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立知

甘谷在哪里(甘谷为什么没回民)

小猫咪 立知 2022-02-26甘谷   回民

甘肃省89个县区之甘谷县介绍

甘谷乃陇上之重镇,丝路之要冲。公元前六百八十八年,秦武公“伐邽、冀戎,初县之”。冀即今之甘谷。冀县之置,乃中华县制之始,迄于今,两千七百年矣。天嘉殊荣,壮我河山;史衍馀香,恩泽冀里。县庆之际,县委、县政府集民智、顺民意,宝千古之殊荣,瞻鹏程之无疆,铸鼎以庆,以记其盛,以志永久,以祈永昌。

概 况

一、人文历史。甘谷古称“冀”,是秦人的重要发祥地,为全国县治肇始之地,于公元前688年置县,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有“华夏第一县”之称,是孔子七十二贤人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清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迹众多,以大像山石窟、毛家坪遗址、姜维墓、巩建丰纪念馆最负盛名。

二、地理地貌。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地处东经104°58′至105°31′,北纬34°31′至35°03′之间,东邻天水市秦安县、麦积区,南接天水市秦州区、陇南市礼县,西与天水市武山县接壤,北与定西市通渭县相连。县域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9公里,总面积1572.6平方公里。县境内地表形态主要为山地、丘陵、河谷,渭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中部为断陷河谷,地势平坦;南部为秦岭山脉西延石质山区,海拔较高;北部为六盘山余脉黄土梁峁沟壑区,山势较低。全县平均海拔1972米,最低1228米(六峰镇觉皇寺村东),最高2716米(古坡镇大条梁石鼓山),相对高差1488米。

三、行政区划。全县辖 13 镇 2 乡9个社区405 个行政村1553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回、藏、维吾尔等多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9.87%。

四、气象条件。甘谷县属温带气候,气候类型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夏无酷暑,冬无严寒。2016年平均气温12.6°,其中极端高温36.9°,极端低温—14.9°。全年降水量365.6毫米,但分布极不均匀,一至三月雨量偏少,七至九月降水较多。全年日照2055.2小时,无霜期215天左右。

五、水文信息。境内河流主要有渭河、散渡河、古坡河、西小河四条,属黄河支流渭河水系,河流总长131.1公里,年平均径流41060万立方米 (其中自产8410万立方米),平均流量47.91秒立米(其中自产26.3秒立米)。全县地下水储量为4790.89万立方米,最大可开采量3355.31万立方米。

六、土地资源。全县耕地面积125.88万亩,人均占有量1.97亩,基本农田面积101.65万亩,已建成梯田65.58万亩,适宜区梯田化率90%。主要粮食作物有冬小麦、玉米、洋芋、高梁、糜子、谷子、大豆、蚕豆等,经济作物有油菜、胡麻、中药材、西瓜、蔬菜(大白菜、韭菜、水萝卜、蒜苔)、水果(苹果、梨、杏、桃、葡萄)、花椒、辣椒等。矿产资源有石灰石、花岗岩、磷矿、赤铁矿等二十多种。

七、生态环境。甘谷光、热、水、土条件较好,树种资源较为丰富,全县天然林和常用造林树种有32科44属107种81个品种,其中包括经济果种7科101属37种。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南部古坡镇、武家河镇、磐安镇,境内其它各地均有零星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分布。全县森林面积46.29万亩,森林蓄积量66.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9.5%。近五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保持在300天以上,渭河甘谷段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水标准。

八、交通条件。距天水机场、天水高铁南站70公里,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国道310线横贯全境,通甘、泾甘、麦甘等县际公路通达通畅,405个行政村全部通油路或水泥路,初步形成了县乡村公路交错纵横、内联外畅的交通路网结构,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 2000公里,全县客运周转量39426.22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101854.63万吨公里。

九、教育卫生。甘谷崇文重教,英才辈出,自清以来,考取进士14人(其中翰林4人)、举人125人(其中文举61人)。改革开放后,甘谷是甘肃省教育大县,目前已形成了涵盖高中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的教育体系,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459所,在校学生11.52万人,教职员工7660人,高考成绩连续18年名列天水市第一。全县现有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卫生机构27个,卫生技术人员1053人,病床1866张。2017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593人,参保率97.93%;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2648人,参保率97.39%;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53.03万人,参保率95.36%。新增城镇就业5956人,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有各类社会救助对象99393人,累计发放救助救济资金2.3亿元。

