之流,或有或无堤岸之约束,总要遵循着水流的自然规律来奔涌。

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肺、脾、肾三脏作用各不相同,正如《景岳全书》云:“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为畏土,故其制在脾。”水饮入胃后,脾的运化功能使水饮中精微部分分离出来,并被脾吸收,同时小肠秘别清浊吸收的水谷精微及大肠重吸收的水液精微部分一起上输于脾,此时脾的升清功能又将这些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与此同时,脾直接向全身“散精”。在这个过程中,脾又将全身个组织器官的多余水液上输于肺。由此可见,脾在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中起到的是“水泵”的作用。如果脾不能及时将水液运走,则水液便会在体内不正常的停留,水液停聚则湿自内生,湿聚则生痰,甚则发为水肿。《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既是这个道理。脾将绝大部分的水谷精微上输到了肺在经由肺布精于全身,以供各组织器官利用。古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之说,可见肺在疏通和调节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中的重要作用。肺之宣发,将水液布达于全身,外达皮毛,代谢后以汗和呼气的形式排出;肺的肃降,水液向下、向内转输,成为尿液生成之源。若肺失宣降,水液不外达而无汗,不下输则无尿,或小便不利,同时会出现水肿的症状。因为人体水液来源于脾,而归于肺,借助其宣降运动来通调水道,以维持体内水液的代谢平衡,所以,肺是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很好的“中转站”。

不管是脾的运化水湿,输精于肺的作用,还是肺的通调水道、布散精气的功能,都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而气的正常功能又赖于全身阴阳的协调作用来维持。而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为一身之阳,肾阴为一身之阴,因此肾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肾主水,为“水脏”,如《素问*逆调论》所说:“肾者水脏,主津液。”津液乃水液中的精微部分。由此可见,肾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在水液代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现分别论述如下:一、肾阴的濡养滋润作用。肾阴通过三焦而布散到全身,以促进津液分泌。《医碥*气》说:“阴气者,润泽之气也。”阴气充,则津液分泌旺盛,津液分泌旺盛,则全身各个器官组织得以濡养,水液代谢运行正常;阴气不足,则下焦水枯,虚火上行,销铄津液,全身津液代谢失常。二、 肾阳的气化蒸腾作用。肾阳的气化作用,可以减慢津液的分泌,与肾阴相反相成,以求平衡。除此以外,肾阳还可以蒸腾水液,此作用在水液代谢中尤为重要。当水液通过肾时,肾阳会将水液中的有用成分蒸腾气化,通过肺重新输布全身,而将剩下的废液向下注入膀胱,然后排出体外。若肾阳不足,首先表现的为蒸腾气化无力,于是大量水液中的有用成分,随废液下注膀胱,则出现小溲量多而清澈的现象,即小溲清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肾中阳气日渐不足,即使无病,也可出现夜尿清长的征象。这一理论对于临床上治疗老年病人以及养生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 肾阳肾阴的开合作用。肾本身就是水液代谢过程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重要环节。“肾阳为开”“肾阴为合”,肾阳肾阴的开合使尿液的质和量得以维持正常,排泄具有规律性。肾阳当开而不开,则水之废液无以去,从而导致水液留滞,甚至溢于肌肤而为水肿;肾阴当合而不合,则水液大量外出,或少量持续外出,从而出现尿频,尿急,多尿的症状,严重影响水液的正常代谢。因此只有肾阳肾阴保持协调,才能开合有常。四、 肾气的固藏作用。肾气的固藏功能类似于肾阴的“合”,但二者有其本质的区别。肾气乃肾中精气,肾阴只是肾中精气的一部分。肾阴只有在肾阳的协调下,才能发挥“合”的作用,而肾气的固藏功能,是调节肾的各种功能,同时又是各种功能正常发挥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肾气充盛,则肾阴能够濡润,肾阳能够气化蒸腾,肾阳肾阴开合有常,则水液代谢正常,则人体各组织、各器官功能正常。如果各种原因导致肾气亏虚,则肾的各种功能就会失常,首当其冲者为水液代谢失常而出现遗尿,甚则小便失禁。水有两种排泄的方式,一种是通过汗液,一种是通过小便排出去。现在就是小便这条路不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膀胱排尿的功能是靠一种能量来实现的,这种能量就是肾阳。如果一个人的肾阳不足了,也就是说能量不足了,也会影响到膀胱排尿的功能。所以现在人为什么前列腺患者这么多啊,都是肾阳不足引起的。至于肾阳为什么不足,就是消耗的太多,脑力劳动、饮食结构、色情泛滥等等都在消耗人体的肾阳。以前的时候这三个消耗能量的途径不是很多,所以原来前列腺炎患者少,现在这个社会真可以水是疯狂的社会了,年纪轻轻的得前列腺炎的可真不少。中医里正确治疗这种疾病的处方叫真武汤,有茯苓、附子、姜、白术、白芍等组成,是温补肾阳来利水的。不过现在社会上会用这个处方的也是非常少,大部分中医一看前列腺患者就说是湿热下注,按照这个思路去治疗,可能也会有部分效果,但是很难除根。为什么呢,这个方法用的药都是什么蒲公英、黄柏等等苦寒的药物,这种药物正是消耗人体肾阳的,所以不能除根。

