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立知

网上喷子为什么那么多(网上评论为什么都很恶毒)

小猫咪 立知 2022-02-10那么多   网上   都很

基于社交平台“低门槛”和“去中心化”的特点,近几年来,我国的网民数量呈现出了爆炸式的增长态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热衷于使用语言暴力、挑起网络骂战的用户,成为了社交平台“毒瘤”一般的存在。正因为他们的肆无忌惮,使得本应平等、理性、友好的社交媒体,被戾气所侵蚀。这些语言施暴者,即“在网上发布或发送信息,意在激怒他人或者扰乱讨论话题和空间的人”,被统称为“网络喷子”。

一文概述:为什么网上的“喷子”这么多?

这位“我是沟哥”,就是网络喷子的典型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社交平台上有这么多喷子?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在这里跟大家简单聊聊。

实际上,在互联网勃兴伊始,早期的论坛(猫扑、天涯社区等)中,就充斥着各种“喷子”。不过,他们与现今的网络喷子有着一定的区别,即大多喜欢用比喻、谐音或双关的手法,让自己显得既刻薄又幽默。

在我个人看来,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贴吧大神的《李毅大帝本纪》和扬卡洛夫的《女文青进藏不完全手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搜搜看。

一文概述:为什么网上的“喷子”这么多?

“李毅大帝语录”之“天亮了”

今天网络喷子的最大特质,即“喜欢采用具有很强煽动性、传染性、侮辱和攻击性的语言,对特定人群进行污名化”,使得本可以通过理性讨论达成共识的争议,最终沦为低俗的骂战。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杨笠的那句“(男人)明明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引申出的“血雨腥风”。鉴于其不是本文的重点,故在此不再做过多讨论。

一文概述:为什么网上的“喷子”这么多?

本可一笑了之的话,激起了社交平台一波又一波的腥风血雨

在这些网络喷子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质。

1)异于常人的人格特征

有西方学者在做过专题研究后发现,“喷子”在马基雅维里主义(操纵和欺骗他人)、自恋(自我中心和自我强迫)、精神变态(缺乏懊悔和共情能力)及虐待狂(以让他人受苦为乐)四个维度上的得分“高于一般人”。其中,“虐待狂”维度与喷子行为的相关性最强。

一文概述:为什么网上的“喷子”这么多?

喜欢“自嗨”的“网络喷子”

一言概之,“网络喷子”之所以喜欢网络骂战,是因为“喷别人”会令自己感到愉悦。在他们看来,“让他人痛苦”能给予自己“施虐的快感”,“被喷者”越生气,“网络喷子”就越有“成就感”。

2)以匿名“小号”居多

鉴于社交账号非实名制和匿名性等特点,作为社交平台主流的没有太多存在感的匿名“小号”在发表评论时,并无太多顾忌。他们的意见,也远比在现实生活中极端和激烈。

一文概述:为什么网上的“喷子”这么多?

我们有理由相信,没有人敢在现实中发出如此“暴论”

社交平台的这一机制,给了网络喷子们肆无忌惮地发表攻击性、极端和低俗的言论的“契机”。自己再怎么“喷”,最坏的结果也就是销号了事,大多情况下不必担心被追责。还有一些喷子认为,自己的言论和行为“不至于”对他人造成身心上的伤害,对于自己“喷”的破坏力,几乎一无所知。

3)精神分裂

在社交平台上,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扮演自己想要的角色,用传播学的术语即“虚拟自我”。在这个虚拟的世界,我们可以任意选择或改变自己诸如性别、年龄、学历、工作等特征。于是,这些网络喷子通过在虚拟世界中的“再造”,分裂出了“另一个自己”。

一文概述:为什么网上的“喷子”这么多?

对于这一观点,大家怎么看?....

他们试图通过言语施暴攻击目标人物或挑起骂战等行为,以求赢得其他网友的,让这个“虚拟自我”得以尽情表演和释放,以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无价值感”。

4)低社会经济地位

网络喷子的言语攻击性,有很大的概率与其所处的社会阶层有关。有研究指出,社会经济地位和攻击性之间呈负相关,即收入越低,在社交平台发言的攻击性越强。也就是说,收入、财富及社会声望相对较低的个体,成为网络喷子的概率更大。

一文概述:为什么网上的“喷子”这么多?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5)无聊

还有西方学者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普通人“越无聊”,其政治立场、态度和主张也更加极端。因此,一部分网络喷子,就是想利用低俗的言语,激惹他人挑起骂战,通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方式“刷存在感”,借此改变当下的无聊状态。

坦诚说,今天网络喷子的产生,除了自身的“特质”外,还与一些外部的环境因素有关。“喷”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对外部刺激的反馈。

1)对互联网“老手”的不满

前面简单提到,“初始”的网络喷子,大多是作为互联网老手们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行为和现象的戏谑和嘲讽。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出身草根”的互联网老手们,几乎都享受到了一定的所谓“互联网红利”。譬如知识付费和直播带货,就是这些人的变现形式和手段。

一文概述:为什么网上的“喷子”这么多?

