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90年代电影放映员,70年代的电影放映员

小猫咪 娱乐 2022-05-08肥差   放映员   六七十年代   听说

说起农村放映员,我最有发言权。我1971年高中毕业,本来是让留校当教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村驻队干部老李找我谈,说公社要选两名电影放映员,问我愿不愿去,当时刚毕业就有去参加工作的机会是很幸运的,我满口答应。第五天就派到市电影公司办的放映员培训班去学习,一共学习了两个月,公社买了一台8.75mm放映机,我也顺利拿到了电影放映员合格证,回乡后开始了我的农村放映员生涯。当时的公社放映员,正象大家说的是公社包括广播员,接线员,农技员,邮电员,(银行)营业员,(市场)管理员,税收员在内的八大员之一,虽然不是行政干部编制,但工作很吃香!我们主要任务就是到公社所辖的几十个村庄轮流放映。下乡中非常受村干部和群众的欢迎,村里派饭总是安排在家里条件好,卫生讲究的村民家里,村干部还四处抓鸡,买肉,买鸡蛋,打酒,陪我们吃饭。因为农村当时没有其它娱乐活动,各村争着预定场次,并派人抢着去拉放映机。我1971年至1978年在公社放电影期间,先后使用过三种放映机。即:郑州黄河8.75mm机,甘光8.75mm机,南京F-16mm4型放映机。每月都要放20多场电影。回想起当时的岁月,充满了乐趣。

我大伯就是电影放映员,这个可不仅仅是肥差,还是个非常威风的职业。

我是81年出生的,老家是一个山村大概有100来户人家,小时候唯一开心的一件事我记得就是看电影。

我有个大伯虽然不是亲的,但是农村里面本来就是,一个村里面多少有一点沾亲带故,大伯就是乡里的放映员。

那时候大伯基本上是不在家里的,村里都说他是承包了放电影的工作。

他自己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店,很小的小店主要是卖鞭炮和烟酒之类的,他就把这两个给结合起来,这也最终让他在90年代成为了村里唯一的万元户!

我们知道在那个年代物资是有多么的匮乏,我记得最清楚的是1990年那时候村里就一家人家有个黑白电视。

而那家人家又非常的爱惜黑白电视,也不知道从哪里听到的消息,说电视放半个小时要休息十分钟。

全村人夏天的时候都围绕在他家的院子里面,小孩子也蹲坐在地下,放半个小时霍元甲就关机拔电休息十分钟,每次都在刚好精彩的时候,关机拔掉!

大家都不懂,就觉得这个电视好麻烦,还是电影好,然后每天看到大伯村里人都喊,什么时候放电影?

“不急不急,很快就放”!

因为大伯是整个乡里唯一的放映员,他拿到电影胶卷会第一时间在本村放,但是村里人当时是不知道原来放电影还是上面批准的。

当时大家心里就一个疑问,这个每个星期免费放电影图啥?

很多人问大伯,他就一句话“乡里让放的”?

大概是每天有人问,每天有个人,大伯终于决定在周六晚上放电影。

很多地方电影都是在外面放的,但是露天电影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怕刮风下雨,一刮风或者下雨基本上要收工。

当时村里有个粮库,粮库很大,在很久之前就被人拿来住人,那户人家把自己家里免费提供出来用来放电影。

农村里面各种传说都有,我听老人说那个粮库在以前有2个人上吊死了,现在鬼魂半夜经常挂在房梁上面,那家人家听了算命的话,说人越多那上吊的鬼魂就越不敢待在房梁上面。

所以那户人家才把大堂免费提供出来,农村就是这样,也不知道是出于羡慕还是嫉妒,人家免费提供场地还有人造谣!

不过也只有他家那个大堂能容纳全村几百人,毕竟是粮库嘛。

周六那天要下午三点村里就有几个游手好闲的人来帮忙拉布了,搞好布就搬东西,那个胶卷很多,又很重,基本上大伯是不需要动手的,只要指挥就行,反正人多。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工程,就是把他的货架上面的烟,零食都装在两个大木头箱子里面带过去。

反正免费劳动力多,不用白不用。

到了晚上6点钟,放电影的地方人多了起来,这个要放电影的消息很早就已经传了开来,可以说隔壁村,甚至更远的地方山里人都早早的下来。

真是什么都阻挡不了看电影的乐趣,至于放什么电影,这名字就成了有本事人嘴里的谈资了,大伯是不说的,除非和他亲近的人,那个人得到电影名字,显得自己很牛,就对别人说今天晚上放《醉拳》成龙的电影。

“是武打片,真的假的”!一帮人围了上来,这人就成了全村的焦点。因为他会说里面的人怎么打,多好看,其实他自己也没有看过,估计是听大伯说过。

你想想看一个狗仔都能成为全村的焦点,那个主宰电影播放权的人多有权利!