综上所述,肾是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关键所在。肾为水液代谢过程中的最后一个脏,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脏。水液代谢要想正常运行,必须保证肾的功能正常,同样,肾的功能异常则水液代谢必然出现障碍。肾的气化蒸腾及其开合功能如同“水闸”,不管是蓄水还是泄水,都必须保证“水闸”关闭自如,即关能关得紧而不死,开能开的顺而不急,而肾恰恰在水液代谢中做到了这一点,所以肾是水液代谢中的关键。

中医临床思维:人体处理水液代谢的生理过程和病理表现

中医的水液代谢

Part I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水液的代谢途径与汗、唾液、呼吸器、小便、大便等有关。同时又与人体内分泌、神经系统的调节密切相关。人体体液占体重的60%以上。通过上述说法,这也就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影响水液代谢的任何环节,都能使人体水液的代谢发生变化。

那么我们祖国医学,对有关水液的代谢又是怎样论述的呢?《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素问·逆调论》又说: ‘肾者水脏,主津液。’津液的循行输布是以三焦为通道的,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虽然《内经》对水液代谢的论述,尚嫌笼统,粗略,不精纯,但也分明告诉了我们,水液的代谢几乎涉及到五脏六腑各个脏器,临床见水肿,就知利尿,是不识脏腑功能,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蒙医,只知利湿利尿,临床中又往往造成事与愿违,小便点滴难出的窘境;从而落入半瓶醋行列。这倒与道不道,八卦不八卦似无多大关系,若非要掺与这些东西进去,也只能是六个手指抓痒,恐不自觉中落入百事通、万事通,没完没了的鬼辨俗套中不能自拨。

其实在汉乃至汉以前,中医是以民间为主流,多门派,多团队,齐头并进的学术探讨研究与实践,他们互相密切联系,同时更多的是互相排斥,互相嫉妒,他们均寓易,八卦于其中,但各派学术内容就连五行与五脏五味的配属都不一样。医就是一门术,其地位与同歌伎等同,位列贫溅低级的下流社会,与高高在上的巫,卜筮不可同日而语。又有某些门派中医,不甘下坠,不甘地位的低下,梦想与巫看齐,梦想窃取巫的尊显的地位。有了这种思想,就逐渐走向高、大、上的“高境界”,不愿与务实中医为伍了,《内经》的出现更使中医人狂妄极点,开篇就论述,黄帝英明睿智。接着就是黄帝与大臣岐伯的阴阳五行的医论,托名黄帝,大臣歧伯、鬼臾区的思想,高举大旗,以抬高本团队的威忘,标志了这个团队的自卑与不自信,也标志这个团队不堪与务实中医为伍,逐渐走向阴阳八卦的高调“高境界”,梦想与巫的显贵尊极并驾齐驱。

虽然他们渐渐远离务实中医这门术的“低境界”,一步步走向了“极高”的不接地气的“高境界”,但最近新冒土的《辅行诀》还是揭示出了,另有一务实中医学派《汤液经》团队的存在。

并且透露出了,《汤液经》内,也完整的论述了与《内经》有些微区别的脏腑功能,也论述了经络,不仅唱了高调,并且还指出了疾病的治疗原则,而且伴随着的还有症侯群,及行之有效的方药。与《内经》明显有着五脏配属五味的区别,很显然他们是另一学派,另一团体,与内经团队比较,更客观、更务实。安医生在群内多次强调与反对:总唱高调,以达到某种高境界自诩,来标谤自己,徒遭人厌恶。唱高调也好,拉大旗也罢,但后面必拿出与之相匹配的客观的具体真东西,否则只能是自遭其辱,难道还要沾沾自喜,不停鬼辨吗?

