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张学良晚年说“我对国家没贡献”,吕正操霸气接话,现场无人反驳

小猫咪 历史 2022-10-20我对   霸气   晚年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繁华落尽,唏嘘百年”是对张学良晚年生活的最真实的写照,昔日“大将”落到后来这个下场,就连他自己也常常回忆过往唏嘘不已。

后来张学良移居美国后,吕正操曾前往探望,几十年的分别,二人相见的那一刻纷纷老泪纵横,也由此揭开了藏在张学良心底里的秘密。

“必之啊(吕正操子必之),我有句话一直想说,其实我这一辈子做了什么?不说笑,也不谦虚,说真的,我对国家什么贡献也没有。”

张学良面对老友心情激动之余,又似乎是回忆起了过往人生,不免感叹地对吕正操说道,眼神中充满着落寞。

吕正操却撂下一句话,令在场的人谁也无法反驳,就连张学良自己也陷入沉思,沉默着不知道说什么。

张学良为何说自己对国家“毫无贡献”?吕正操的话又为何让人无法反驳?

昔日旧人念念不忘

自“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在贵州关了禁闭,后来更是幽禁在台湾岛上长达40多年,时刻派人看守,寸步不离。

有句话叫做“生不如死”,被限制自由的张学良如果没有赵四小姐的陪伴,估计很难捱过那段艰难的时光。

后来得到自由的张学良就曾回忆起那段时间,“我常常反省自身,和一些过去做过的种种事情,由此陷入到内心的煎熬之中。”

“西安的事我不后悔,至于什么《西安事变忏悔录》,那是蒋经国将我写给蒋介石的信私自乱加改编的,根本就不是我写的。”

对于西安事变,张学良从未表示过后悔的意思,“我一直不支持打内战,都是中国人嘛,干嘛非要打来打去。”

然而张学良虽然不后悔发动“西安事变”,但这件事对于张学良来说是一个“坎”,一个令他改变一生始终无法忘怀的“坎”。

“我的人生啊,其实到了36岁就已经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全部的生命,一事无成两鬓斑啊。”

后来1991年,吕正操来到美国看望他时,张学良面对着这个昔日的部下兼好友,再次抒发了同样的感慨。

“其实您是有大功于国家的,西安事变这一件事就足够了,打日军,我们这些人,包括东北军替您打就行了嘛。”

吕正操怀着宽慰他的心情,说出了这句话,时过境迁,都已经两鬓斑白的两位老人,还能有什么样的事情能想不开的呢?

张学良哪里不明白吕正操的意思,“我只是觉得有点遗憾,没能亲自参加抗日,你带的部队坚持打日本,也算是对我的慰藉吧。”

吕正操,昔日张学良的部下,也是东北军中的一员大将,从出生之际就背负着“打日本”的命运。

从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到日本袭击旅顺港口,占领辽东半岛,东北人民就一直在遭受着日军的侵略。

日军打死打伤吕正操的父亲,祖父,老师,以及家乡的父老乡亲,吕正操在17岁那年就不再学习,加入到了张学良麾下。

张学良同日军也有着“深仇大恨”,再加上张学良看吕正操上过学,颇有些文化,便对他很上心,重点培养他。

后来西安事变后,吕正操曾想派人去解救张学良,却被张学思拦了下来,东北军失去了张学良之后,吕正操也不想再待在这里了,便脱离队伍自己单干起来。

说是单干,其实是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吕正操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要抗日,蒋介石不抗日,他自然不再理会蒋介石。

吕正操率领的抗日部队的威名传遍了冀中地区,就连冈村宁次都听说过冀中根据地的里有一支游击队打不垮,嚼不烂,剿不灭。

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家国仇恨将日军打败赶跑后,吕正操就回到了东北,一边剿匪一边稳定东北局势,修建和修复了东北的铁路。

这一切,也是张学良的愿望,他听闻张学良被幽禁在台湾岛后,也想过去探望或者营救,但最终都无法实现,直到张学良“解禁”后俩人才再度重逢。

张学良的“无奈”

“东北军做到了您想做的事情,一直在坚持抗日,整个抗日时期都是很英勇的,只是可惜最后没有个好下场,被蒋介石充当了‘炮灰’。”吕正操的话让张学良长叹了口气。

张学良一生最放不下的,便是留在东北的自己曾经的部队,这也是他觉得最愧疚的地方,这也是后来他的“东北旧部”仍对他念念不忘的原因:张学良“深爱”部下。

其实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张学良一直都知道日军的野心,日本侵占东北的想法早已蓄谋已久。

除了日军借口炸毁铁路进攻东北军北大营之外,其他各地的军阀和投靠日本的汉奸也充当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要知道,张学良的东北军可是有着30万余人的庞大实力,在张作霖和张学良的苦心经营下,日军想要一口吃下东北绝对是痴心妄想

于是日本就起了“分化”张学良部队的想法,本来东北军里有一些将领就是曾经张作霖的部下,对于张学良“子承父业”从心里上就不认同。

其中就以杨宇霆为首,后来张学良清除了杨宇霆后,杨宇霆手下的势力基本上已经不怎么听从张学良调遣了。

还有张海鹏,这些土匪出身的将领一直在东北就是自己玩自己的,张作霖在的时候还敢和张作霖唱反调,张学良也拿他们没什么办法。

后来日军一入侵,这些人没怎么反抗就投靠了日本人,可以说张学良的30万余东北军从一开始就打了折扣。

而在南边,则是军阀混战,勾心斗角的局面,张学良算是蒋介石的嫡系,中原大战的时候,蒋介石为了击败冯玉祥和阎锡山,张学良可谓是出了大功劳。

张学良派出了大量东北军前往河北,后来蒋介石为了继续威慑冯玉祥和阎锡山的部下,便要求张学良将东北军留了下来,这也就导致其实东北并没有多少张学良的嫡系部队。

1931年,日本关东军的秘密支持石友三攻打张学良,张学良只好又再度从东北驻地调来了几万人,至此,河北张学良的东北军有18万余人。

日军为什么送阎锡山回山西?又为什么秘密支持石友三反叛张学良?这一切在如今看来都有了解释:为攻打东北做准备。

这也是为何张学良在给东北大营传达指令时,下令不要抵抗背后的无奈原因,留在东北的部队从实力上已经很难挡得住日军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进攻。