有了权利就算有了通往致富的路,大伯先把自己的流动小店支起来,这个可是他最大的副业,本来是本村放电影,那些外村的人过来看,你不买点东西好意思么?

那几毛钱一包的烟总得来那么一包吧,那几分钱的零食总得给自己孩子来那么几袋吧。不买来哄孩子,万一放一半的时候孩子闹腾,可是要犯众怒的哦。

本村人就更不用说了,为了能安心的享受看电影,烟和零食基本上都会买,就这样一场电影小店里的货基本上都能清空。

那个啤酒,汽水真是不要钱一样,放到精彩处男的都一边喝一边喊。

这个时候大伯还是发威了,一句安静,马上大人的喊叫声,小孩子的打闹声都停了。

他就是全场最有权势的一个人,包括村长都得听他的话。

其实村里都知道,他虽然是免费给村民放电影,但是都是村里出钱,不然那些设备和影片他也租不起。

这里本身就是一大笔钱,而且他最重要的是不光在这里放,基本上每天都去各个村里放,尤其是好看的影片。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部电影叫《世上只有妈妈好》,当时这部电影太感动人了,而且又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他说基本上每个村,都来预约,而且不是预约一次,那一年他家稻谷都来不及种,从五月份开始放,每个村都循环的放,一直放到十月份才结束。

而他小店里的那些东西都不用自己去批发,直接是批发部隔几天就送一次货,就几年的功夫他家就起来了全村唯一的二层小洋楼。

他说那部电影最赚钱的是在乡里电影院放,那个电影院我到现在还记得,至少有五六百人的座位,我们学校那时候下了通知,每个学生带5毛钱,周五统一去看。

那部电影已经不叫电影,叫什么教育片,那也是我第一次去电影院,五六百人一人5毛的电影票他就站在门口收钱,大人小孩都统一。

很多大人都是在村里看过的,包括小孩子,但是就是忍不住去二刷,三刷,而且每个人都会流眼泪。

有一次大伯喝酒的时候说,就那一部电影,加上卖零食,就赚了差不多2万块钱。恐怖吧,在1992年的时候猪肉才卖2.5块钱一斤的时候,人家已经赚钱拿万来计算了。

之所以说放露天电影是个“肥差”其原因就是一不要成本,二还可以顺便发展副业!

而大家小时候喜欢看电影的原因我觉得是,那个时候物资匮乏,特别是精神方面的,大家已经能吃饱饭了,但是还买不起电视。

一个是看电影热闹,全村老少都在一起,那种感觉很奇妙,不光小孩子喜欢,就是大人也喜欢。

过了差不多1995年就不行了,应该是大家都能买的起电视了,而里面的电视剧更有吸引力,放电影已经差不多淘汰了。

但是大伯因为当初拿到的是最肥的事情,赚到了人身的第一桶金,不光盖起了小洋楼,还在街上开起来了批发部。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说现在不是村里最有钱的人,但是还是排得上号,现在差不多七十岁,在村里吹牛的时候还是声音最大的一个。

不管怎么说,这个都是曾经见过大世面的人,在父辈眼中,不光挣钱厉害,脑子更厉害!

朋友,你是八零后么?你小时候看过露天电影么?

你小时候是不是觉得那个放映员是你最羡慕的工作呢?

谢谢朋友们观看我写的罗里吧嗦,耽误大家时间了!

主页有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围观!

一个大村就有五六个生产队,大村一个生产大队,几个小村一个生产大队,几个大队组成一个工社(相对应现在乡镇)一个工社配一二个放映员。

我是其中之一,工资三十八元,福利多:自行车,手套,工作服,棉大衣,电筒电池,雨衣每晚二角夜班费。每天吃公酒。

是个走村串户的苦差事,虽然很受群众欢迎。但要一年四季下乡巡回放映,也是很艰苦的,每逢下乡放映自已杠着行礼背包,放映结速后由所在村队安排住址,不管寒冷酷署,经常住生产队会议室,学校教室,祠堂庙宇,自行搭临时铺盖。吃饭由映放点安排到干部群众家伙食,生活无规律,饱一歺饿一歺,结婚了的一年在外,很难夫妻团聚,只有亲身经历才知其艰辛啊。