汪海林同志的承受能力,还是相当强悍的

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伴随着网民总数量的增加,对这些“互联网老手”感到不满的边缘用户也“水涨船高”。最终,这些人成为了横行于各大网络空间的喷子主体。

2)反智主义盛行

在认知层面,反智主义包含了对“智性”的憎恨和怀疑,在行为层面表现出对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的轻鄙乃至敌视。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叫兽”“砖家”等污名化称谓被广泛使用,对类似“北大学子毕业卖猪肉”“院士学历造假”“留美博士后找不到工作被遣返”的“知识无用论”新闻的“热捧”。

3)媒体暴力的影响

有西方学者认为,包括影视作品、电子游戏等在内自带的暴力内容,能够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影响的暴力形式,助长个体攻击性倾向的滋生。

一文概述:为什么网上的“喷子”这么多?

网络喷子大赏

他们进一步指出,媒体暴力会导致个体攻击行为、攻击性观念、愤怒情绪和生理唤起的上升,亲社会行为下降。尤其是对于18岁以下的青少年,其长期效应更加明显。

结合当下的热点事件可以看出,针对特定事件和对象的语言暴力,起初往往是由个别网络喷子挑起的。这些喷子极端且极具煽动性的观点,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响应和附和,最终汇聚成了群体性的语言暴力。

1)情绪传染

坦诚说,网络喷子们的言论,其本质是负面情绪的宣泄。而负面情绪的表达,很容易让其他网民产生共鸣,从而造成负面言论的大量传播。

“情绪传染成为网络传播的核心动力,情绪传染敏感度高的网民成为集群行为的主角,引领一般网民潜在的集群行为意向,增强了集群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一文概述:为什么网上的“喷子”这么多?

你无法想象,这是年轻女孩子说的话....

2)“共同见解”和“共同注意”

西方研究者通过一系列实验后认为,普通民众在很多时候并不是想真正寻求真相,而是在寻找所谓的“共同主张”。他们在面对网络“意见领袖(大V)”的观点时,通常持有“你的理解就是我的理解”的倾向,不加辨析就全盘接受。而极端态度的短时间汇聚,最终造成了网络舆论的观点极化。

另外,一些具备争议性的特定事件,可以唤起人们“共同注意”的感觉。譬如网上一些破坏性言论,在朋友圈或微博上转发、呈现的频率越高,网民就越倾向于和认同其观点,喷子现象和网络语言暴力也借此得以传播。

3)“沉默的螺旋”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广受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使这类观点越来越大范围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遭遇群起而攻之的危险),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选择保持沉默。这样,就造成一方的沉默和另一方的增势,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强大,另一方就越发沉默下去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该理论的一个核心,即“个体对孤独(或被排斥)的恐惧。”

一文概述:为什么网上的“喷子”这么多?

作为男篮老大哥的易建联,至今都没有开放评论,想必是对当年的“喷子”心有余悸

因此,当一些网络喷子的极端言论出现后,部分理智的网民即便持有不同的观点,也会选择“潜水”;而一些非理性的网民则做出积极响应,这使得舆论观点不断极化,从而陷入了“沉默的螺旋”。

总的来说,在今天的社交平台,我们不仅是信息的受众,在很多时候还是内容的生产者和发布者。

因此,我们有理由和必要加强自我管理、提升个人修养、不做喷子,并在营造平等交流的讨论氛围的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遭受网络语言暴力的受害者一定的支持,团结更多人共同抵制网络喷子和语言暴力。

毕竟,一个充斥着语言暴力的网络空间,是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相关阅读:

  • wey汽车怎么样(为什么wey二手车那么多)
  • 羽西怎么样(羽西为什么撤柜那么多)
  • 长沙怎么样(长沙为什么比南昌强那么多)
  • 自由侠怎么样(二手自由侠咋那么多)
  • 大胃王怎么能吃那么多(大胃王的胃是怎么回事)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