十、商贸物流。甘谷是丝绸古道上的商贾重镇,宋有“茶马大市”之名,明享“商旅之家”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群众继承发扬传统优势,出县跨省,走南闯北,外引内联,购销兼营,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商贸流通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全县有各类市场53个,农家店、便民店、农资连锁店350个,从业人员10.6万余人,运销大户522户,中介服务组织368家。在城西区规划建设了占地2488亩的甘肃东部甘谷物流园,2013年被确定为甘肃省100个重点推进项目。引进落地了甘谷浙江商贸城、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陇东南汽配城、甘谷客运中心等一批大型商贸流通服务项目,目前入园项目达到8个,完成投资32亿元,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带动就业8000多人。发展电商企业280多家,有电商从业人员1万多人,2017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4亿元,2017年被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县有各类市场主体17530户,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50%。

十一、城乡建设。按照“东西拓展、向北延伸、中心建成区集中改造配套完善”的思路,积极推进城区开发建设,实施了大像山公园、仿古文化街、冀城大酒店、南滨河路风情线、甘谷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建成城市主次干道13条,形成了“五纵九横”路网骨架,县城建成区面积超过15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分类推进现代农业型的磐安镇、工业支撑型的六峰镇、商贸带动型的安远镇、历史文化型的礼辛镇、生态旅游型的古坡镇等一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3.5%。

十二、名胜古迹。甘谷境内古迹众多,发现有灰地儿、渭水峪、毛家坪等新石器、先秦时期的古遗址11处,古墓葬18处。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有大像山、姜维墓、天门山、尖山寺、蔡家寺、古坡草原等30多处景区景点,大像山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姜维墓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特色旅游商品主要有辣椒、麻鞋、花椒、脊兽、木雕、剪纸等。规划建设了大像山文化园,配套实施游客服务中心、310国道城区过境段改造、大小沙沟明洞渡槽等一批基础建设工程,打造了集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2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27万元。

十三、文化艺术。甘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现馆藏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6件(套),人面鲵鱼瓶、唐三彩凤首壶图案分别搬上邮票、烟标。有书法、美术、作家、戏剧、音乐、舞蹈、摄影、民间文艺等各类文化艺术团体8家,会员712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1人(诗词2人、书法7人、作家1人、舞蹈家1人);有冀兴秦剧团、恒艺演出公司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演职人员232人,创编剧有《睢阳魂》、《姜维》、《椒乡里的麻辣事》;剧院1所,电影放映公司2家;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文化馆1个,藏书57839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2600余人。特色民间艺术有皮影、唢呐、道情、脊兽、剪纸、荷包、木雕等,其中脊兽、道情、木雕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四、历史名人。

  石作蜀(前519-前479),字子明,号卓子,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杨 阜(172年—244年),字义山,三国时曹魏名臣。

  姜 维(202年—264年),字伯约,蜀汉著名将领、军事统帅。

  尹夫人(363年—437年) 十六国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

  尹守贞(663年—702年) 唐武周垂拱四年(688年)进士。儒学大家。

  巩建丰(1673年—1748年),字文在、子文,号渭川、介亭,晚年自称朱圉山人,为雍正帝师,人称“关西师表”。

  李则广,生卒年不详,字旷西,道光八年(1828年)中举,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陕甘亚元。

  彭作籍,生卒年不详,清道光十二年(1833年)中进士,曾任四川安岳(应为安县)知县。

  田树桢,生卒年不详,字蔚峪,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中举,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进士,殿试二甲。选翰林院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

  王 权(1822—1905),字心如,号笠云。道光二十四年(1844)乡试中举。曾任山西延长、兴平及富平知县。“人品学问当代罕有,吏治尤为陕甘第一。”

  王海涵(1858年—1922年),字镜潭。清光绪十四年戌子(1888年)中举,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年)中进士,翰林院庶吉士。

  魏鸿仪(1871年—1929年),字可庄,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中举。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宋梓(1876年—1945年),字子材,号佛乡山人。县公立中学(今甘谷一中)创始人,学校建“子材图书馆”以示纪念。

  十五、地方民俗。

  道 情 甘谷道情是一种说唱音乐形式,艺人手持渔鼓、简板、盘腿而坐,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同时又借鉴了秦腔和地方小曲的唱腔,使其地方特色明显的同时,弥补了道情本身某些唱腔的不足,成为具有原始唱腔和地方特色的独有艺术。

