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小小”实验室连着大宇宙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1582期 】

出乎意料的是,当我们走进实验室各团队办公室,丝毫感觉不到有任何“高大上”之处。

一间20平米左右的屋子,零散摆放着七八套办公桌椅,每张桌子上仅有一台电脑、几本专业书籍作为“标配”;一排柜子严整地靠在墙边,此外再没有多余的装饰物。如果说有的办公室地方稍大些,那么,多加一个小型会议桌,便是这里的“豪华版配置”。

我们环顾四周,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就是这样一间间小小的屋子,连结的却是大到无尽的苍穹。

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作为我国第一个研究人造天体运动规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这里汇聚了一大批国内宇航动力学研究领域的优秀人才和领先技术资源,可以说,在这里随便抓个人,都是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小孩”。

当被问到每天对着电脑计算数据,是否感到枯燥无聊,他们给的回答好似提前商量好的一般:研究自己喜欢的领域,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又怎么会感到无聊?!

在办公室外的墙壁上,我们看到了一张标语,依旧是“简陋”的风格,A4纸大小,上面用马克笔写着“除了创新,我们别无选择”。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句文案,常被网友们拿来引用:“高端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法”。而这句文案此时用来形容这个实验室再好不过,身处“陋室”,心怀太空,就是对他们工作最好的注解。

姜宇,该室极端轨道力学与应用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是我们本次采访的第一个人。

初见姜研究员,便明显能感到他身上理科“大神”的气质。个子很高,带着厚厚的镜片,性格腼腆,话不多,面对镜头略显局促,但谈到自己专业时却是滔滔不绝。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极了”的人,却是清华大学航天学院建院八十多年来,第一位仅用一年九个月就取得博士学位的“学术精英”,还是中国航天基金奖航天贡献奖获得者。

谈及航天梦想的最初播种,姜宇告诉我们,他小时候就喜欢在院子里数星星,天上闪烁的星光让他觉得很是神奇。高中时期,学校组织参观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当卫星模型在他的眼前一一呈现,他感觉曾经仰望的星星忽然落到了地面,距离自己如此之近,而那些身着蓝色工作服的科技工作者是那样的“高大上”。

当被问到现在是否还觉得航天“高大上”,姜宇肯定地告诉我们:想法依旧如此!

与姜宇一样,这个实验室里的很多人立志从事航天,都是从一次抬头仰望开始,在某个星光璀璨的夜晚,让好奇有了方向,让梦想开始播种。

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有一处标语,上面写着“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姜宇说,研究“星星”的梦想已经实现了,自己如今也已经38岁了,目前个人最大的愿望就是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奋斗到88岁!

七月的西安,虽已立秋,但依旧暑热难耐。

身为十三朝古都,如今的西安接受着现代化的洗礼,四处高楼崛起,夜晚灯光如昼,但这其中,依然能感受到遥跨时空的文化印记。

传承,让西安这座城绽放异彩;传承,也让身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不断向新的高峰攀登。

呼延宗泊,是我们到达西安后采访的第二个人。

据他介绍,他所在的测量与轨道动力学科技创新团队由老中青三代人组合而成。老同志负责把关研究方向不出偏差,中年一代集智攻关,年轻力量在学习的同时进行一些落地操作。三代人在一起工作,技术上平等交流,在并肩战斗的同时不断推进航天测控领域各项技术研究。

作为团队中第二年轻的专家,呼延加入团队也有六年时间了。这些年,他始终记得刚进实验室时,实验室负责人李恒年总师说过的一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要翻越的大山”,而他们这一代赶上了好时代,他们的“大山”就是努力让中国由航天大国快速成长为航天强国,这样才不负老一代人奠定的基础,不负国家给予的平台。

天路迢迢,星河漫漫。如今,这支航天测控领域的“国家队”已将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宇宙空间,我们也期待,未来他们在自己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揭开更多宇宙奥秘。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信息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