只所以日本明治维新,已废止了中医,又复活。民国时期,差点废止中医。不是靠的易,八卦无休止的推理,靠的是仲师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这客观务实,经的起临床检验可重复的有效性,才掰回了败局,我们至今还记忆犹新,要牢记这历史教训。

仲师的学派,仲师的团队,是依托《汤液经》,《桐君采药录》等较务实书籍,吸收其精华,剔除其妄说糟粕。脚踏实地用之于临床,服务于黎民百姓。于疾病作斗争中,逐渐总结出来的结晶。与推理妄说,简直是驴唇不对马嘴。

Part II

那么我们就看看仲师这学派对水液代谢临床是怎样认识与阐述的: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云:“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还为我们论述到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因病理性的水饮,会渐聚凝为痰,因此水饮与痰饮密不可分,其病机也常纠结在一起。

故有,“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又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一治痰饮的总原则。

仲师较为详尽的将水饮、痰饮进行了分类整理,这些来自于临床实际观察,实际验证与治疗,来自于实践的总结;绝不是空穴来风,绝不仅仅提出了几个口号原则,霸道趾高气扬的论了一番哲学。好就好在,仲师都有与水饮、痰饮分类、治疗原则相匹配的成熟、详尽、可验证、“低层次”“低境界”术的层面,具体操作东西、具体方药。看了让人舒畅,让人服气,用之于具体临床又让人叹服。我们就来具体看看:

一.汗

仲师这类方药,均可通过皮肤汗腺,呼吸器将体内多余水份排出,以驱逐外邪。如小青龙汤,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越婢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许多方药分散在太阳篇少阴篇,如麻桂各半汤,五苓散麻黄细辛甘草汤等等,但这类发汗方药,也不是随意抓住一方,随意乱用来发汗,临床也要慎察实际情况,以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以适应身体当前状况,仲师对发汗禁忌原则,曾多次强调,我们又不可不遵守。

二.吐

如瓜蒂散方、一物瓜蒂汤方,这类方均能使体内的多余水份丧失,从而达到驱逐痰饮的目的,但这类方药一定要用于机体机能不沉衰的实证,掌握好最确当的适应证,否则将得不偿失,切记!

三.下

通过机体增加排大便的途径,使体内多余水份驱除。这类方药除承气汤类,还有甘遂半夏汤,十枣汤,大陷胸汤,扺当汤、丸等,另外还有大黄附子汤,己椒苈黄丸,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等等,这些都散在于仲师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各章节内,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留心搜集,掌握仲师这类方药也不难。掌握好这类方药的病机适应证,就可临床对这类疾病挥洒自如,迎刃有余,临床可解决一大片与之相关疾病,无不让人叹服。

四.和

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这类方药,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加龙牡汤,柴加芒硝等,通过调整机体的新陈代谢,使临床疾病,得汗而解,得屎尿而解。事实上这类方药也参与了机体水液代谢,使水液在机体内更趋均匀,分配更加合理,又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

五.通小便利尿法:

这类方药如五苓散,猪苓汤,牡蛎泽泻散,栝楼瞿麦丸,金匮肾气丸,茵陈蒿汤真武汤,等等还有很多,充斥于仲师的各个章节内;这类方剂临床对于水肿,水液代谢异常应用最广泛最常用这里不再赘述。

六.其它

仲师另外还有小发汗法,如越婢加术汤,麻黄加术汤,麻附辛汤等,这类方剂是在麻黄剂基础上加术或加附子组成,除可微汗外尚可使小便增量增强,朋友们别小看仲师这小发汗法,仲师此法是非常巧妙的,临床往往可解决掉其它利水消肿剂,所不能解决的水液代谢障碍问题,而达起死回生之奇效。