我就是那个年代的老电影放映员,下乡放电影很苦很累,两个人骑自行车驮片盒、放映机、喇叭、发电机等,夏天蚊虫咬,冬天冻手冻脚,有的有点的村倒是管顿晚饭,面汤、烙饼或窝头就很好了

六七十年代是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下辖十几个大队部,一个大队部下辖十几个生产小队。一般电影每一个大队部都是轮流放映,场地可能是某大队部学校操场,有的是生产小队河场(晒谷场),那时放映的战斗片子和农业生产片子,主要是起宣传作用。

七十年代初,渡江侦查记,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平原作战,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不知看了多少变,最喜欢八一电影制片厂拍的战争片[捂脸]

那个年代放映员的确是个好差事,不是一般的人能够谋到的,没有一定的人际关系是不能如愿的,他在别人眼中的确是一个垂涎的职业。

一,行政管理。

它直接属于区文化站领导,区政府还有专门管宣传的干部,区上有文艺宣传队,是脱产的,专门排演革命样板戏。

文艺宣传要服务于政治,要走在运动的前列 ,电影队也要服务于政治。

那年月除了放样板戏,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

还放战争题材影片,《南征北战》,《大浪淘沙》,《洪湖赤卫队》,《英雄儿女》,《上甘岭》,《铁道卫士》,《列宁在十月》等。

那时候没有艳情影片,影片中也没有爱情的故事情节,整个故事情节贯穿着英勇战斗,斗智斗勇。

八九十年代后,文艺阵地迎来了改革的春天,冲破了几十年的禁锢,还原了人的本性,文化创作中也大胆的融入了爱情情节。

无论是战争题材,还是平凡的生活题材,都是以爱情为主线,贯穿始终。

无论是怎样改革,放映员这个职业始始终是一个香饽饽,他也许就是一个公务员,或者是一个预备的公务员。

一旦有机会、有指标,转正了,就成了一个正式的国家工作人员了。

二,工资待遇。

他不仅身份高贵,还每月领着工资,那时候的工资虽然不高,每个月二十多块钱,但比普通的老百姓,那是天壤之别的。

普通的老百姓一个月下来,就是几块钱,或者十几元钱。因为他们每天的劳动分值就是几毛钱。

放映员在当时的确是一个高大上的岗位,人们是可盼而不可及的。

三,劳动强度。

他们每天就是工作两三个小时,他们比机关的工作人员轻松自由。

他们整天活动在乡下,就是从这个生产队转移到另外一个生产队。

放映的器材、机器也不需要自己携带,由生产队派人专门拉板车送去,或者安排几个人挑着送去。

他是空着手的,到了晚上,生产队又安排人帮忙搬箱子,搬机器,拉跟幕。

一般的是放两部影片,8:00开始,最迟12:00结束,有时11:00就完成了,他的一天工作也就完成了。

四,生活待遇。

这些放映员走到哪儿都受到热情的招待,生产队长还要和他搞好关系,套近乎,否则一年到头就轮不到一次。

那时候,一年当中只能看到两三次电影,这是本生产队放的,当然也可以跑到其他的生产队去看。

有时候看一场电影,跑十几里路远。

如果招待不好,他就会借故推诿,一下子就安排不过来了。

再一个原因,还希望他,搞一点好看的影片。

那时候放电影之前,都要加一个短片,是普法,科学,教育片。

关系搞好了,这些片子也可以省去,直接放两个正片, 放映员在当时的确是一个很吃香的差事,估计区长,区委书记也没有他们潇洒。

那些干部下乡吃饭还要交钱交粮票,这些放映员们他们是不交饭钱的。

而且他们天天顿顿吃在外面,顿顿有酒有肉 。

有哪个干部能够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大家说这个差事好不好?

谢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艺舞台因政治因素万马齐喑,七八亿国人只能在影院翻来覆去看八个样板戏和“老三战(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如此匮乏的精神食品令国人几乎对以上作品倒背如流!

而电影放映员在新片(如因政治因素引入的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放映时,一可近水楼台先得月先睹为快,又可为自己(好找对象)与家人亲友谋福利(送单位的免费赠票、为亲友购好排次座位票、带人至放映室内免费观影、乃至为讨好某单位领导直接送票等),故放映员在当地是个肥差!

相关阅读:

  • 《听说你喜欢我》小说结局如何?男女主最后大团圆了吗?
  • 听说,这是香港最神秘、最赚钱的职业!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