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如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五个方面很重要

在强调粮食安全的同时,要把粮油菜、肉蛋奶、鱼虾蟹、食用菌及瓜果薯等一切有营养、利健康的可食之物,作为一个整体范畴纳入考量并作出全面部署。经过几千年的反复尝试,人类已经探索出来可以食用的植物2000余种,常用的就几十种,需要全方位挖掘食物供给潜力,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例如食用菌,既是人类食物家族中的“老成员”,也是“新显贵”,我国食用菌资源丰富,有几千年的采摘、食用和生产历史,广大消费者青睐的“一荤一素一菇”理念,被誉为21世纪理想的膳食搭配。

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我们人口约占世界的20%,但是耕地只占9%,淡水资源只占世界的6%,用9%的耕地、6%的淡水,养活近20%的人,压力巨大。耕地资源的约束使粮食安全成为我国始终需要绷紧的神经。因此,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向森林要食物、向草原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四是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智慧农业、植物工厂、垂直农场等设施农业,可以部分替代土地,缓解农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目前,我国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近3500万亩,年产量2.65亿吨,占总生产量的1/3,年人均近190公斤,基本实现了蔬菜和食用菌的充足供应,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的“菜篮子”问题。我国在设施农业方面有后发优势,目前技术上已日臻成熟,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五是向微生物要食物。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食用菌年产量只有5.6万吨,今天已猛增到4000多万吨,增长了700多倍,且消费需求越来越旺,不仅走进了人们的一日三餐,高档宴会更有“无菇不成席”的追求。不久的将来,食用菌有望成为一个万亿级的大产业。且食用菌被称为“无体之物”(即自身不产生残渣废料),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争资源的“五不争”特性,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可观。

国内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在市场失灵状态下的宏观调控功能,增强食物供应链韧性,提升保供能力和水平。我国已实现了从饥饿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巨变。但由于人多地少的刚性资源约束,目前大食物自给率还有不小的缺口,仍要靠国际市场调剂补充。

因此,要保粮食安全,必须充分利用好国际市场,通过培育国际大粮商和跨国农业企业集团,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租赁土地、购买土地、合作共建等方式建造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基地,多途径开拓国外可利用资源。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必须坚定“以我为主、适当进口”战略,把握好农产品进口与国内农产品自给率之间的平衡点,全面贯彻落实“要打好农产品贸易这张牌,但关键要控风险、可替代、有备手,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走出去,提高关键物流节点掌控能力,增强供应链韧性”的战略思想。

自然生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曾形象地指出,人有两个身体,其中“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一样具有基础性,马克思的话意在告诫人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就是既要考虑耕地自身的生态功能健康,也要兼顾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绝大多数的粮食生产,高度依赖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而自然环境各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且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产出能力等都是有限度的,过度开发利用出现的问题可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修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甚至无法修复。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水资源也在恶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流域100平方公里的河流5万多条,现在只有2万多条,且大小河流全都陷入水脏的困境。水资源面临枯竭的原因就在于山水林草遭到破坏带来的恶果。我国19亿多亩耕地,只有10亿亩是水田和水浇地,其余全是“望天收”。生产一斤小麦需要1000斤水,生产一斤水稻需要1500斤水,水缺种不出粮,水脏种不出好粮。

有研究表明,我国27%的粮食在农场到餐桌的过程中被损失或浪费,与之相关的土地、水、碳、氮、磷类似于一个中型国家的水平。餐桌上的浪费同样触目惊心,每年我国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有500亿公斤,接近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价值高达2000亿元,如果这些食物不浪费,能够满足2亿人一年所需要的粮食。粮食的产后环节损失量如此惊人,必须切实树立并贯彻大节约观,以粮食减损、遏制浪费保障粮食安全。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信息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