除此之外,仲师还有常用的苓桂剂,黄芪剂,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类等也广泛应用于水气,痰饮类疾病。

综上论述,仲师的有关水液代谢性疾病论述与方药,均来自实践,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智慧成果,具有很强的具体操作性、重复性、验证性、可反复用之于临床病患,以救黎民百姓之厄。若对仲师真正徒弟,再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这些高调、空洞、带有“哲学”的废话来指导束缚仲景著作,显然不合时宜,恐难持久。还是踏实地钻研些具体疾病的具体治疗方药吧。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一带一路”蕴藏二条线路,一是通过贸易的方式使物流资金流连通世界,二是通过贸易平台促进各国人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交流沟通。《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中医著作,通篇无不体现“保胃气,存津液”的核心思想,也蕴藏了二条线路,一是津液,二是阳气。津液是物质基础,阳气是功能作用,阳气是通过津液这个物质基础而起作用的,共同维持人体生命运动的正常运转。阳气旺盛的地方津液必定充足,津液缺乏的地方阳气也必然不足,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人体的水液代谢在《素问·经脉别论篇》论述得非常清楚:“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水液在全身的输布是通过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共同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各个脏腑组织气血津液的消耗都得到了不断的补充,通过三焦完成水液代谢的全过程,并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维持人体生命不息。下面通过津液的输布和阳气的气化来了解其生理和病理的演变过程。

第一环节是“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生理上:胃主受纳和腐熟。饮食进入胃后,经过胃的腐熟,饮食中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被“提纯”出来。“游”为游离出水谷精微,“溢”,即满而泻出,胃腑把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即“精气”分离出来,把食物残渣下输肠道(中医的胃与西医的胃概念不一样)。

病理上:如饮食不能入于胃,“食入即吐”属小半夏汤证,“干呕吐涎沫”则属吴茱萸汤证;如受纳后不能腐熟水谷,则可能出现“心下痞满”,如半夏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等。

第二个环节是“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生理上:“上输于脾”说明脾在胃的上面。在中医脏腑理论中,脏腑相通,经络相连,脏都在腑的上面。脾最主要的功能是运化,即运送和化生,运送水谷精微和输送水湿,化生气血。

病理上:如脾气虚弱,不能有效“散精”,则有可能会出现理中汤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和旋覆代赭汤证等。

第三个环节是“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

生理上:脾胃是仓禀之官,是后天之本;肺是相傅之官,是辅佐心君的宰相。脾胃产生的精微物质先输送到肺脏,由肺按照全身组织器官的需要来分配营养资源。

病理上:如果肺气虚弱,治节无权,不能通调水道,布散津液,水饮积聚于肺,就有可能就出现小青龙汤证,苓甘五味姜辛汤证等。如果腠理间出现水液积聚而浮肿,虚则有防己黄芪汤证,实则有越婢加半夏汤证。

第四个环节是“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生理上:“水精四布”为气血津液按机体的需要向全身组织输送布达,“五经”为五脏之经,即为全身经络。“并行”为经络同时向全身输布气血津液,并非一条接一条经络来输送的。人体的水液代谢主要是依靠肺脾肾三脏来完成的。肺为调水之脏,脾为制水之脏,肾为主水之脏。肝主疏泄,三焦为人体水火运行的通道,因此肝和三焦在水液代谢中也起重要作用。

病理上:如果肺虚不能调水,就有可能出现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五苓散证等。如脾虚不能制水,则可能出现苓桂术甘汤证,茯苓甘草汤证,肾着汤证。如肾不能主水,则可能出现真武汤证和金匮肾丸证等。

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主要靠人体动脉和静脉相互作用形成,心脏在压缩的时候形成正压通过动脉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主动脉、分支动脉和毛细血管,心脏在扩张时形成负压通过静脉把血液通过全身的主静脉、分支静脉和毛细血管静脉从全身回流到心脏中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闭路的血液系统循环。因此,人体血管中的动脉保持的是正压静脉保持的是负压。人体内的阳气越充足,则血液在动脉流动运动的越有力量,静脉也会流动和运动的更有力量,新陈代谢就旺盛,五脏六腑就能处于高效能状态下运作,身体的生态系统就不容易沉积“垃圾”。人体血液中90%以上的成分是水,因此血液运动归根结底依然是水的运动。

