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立知

武汉哪个面(武汉面窝被打)

小猫咪 立知 2022-02-18武汉   面窝被打

熊阿姨面窝已复工,但人却不在了

前几天跟葛老师探讨面窝为什么叫面窝,而不是叫米窝的问题。百度百科的说法是,因四周厚而中间薄得干脆成了一个小洞,呈凹状,武汉人不习惯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窝”。这是以炸货工具给食物命名。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发散思维,提两个推理,最简单的,搭配热干面,就叫面窝。另一个,根据北方是兰州牛肉面,南方是湖南牛肉粉的演变来推,来到武汉的北方人头一个开始炸的,在北地人圈中流行,原本就是一个炸面糊糊,类似北方炸物,后来在鱼米之乡,他们发现以米代面,加入黄豆粉,撒上黑芝麻、葱花、盐等,调成浆,再炸,口感更酥脆,这就成了米窝,但最开始叫的面窝,遂沿用下来……

讨论归讨论。

熊阿姨面窝已复工,但人却不在了

武汉有众多的炸面窝店,与其说店,不如说是摊子。一般是跟牛肉粉、热干面一起相伴相生,不仅仅炸面窝,还会有油条、鸡冠饺与油香等,再配一碗绿豆汤或者蛋酒,讲究的是干湿搭配,天作之合。

比较出名的面窝有谢氏、青山罗氏、熊阿姨、田田、周记,等等,价格一般在一元、一元五角或者两元,不等。

熊阿姨面窝已复工,但人却不在了

熊阿姨面窝已复工,但人却不在了

昨天,看到星泰探店的消息,“听说沈阳路熊阿姨面窝复出了,早上特意去支持一下,面窝还是那个味道,葱姜比例合适,米浆也正好,价格一块钱一个,没有涨价,只是吃得有点五味杂陈。现在是父子搭档,看来还不错,以后的日子还要过,希望他们能顺利点。”

是啊!熊阿姨是在疫情期间去世的,她的面窝要无数武汉人怀念。翻看本号原来发布的两篇旧文,不胜唏嘘……

熊阿姨面窝已复工,但人却不在了

丘濂来武汉采访熊阿姨时,其《我再也买不到熊阿姨的面窝了》一文写道:

熊阿姨的摊位在沈阳路上。没有招牌,是在一家早餐店里租出来的不到半平方米的空间,但看到长队就不会走过了。她的面窝炸得有点功夫。她可以按照顾客的需求来炸——老年人牙口不好,她就只炸“框框”,也就是像面包圈一样松软的边;年轻人喜欢吃脆的,她就把米浆摊放得薄薄的。

武汉的夏天,要长时间站在油锅边,滋味当然不好受。熊阿姨的眼睛被油烟熏得红红的,要用毛巾不断擦拭汗水,还要大碗喝水及时补充水分。每天早上四点钟丈夫帮她磨浆备料。她五点钟独自出摊,要到中午一点才结束。她的丈夫从事保安的工作。就是夫妻俩这点微薄的薪水,让他们能够从湖北黄陂到武汉安下家来,供养了三个孩子读书。她当时对我说“不求孩子成才,只求成人,他们能健康快乐地生活。只要我还提得动勺子、搬得动锅,这个生意就会继续做下去。”

熊阿姨面窝已复工,但人却不在了

熊阿姨身体并不好,多年来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但仍然坚持出摊。也是身体底子差的原因,疫情期间,不到10天的功夫,从卫生所转到医院,就去世了。

相信那些熊阿姨周边的街坊,和她有着一面之缘的人,也都在心里默默怀念着她,感谢她付出的辛劳曾经给他们带来温暖和方便。他们也许并不知道熊桂凤的真实名字,但会记得伴着面窝的香气,在街角的小店里曾经有这样一位笑容亲切的阿姨。

熊阿姨面窝已复工,但人却不在了

作为附近的居民,曾同学《那个炸得一手好面窝的熊阿姨走了 》对熊阿姨的感情更深:

她是黄陂人,应该是长岭岗的,老公在武汉第八医院当保安,两口子在武汉租房,靠着这个面窝摊子收入和老公的工资,拉扯着一儿两女。孩子们也在武汉上中学。每到寒暑假,偶尔能看见孩子们在炉子旁边帮忙收钱。

其实,这个摊子的收银基本也是自助,一个小桌子,放了个面盆,食客自己算账,自己放钱找零。熊阿姨也就是每隔一会儿,把10元的钞票检出来,放到围裙前面的口袋里。面窝很便宜,出品有两种:厚的口感肉坨,一块钱一个,薄的更加焦脆,一块五毛钱两个。

17年左右,涨了一次价,每个涨了两毛五,厚的两块五两个,薄的一块钱。记得那天,我还问她:干嘛不多涨点?厚的就涨到一块五,也好算账。谁也不会在乎那一毛两毛啊。其实,我也是担心,价格太便宜,熊阿姨赚不到钱,就不会再做这生意了,我也就吃不到了。熊阿姨也只是笑,没说啥。

再后来,熊阿姨的摊子前面也挂了两个打印的二维码,扫码支付了。熊阿姨的二维码,也不像别家,还有个小喇叭,收到钱了,会语音播报。在这里,她连看也不看,全凭客人自觉,喊一嗓子“付了啊”。前年春节前,听熊阿姨说女儿要出嫁了,她要提前回家准备下,可能要几天不营业了,大家还在给她道喜。

记得也曾问过,她家面窝怎么这么好吃?原来,她是跟她公公婆婆学的手艺。公公婆婆原来是也是在武汉做早点的,炸油条,也会做面窝。是家传的手艺。但是,炸油条需要两个人才能做,一个管擀面切面做油条,一个管下油锅炸。炸面窝则相对简单,一个人就可以撑住一个摊子。所以她选择了炸面窝。老公还能去做别的工作。

熊阿姨面窝已复工,但人却不在了

记得熊阿姨当时还说,有空给我炸一次油条,保证比面窝还要好吃!熊阿姨的面窝,满满的葱姜,炸面窝的油,也是大桶的食用油,就在火炉边放着,清澈透亮!

做小吃的生意,是个苦活儿,尤其是夏天,炎热的武汉,站在炉火边操作,想着都要崩溃!凌晨3点起来,安排一天的原料,5点,就会有第一批顾客上门,那是给附近的做建筑装修的农民工准备的早点,每天都有几百个面窝订单。到了7点以后,才是上班的上学的,然后才是附近居民,卖菜的买菜的。熊阿姨要干到中午一两点才能收摊。下午是她的欢乐时光,附近的麻将室,打麻将斗地主都是她的最爱,小输小赢,开开心心。

……

从此,江城无面窝!

整理by舒怀

更多武汉美食请加入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相关阅读:

  • 武汉工商学院怎么样(武汉工商学院行不行)
  • 武汉轻工大学怎么样(上海最坑人的211大学)
  • 中南民族大学怎么样(武汉中南民族大学好吗)
  • 江西科技学院怎么样(武汉科技大学校花事件)
  • 武汉学院怎么样(武汉学院ACA怎么样)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