武 术 甘谷武术自三国起开始兴盛,有“武术之乡”之美誉。1996年12月,甘谷县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甘谷武术借鉴了南北流派风格,博采诸家之长,地方特色突出,除武术奇葩鞭杆外,还有拳术类、棍术类、刀术类、剑术类、枪术类、软器械类和稀有器械等几个大类近千种套数,形成了具有甘谷地方特色的武术文化。

  脊 兽 甘谷脊兽为传统民间工艺,始于清末,传承至今,已有130余年历史,尤以新兴镇永安村最为驰名,主要有龙、凤、狮、马、狻猊、鱼、瞅儿、虎、鹤、鹰、鸽等,莲、梅等植物花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现有从业人员1000余人。2004年“甘谷脊兽”被列入“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之一。

  宫 灯 甘谷宫灯,历史悠久,古老神奇,主要流传于安远一带,灯的形状为正方形,一灯四面,灯架能开能合,装饰自如,全都采用经过漂白处理的高级丝纱为灯面,内容以古典章回小说为蓝本,绘画全部范自古今小说绣像图本,一回为一画面,维妙维肖,充分体现了人民大众的聪明才智。

历史沿革:

甘谷古属雍州, 为冀戎繁衍活动之地,周庄王九年(前688), 秦武公伐冀戎, 置冀县,为中国县制之肇始,称“华夏第一县”。冀据渭水河谷,控制秦陇咽喉,为秦“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提供了有利条件。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秦昭王灭义渠戎后,置北地、陇西两郡,冀属陇西郡。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其中陇西郡辖冀县。

  汉沿秦制。元鼎三年(前114年)增设天水郡,冀县由陇西郡改属天水郡(郡治平襄)。永始三年(前14)王莽篡汉,建新朝,废西汉旧制,改天水郡为填戎,仍治平相(改平襄为平相),改冀县为冀治。东汉更始元年(23),隗嚣起兵应汉,拥兵十万,自立为上将军,光武帝建武八年(32)自称西伯,都于冀,占有安定、北地、陇西、天水四郡,并为宁朔王。九年(33)嚣死,子纯立,总兵据冀。十年(34),恢复西汉旧制,废冀治,复为冀县,仍属天水郡。永平十七年(74),改天水郡为汉阳郡。永初五年(111),汉阳杜琦、杜季贡和王信与羌人联合起义,据冀。灵帝建宁元年(168),凉州刺史部治从陇迁冀,当时的凉州,东至长安附近的三辅,西到西域地区,几乎包括了现在的整个大西北。汉末争夺凉州的战争,多围绕冀城进行。中平四年(187),马腾、韩遂起兵,攻克汉阳郡,联合占据冀城,割据凉州。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马腾为曹操所杀,十八年(213),马超反曹攻冀,杀凉州刺史韦康,据冀,自称征西将军,督凉州军事。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分所辖境内为十二州,凉州由冀移治于姑臧(今凉州),甘肃东南部改属雍州,改汉阳郡为天水郡,仍治冀县。蜀建兴六年(228),诸葛亮首次出兵祁山,冀县属蜀。因街亭失守,亮移民入汉中,冀城一空,冀县复属魏。

  西晋泰始五年(269),分雍州陇西五郡(陇西、南安、天水、武都、略阳)及凉州金城、梁州阴平共七郡,始置秦州,治冀,冀复为州(秦州)郡(天水)县(冀)治所在地。太康三年(282),废秦州入雍州,七年(286)复立,将秦州、天水郡由冀移治上邽,冀县仍属秦州天水郡。怀帝永嘉元年(307),废冀县。其地建治共995年,城址今已湮没。