中医临床思维:人体处理水液代谢的生理过程和病理表现

人体中动脉是正压静脉是负压,我们喝水后,水进入胃、小肠和大肠后,会通过肠胃的静脉毛细血管被吸进到血液循环系统中去。人体内阳气越充足,动脉的正压就越足,血管的弹性就越好,静脉中也能形成足够的负压,这样水在肠胃中很容易就被吸收进入静脉毛细血管而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反之,如果阳气衰弱,水分则不容易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这样的情况下喝入身体的水就不容易被身体利用,水分如果不能充分被水液系统所利用,则可能会在局部出现水液的沉积,就是我们经常所看到水肿或者痰饮。

中医临床思维:人体处理水液代谢的生理过程和病理表现

从生理角度来看,饮用水进入身体后,水分在胃、小肠、大肠通过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到血液循环系统中去,一部分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皮肤通过汗液蒸腾到体外,另一部分通过肾脏处理变成尿液排出去。如上篇文章所述,按照中医的观点,肾是人体的能源系统,对水系统的蒸腾和循环提供能源;肝相当于自然界的树木,对水系统的改善、保持起着疏导、存储和一定范围内的调度作用;肺相当于自然界的大气系统和呼吸系统,对水的蒸腾、肃降和调度起着推助作用;脾相当于自然界的土壤,对身体内保持合适的水分起着平衡作用,维持保持适量的水在身体内,多余的水则不需要,同时让水在土壤内保持合适的“径流”;心相当于自然界背后看不见的“规律”,指挥一切发出命令;从中医看,膀胱连通其经络相当于人体内海洋,提供最终水源;三焦(三焦在中医中指的是皮肤下面的胸膜、腹膜等可以通利水的油膜系统)相当于自然界的土壤中“地下径流”,对水循环系统的分配和存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医临床思维:人体处理水液代谢的生理过程和病理表现

当上述参与水循环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和系统出现问题时,人体的水液代谢系统均会出现异常,有些是先天体质性的问题,因为每个人先天的五脏六腑总会是不平衡的,总会出现某些脏腑的功能不够强而导致体质性的水液代谢异常。

另外一种导致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感冒,在第二十篇中我们介绍了风寒感冒对人体的影响。我们体表的毛孔正常时保持着“一开一合”的状态,像一个高度智能的“空调系统”,通过“开的机制”将身体多余的热量排出,同时保持与大自然进行呼吸交换通过“合的机制”保持对外界的抵抗能力,同时持续维持开的能力的补充,在开合的毛孔外有一层保护之气(称作卫气)这股卫气发源于人体内部,从内到外宣达而从毛孔中释放,在人体的毛孔外形成一道有效的保护屏障。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当身体受到“寒冷”的攻击时,毛孔会呈“收缩”状态,如果身体不是很强壮,体表的“卫气”不是足够强大时,身体这种“开合”的平衡状态被会被打破,毛孔会呈“收缩”状态而不能靠自身能力恢复到正常状态。体表毛孔“收缩”会导致人体和大自然的“呼吸交换”受阻,外界空气不能有效进入人体,人体内的“废气”也不能被充分排出,所以在感冒时,就有“憋气”的感觉。这种状态直接会导致人体内形成相对的“真空”状态,人体内的水液会出现相对失重而不能有效下降,就如同茶壶的气孔被堵住一样,水很难倒出来。

中医临床思维:人体处理水液代谢的生理过程和病理表现

肺系统相当于人体的“烟囱和鼓风系统”,对人体血液的流动和运动起着鼓舞作用,对阳气的化生也起着鼓舞作用,一旦感冒引起肺气闭塞,人体的血液循环速度就会下降,阳气的生成也会下降,这样会导致血液循环系统对水的吸收能力下降,会进一步导致人体多余水分的沉积,所以在感冒的某个阶段,我们经常会出现尿少、腹胀的情况。多余的水分如果滞留在人体内会逐步变成被污染的水,沉积在肺部会变成痰饮,沉积在胃部形成水涨失去胃口,沉积在小肠大肠会变成小腹部的滞胀。人体的最主要的水处理单元是肾和膀胱,如果污水积存在肾脏,肾脏就会超负荷运转,在医院检查会得出肾炎的结果,实际上,在开始阶段并不是肾本身出了问题,而是水液系统代谢失常导致肾因承载了过多的负担出了问题。当然,如果肾脏承担过多负担的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肾脏本身也会受到损伤。

