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楚国,地势辽阔,边界线纵深,补给线漫长,一举一动都可能波及整个国家。纵观其版图,楚国的边界线甚至比防守严密的秦国还要长,其地理位置注定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在楚国的版图中,列国防御楚的难度要远远超过对抗秦国。早期,楚国常常成为多个列国联合进攻的对象,历史上楚国被诸侯联军打得最为频繁。楚国欲图统一中原的雄心可见一斑,其庞大的地图也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难题。

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整合能力一直是令人瞩目的。在这个时期,楚国先后吞并了五十余个国家,兼并的数量之多居众国之冠。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楚国的兼并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消化不良现象。这一扩张行为固然是为了增强自身国力,但客观上也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从淮河到南岭之间的南国地域上,各族群在楚国时期基本完成了民族融合的过程。初始时的地图上,南方是由姬姓诸侯、夏商舜禹的后裔以及各类少数部落组成,而楚国这一广袤的地块上不可能只有楚族人居住。

要理解战国时期楚国的状况以及其未来命运,不能仅以秦、赵、齐等典型前封建时期的中原国家的视角来审视,更应将楚国纳入西周时期大型分封礼法制国家的范畴来分析。楚国起源于南阳盆地南部,一路南迁至枝江,最终在江陵定都。这个国家最初在南方并没有坚实的根基。

这导致了两个显著的结果:

在南蛮盘踞的南方,楚王为了拓展疆土,采取了分封的策略,即先发空头支票,进行攻城掠地的大开发。这种策略在西周时期表现为分封姜尚等诸侯,而在楚国则体现为大量的县男和方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封建体系。

由于一路南迁,楚国的核心地区常年游离于中原之外。加之南方广阔的空间为楚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余地,这个国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扩张非常迅猛。分封的县方国相对遥远,且地处边疆,使得整体上减轻了宗法中士卿的影响。

因此,人们会发现,楚国与晋、齐等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并不相同。在战国时期,中原诸侯逐渐从宗法体制中衍生出了官僚性质的卿族集团,形成了封建官僚集团的前身。而楚国却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其最强大的是公族集团,即传统中央。楚国卿族的地位相当于封建时期的格拉摩根伯爵,封你开的空头支票,你打下来成了方主、县男,中央仍能随意支配你。如果你不服从,公族就会派兵碾压你,你根本无法反抗。这使得楚国在发展封建制度方面面临巨大的困难,即使是楚文王、宣王、威王和怀王都未能实现,甚至庄王也未能达成。

楚国拥有广袤的领土,但也有许多地方尚未开发。在当时的中原文化就如同今天的西方普世价值,楚国渴望学习,但这也导致了其自身的虚弱。楚国最初依托的是夏朝的一个分支部落,南下与当地部落融合,形成了这个国家。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使得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学到了许多,但也因此自身变得较为脆弱。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信息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