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立知

陶渊明为什么归隐(你是否赞同陶渊明的归隐)

小猫咪 立知 2022-02-08陶渊明   你是否

陶渊明为何明知道自己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生活艰难,依然不为五斗米折腰,宁愿继续隐居深山,还是不愿意出门做官呢?到底是骨气重要、还是吃饱饭重要?这个问题可能问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陶渊明为何宁愿隐居深山,生活再艰难,也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

据我看来,即使是铁骨铮铮的人,在面对家人病饿的生死存亡的困境时,还是会略放下自己的身段和骨气,去为家人乞求温饱。像杜甫当年,就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了“老病有孤舟”,而涕泪交加。

所谓的文人风骨,自己可以咬牙坚持下去,但自己的家人老少,可不就是击倒他们的软肋?陶渊明之所以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是因为他还不至于饿死、不会“路有冻死骨”……只要了解陶渊明的个性和生平经历就能够很好在回答这个关系到文人的“骨气”的问题。

陶渊明为何宁愿隐居深山,生活再艰难,也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尽管才华横溢,但在当年并没有得到重用,仕途期间只是断断续续做一些小官员。在官场上要获得晋升,首要跟上司和同僚打好关系,特别是跟上司的关系,必须要做到:拍马屁、奉承、讨好、甚至是贿赂,都是当时官场的潜规则。

但中国的文人自有风骨,很难会做到这样的面面俱圆:不是不可为之、而是不愿为之、不想为之。

陶渊明经历官场事件之后,对这些溜须拍马的事情深恶痛绝,看不得、也不接受这种潜规则。因此总是抑郁不得志----他的上司也看不习惯他这样耿直的个性,因此双方各走各路、而不是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陶渊明为何宁愿隐居深山,生活再艰难,也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

得不到上司支持的陶渊明在最基层的小官位置上,不但受气、还寸步难行。这样就造成陶渊明对官场的心理厌倦。所以陶渊明在所谓“出世”期间、还没有完全归隐之前,也只是陆陆续续地做一些小官,都是做不长久。这样自然就积赚不到多少资产和财富,归隐后的生活就困难了。

在每逢生计艰难时,陶渊明都会为了家人的生活,又忍不住出山,忍住自己的不适,勉强做份小官职。但因为一个人的个性是很难改变的,所以陶渊明每一次都做不长久。

在断断续续的仕途生涯之中,陶渊明最后一次担任一个边远小县的县令时,上司派了一个手下代替他到下辖地区巡视工作。

这个“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手下,却狐假虎威,一路上收受贿赂和别人的拍马奉承。到了陶渊明所属县城的驿站时,更加派出一个小吏去召唤陶渊明来驿站进见。

这个被派来跑腿的小官吏,却是一个见惯世面的人。做人也比较圆滑。他好心提醒陶渊明进见这个有些来头的上司代表(相当于现代社会的董助、总助之类的人物)时要注意仪容、要穿上官服再去见这个上司的代表。

陶渊明一早就已经听到这个上司的代表不是好人,到了自己的地界果然是官威十足。陶渊明不觉气愤万分,于是挂冠而去,最后一次退出了官场。

陶渊明为何宁愿隐居深山,生活再艰难,也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从始就隐居起来,再也没有重出江湖的打算。这就是一个文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

其实,从陶渊明一而再、再而三、接连数次的辞官归隐,除了是当时官场风气腐败外,也不能不研究一下,陶渊明自己的个性和能力,有没有存在问题……

尽管说天下乌鸦一般黑,难道陶渊明仕途人生的几十年期间,就真的碰不到一个正直一点的上司和下属吗?陶渊明就这样的冤屈没地方舒展吗?我看未必都是别人的错。

就以最后一次辞职事件而论。那个狐假虎威的“助理”的确有不好的行为,但那是在别的地方做的错事。陶渊明只是“听说”而已,并没有亲眼所见、更加没有证据。只是“闻说而不喜”。

陶渊明为何宁愿隐居深山,生活再艰难,也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

当陶渊明接到信息,要求他到驿站进见…因为人家是公务在身,代表的是陶渊明的上司的“官威”,所以传讯的小吏好心提醒穿官服再过去,其实也是很正常的官场礼仪……不管是见上司、还是代表公务的上司助理,仪表端正,既是礼貌、也是自己的本份。

作为现代人,我看到这段历史记载时,有点意外、也不能理解陶渊明……这是跟谁过不去呢?是早就不想干下去了,找一个机会和借口吧?

如果你是陶渊明,如果你的家里有老有小,每个人都睁着眼睛等吃饭,又贫病交加时,你真的可以忍下心来,做得到宁折不弯、不为五斗米折腰吗?

相关阅读:

  • 6种人不能喝羊奶 你是否有这些症状呢
  • 哪种情况可以提前退休 看看你是否符合
  • 你是否真正的了解期货配资??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