中医临床思维:人体处理水液代谢的生理过程和病理表现

一般说来,感冒最先入侵和破坏人体就是人体的体表系统,中医称作太阳系统,人体太阳系统是人体体表最外层的防卫系统,太阳系统的功能是由人体的几大系统共同配合作用而形成的,在毛孔外的保护之气称作“卫气”,在皮肤表层有形的津血称作“营气”。简而言之、太阳系统主要由三部分功能组成一是人体的元气系统,人体的元气生发于下焦的肾,经过中焦的脾胃所摄入的水谷之气得到不断的能量补充,最后通过肺系统的宣发把元气扩散到体表毛孔之外。二是人体的津血系统,即皮肤毛细血管当中的“营气”,主要是通过肝系统的生发和心脏系统的运动把津血输布到体表的毛细血管中来。三是人体体表的水液系统,人体体表的水液循环系统主要是由三焦系统、膀胱经系统和肾系统构成,从生理角度看,人体尿液的形成过程是肾汽化血液(可理解为肾对流入的血液进行蒸馏汽化的作用)的结果,如果肾中的能量(阳气)充足,则尿液会被有效的变成蒸汽汽化到膀胱中去,人体的水液在肾气的作用下在膀胱会进行最后一次汽化,汽化后的津液通过膀胱经输布到人体的后背形成体表的水液防护系统,废液通过尿液排泄掉。因此很多体质性的口渴是肾虚不能化生津液的结果。

在生活当中,经常可以碰到两种比较典型的体质型水液代谢失常的现象第一种现象是不爱喝水,一喝水就感觉到腹胀胃胀,喝了水沉积在身体里好像总是排不出去,这种体质往往是肠胃里阳气不足导致肠胃虚弱的缘故,因为人体里的水分是通过肠胃里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如果肠胃中毛细静脉中的动力不足,则水分很难有效的进入血液系统,水液只有进行血液系统中经过肾才能被有效排出,这样的体质很容易导致水液积累在肠胃中感到缺乏胃口和身体沉重,另一方面,由于水液不能有效进入血液系统又会导致血液中缺水而导致皮肤老化,五脏六腑容易沉积污浊。这种现象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加强肠胃的阳气和通过加强肝系统的血液循环让水液能有效的进入血液系统。

中医临床思维:人体处理水液代谢的生理过程和病理表现

另外一种现象是很喜欢喝水,但总感觉到口渴而又多尿,这种体质下往往是水能比较有效的通过肠胃进入到血液循环系统当中去,但肾和膀胱的汽化能力偏弱,当膀胱经不能有效汽化身体的水液时,津液就不能被足够产生,进入血液系统的水就缺乏有效地被人体利用,水液进入膀胱系统后不能被再次有效汽化,所以过多的水分就通过尿液被排除浪费掉了。当津液不能在膀胱经足够的汽化时,身体的水分就不能被充分利用,所以很多肾虚型的体质一面经常感到口渴,一面身体里又不能有效的储存水,会出现尿频的现象。

中医临床思维:人体处理水液代谢的生理过程和病理表现

在《伤寒论》六经辩证的太阳病辩证施治当中,我们看到,很多组方和原理都是针对外邪入侵导致人体水液失常而设计的,除了麻黄汤机理导致的人体水液失常外,还有寒邪水邪阻滞背部足太阳膀胱经造成的颈椎脖子紧和落枕所对应的葛根汤证,小便不利和口渴的五苓散证,胃虚水停的茯苓甘草汤证等。遍观医圣张仲景辩证施治的太阳篇,其中一半的组方机理与人体水循环系统代谢失常有关。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

相关阅读:

  • JoyceLemon承认离婚,结婚还没有多久,网友很早就猜测二人
  • 《海上繁花》雷宇峥坐了多久的牢?雷宇峥出狱后性情大变
  • 手淫怎么办(16岁多久打一次飞机最好)
  • 理想照耀中国王一博第几集?会出现多久,他的演技如何
  • qq被冻结了怎么办(qq被冻结多久才解冻)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