而张学良又是一个“深爱”自己部下的人,虽然留在东北的部队不多,但他还是希望可以“救下”这些部下。

至于究竟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还是张学良下令的,从时间上来看,9月18号当天,张学良确实给负责留守东北驻地北大营的参谋长荣臻发了电报。

这在史料中也有记载,当时负责守卫的北大营第7旅旅长并不在营中,参谋长记录下了当时的情况:

“部队因旅长不在军中,只好下令全军进入预定阵地(张学良一直都有在暗地里针对日军进攻如何应对的训练),然后打电话向参谋长荣臻报告。”

“荣臻参谋长命令所有人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还说这是‘少帅(张学良)’的命令。”

本以为不抵抗就能换得自己部下安全的张学良,没想到的是日军一闯入北大营就大开杀戒,“日本兵冲入兵舍,见人就扎(用刺刀),士兵只好纷纷逃跑。”

既不能抵抗,日军又见人就杀,东北军溃不成军地向南向西逃去,这些逃走的东北军都是张学良的嫡系部队,一些早就对张学良不满的将领则顺势投降了日军。

当然也有奋起抵抗的中国军队,土匪出身的马占山,带领1万余人坚守齐齐哈尔,给予了日军重创,最后弹尽粮绝之际不得已退离了齐齐哈尔。

后来在日军和投降的伪军包围之下,马占山不得已诈降,在保全了实力2个月之后,带着钱财和武器装备跑到了苏联,把日军气的不行。

但最令张学良无奈的,并不是东北守军不足,自己丢掉了祖宗的基业,而是蒋介石严令他不准抵抗。

蒋介石当时奉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一边打击各地有异心的军阀,一边大肆围捕共产党人。

张学良其实一直都不想打内战,但是既然当初“改弦易帜”投奔到国民党麾下了,他也不得不听从蒋介石的号令。

但是他一直都在上书蒋介石要求联合抗日,蒋介石一开始还不当回事,渐渐被张学良说的就有点烦了,后来干脆把张学良晾在了一旁不再理会。

也正是如此,周恩来才有机会同张学良接触,促成了后来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但在这之前,张学良一直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和日军的仇恨一点都不小,毕竟父亲张作霖就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的,但同时他又“深爱”着自己的部下和东北人民,最终选择了执行“不抵抗”。

这也是为何张学良晚年一直耿耿于怀,内心愧疚,认为自己对祖国没贡献的原因,他一直在后悔自己没能亲自抗日。

东北军旧部牢记“少帅”

张学良认为自己没有亲自同日军打过一场战斗,其实并不十分正确,吕正操的话一点都不错,“东北军打的就等同于他自己打的”。

东北军没有一个人不认识他这个“少帅”,更是知道张学良同日军有着怎样的深仇大恨,要说张学良不想反抗日军,相信没有一个东北军旧部会这样认为。

也正因为张学良一定会抗日,所以东北军一些爱国将领的抵抗正是秉承了张学良的意愿,视作张学良下令抗日也没什么区别。

而这些奋起抵抗的爱国将领后来都无一例外地要不站在了共产党的一边,要不直接加入了共产党,这即是张学良的贡献之一,深明大义的部下。

后来“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同意了全面抗战,东北军将领联名上书蒋介石,要求释放张学良,继续让他统领东北军。

蒋介石此刻是骑虎难下,他既不能杀张学良,内心里又不想就这样放了张学良,当时是谁去说情都没用。

只好找了个借口把张学良“关”了起来,然后蒋介石就把“气”都撒到了东北军的身上,各个一线战场都派东北军率先冲锋,撤退时也要东北军殿后。

东北军也确实有骨气,在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进攻时,奋勇抵抗,给予日军惨痛的伤亡,十几万东北军最后打的只剩下几万人。

后来更是被蒋介石彻底取消了番号编制,除了53军在辽沈战役中起义投诚以外,其余的人要不死在了战场上,要不被遣送回了家乡。

遭受了如此待遇的东北军旧部,心中一直在念念不想着自己的“少帅”,上世纪8、90年代,张学良“解禁”了。

一批跟到台湾岛的东北军旧部涌进了张学良的住所,几十年过去了,张学良看着自己曾经的部下也十分感慨。

这也是他的贡献之二,独特的个人魅力敢在当时的环境下,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张学良早已经想到了自己的后果。

这也是为何后来我党的领导人都对张学良评价很高的原因: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

晚年的张学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能回到祖国大陆居住,也没能回到东北去看一看他那深爱的土地和父老乡亲。

但是张学良的贡献,绝不是一句“没有什么贡献”就可以总结的。

相关阅读:

  • 《住我对面的小哥哥》苏慕的姐姐是谁?苏慕与米娅是什么
  • 为什么要做设计(我对设计的理解和认识)
  • 1975年,周总理病逝前向李先念坦露:我对温玉成的事心中一
  • 每次做题都会差一点点满分,我的娃 我对你很无语了,咱就
  • 鞠婧祎霸气怼人好解气,不愧是郡主,气质满格网友直呼爽快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