  东晋十六国兴,冀城仍为军事必争要地。东晋永昌元年(322),前凉取陇西南安郡及冀城,前凉主张茂派韩璞为秦州刺史,镇冀城。太宁元年(323)八月,赵主刘曜率兵围陇城(今甘肃张家川),派将刘咸攻韩璞于冀城。晋咸和二年(327),前凉又派张阆等攻秦州失败,冀亦归前赵。咸和三年(328)冀复入前凉,仍置秦州。太元十一年(386)秋八月,后秦姚硕德在陇上称征西将军,因响应姚苌起兵,聚众于冀,与前秦秦州刺史王统相持。九月王统以秦州降于后秦,后秦以姚硕德为使持节、秦州刺史,镇上邽,都督陇右诸军事,属冀城。太元十四年(389),后秦王姚苌使姚邢奴守冀城。同年,仇池杨定攻克陇、冀,拘姚邢奴,自称秦州牧,领冀城。太元二十一年(396),前秦(394年已亡)苻崇为西秦乞伏乾归所逐,自湟中来冀,求援于杨定,杨定留司马邵疆守冀,自与苻崇联合攻乾归,兵败俱死。西秦乞伏乾归占领苑川(西秦州)、陇西南安(东秦州)及天水冀城。隆安四年(400)八月,西秦降后秦,义熙五年(409)复立。十三年(417),东晋都督刘裕破后秦兵于长安,秦王姚泓投降。因晋将内乱自相残杀,无力西征,是年十月,后秦秦州刺史姚艾向西秦称蕃,冀城复入西秦。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分置天水郡和汉阳郡,以原冀县地置当亭县,属天水郡。北周孝闵元年(557),置秦州总管府,改当亭为冀城县。

  隋大业二年(606),废秦州总管府,置天水郡,废黄瓜复冀城县,属天水郡。

  唐武德三年(620),改冀城县为伏羌县。是年,以伏羌及渭州永宁置伏州,八年(625),废伏州,县仍属秦州。九年(626),析置盐泉县,治今西二十里铺(古称盐泉铺)。太宗贞观元年(627),设陇右道秦州天水郡中督府,更名夷宾、夷寅,三年(629),又并入伏羌县。肃宗宝应元年(762),吐蕃乘安史之乱,尽取陇右地,伏羌同时被占。宣宗大中三年(849)收复,仍为伏羌县,属秦州天水郡中督都府。四年(850),改秦州隶凤翔军,辖伏羌。

  宋初,废伏羌县。太祖建隆三年(962),以废县以南地置大潭县,属秦州。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以废伏羌以西地永宁寨置永宁县,治今四十里铺。金仍废为永宁寨。建隆三年因吐蕃尚波于进略伏羌,乃以旧城置伏羌寨。天禧三年(1019)置安远寨(今安远镇政府驻地),属秦州,并于熙宁元年(1068)在安远寨以北40里杨家城子地,由秦凤路副都总管杨文广筑筚篥城,阻止西夏入境,称大甘谷口砦(甘谷城)。熙宁三年(1070)改伏羌寨为伏羌城,仍属秦州,领得胜、榆林、大像、芳园、探长、新水、柽林、丙龙、石人、驼项、旧水11堡。熙宁七年(1074)属岷州,治今西和县西南。北宋崇宁三年(1104),废伏羌永宁寨,置永宁县,治今四十里铺。金仍置永宁寨。南宋绍兴后伏羌、甘谷两城均陷于金。高宗绍兴二十六年(金正隆元年,1156),甘谷城升为甘谷县,属秦凤路秦州。金贞祐四年(1216),隶西宁州。元废,入通渭县(1950年秋,其地随安远镇划入今甘谷县)。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以伏羌城复为伏羌县,属陇西行中书省兴远路巩昌总帅府录事司。

  明仍为伏羌县,属陕西省承宣布政司巩昌府。

  清初仍沿明制。康熙三年(1664),分陕西省为左右布政司,左布政司驻巩昌府。六年(1667),又改陕西右布政司为巩昌布政司。七年(1668),改甘肃布政司,移治兰州。清并设巩秦道辖巩昌府,驻秦州。伏羌县直属巩昌府。

民国二年(1913),废秦州,改巩秦阶道为陇南道。旋改渭川道辖伏羌等十四县,民国十六年(1927),改渭川道为渭川区行政公署,伏羌县属渭川区。民国十八年(1929)1月1日,国民党内政部改伏羌县为甘谷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天水设甘肃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甘谷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5月设天水专区,辖甘谷等县。1958年底撤销甘谷与漳县,并入武山县;1962年元月,甘、武、漳分县,恢复原甘谷县治。1985年7月8日,撤销天水地区,改为地级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辖2区及甘谷等5县。

相关阅读:

  • 回民为什么不吃驴肉(回民为什么供奉驴)
  • 钟楼哪个区(回民街哪个区)
  • 回民为什么不吃驴肉(回民为什么不吃驴肉的传说)
  • 回民为什么不吃猪(回族为什么不吃猪肉的原因)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