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分泌性中耳炎与鼓膜置管

  分泌性中耳炎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最常见原因,是指不伴发急性炎症(如发热、耳痛)的中耳积液,在婴幼儿及学龄儿童中体检发现的患病率在10-40%之间。由于没有明显的不适,孩子很少主动诉说就诊,多在入园及学校常规体检时发现,也有部分心细的家长在发现孩子看电视时喜欢调大音量就诊才发现。
  分泌性中耳炎引起轻中度的传导性听力下降,可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佳甚至言语发育障碍。我国目前推行的0-6岁听力筛查制度可以较好的发现这部分起病隐匿的患儿。因此,提醒家长在常规体检发现孩子耳朵“不通过”时到耳鼻喉科一查究竟。
  分泌性中耳炎的“罪魁”其实在咽鼓管——一根连接耳朵和鼻子的天然管道,对于反复感冒、长期鼻堵、鼻音重、入睡打鼾、张口呼吸的孩子,由于鼻部炎症肿胀、腺样体等对咽鼓管的阻塞,可以认为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危险人群”,家长应该注意观察孩子的听力情况并及时就诊。对于先天性腭裂(不管手术修补腭裂与否)、唐氏综合征的孩子,由于先天缺陷对耳朵的间接影响,家长更是要一辈子关注他们的听力状况。
  当然,得了分泌性中耳炎并不可怕,因为这些“中耳积液”(无腭裂、唐氏等先天缺陷)中的80%在3个月左右可以自行吸收,家长需要的是间隔1-3月的随诊。另有20%不能吸收的患儿需要接受手术的治疗以恢复听力。主要的手术方式有鼓膜切开置管术和/或腺样体切除术。但是,有一部分患儿,即使经过这两种手术的治疗,在鼓膜置管拔出后会再次出现分泌性中耳炎,对于这些患儿,也可以考虑一项新的无创治疗技术----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鼓膜置管术及其并发症
  鼓膜置管术是一个较小的手术,但孩子需要在全麻下完成。通过在显微镜下切开鼓膜、吸净中耳内分泌物,并放置通风管达到改善中耳通气、听力的目的。
  置管放入后,一般在术后2-4周进行第一次复查,包括听力、置管状况(位置、有无堵塞、脱出、肉芽)、鼓膜情况等。以后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在术后6个月-2年之间门诊拔除。拔除后需随访至拔管后的穿孔愈合。
  鼓膜置管后存在短期和长期的两类并发症。短期并发症包括:耳流脓、置管堵塞、肉芽、提前脱出形成、落入中耳等。其中耳流脓最常见,26%的患儿会出现,一般经过抗生素局部滴耳7-10天能缓解消失。置管堵塞、肉芽、提前脱出者可能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复发,有二次手术的可能。长期并发症包括:鼓膜钙化斑、鼓膜穿孔、对听力的影响。鼓膜钙化斑,也称鼓膜硬化,不影响听力也不增加中耳感染的几率,无需处理。鼓膜穿孔发生率约为1-2%,1年以上不愈合者可考虑鼓膜修补手术。置管导致的听力下降主要在低频,约1-2分贝,可以忽略。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信息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