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活着》:活着,却又不止是活着

小猫咪 娱乐 2024-01-23泰戈尔   家珍   太平间   底层   苦难   悲剧   冰冷   老人   母亲   生命   代表   情感   作者   时代   作品

文│一本情感簿

《活着》,发表于1993年,是作家余华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该书自发表以来,在多国翻译出版,获得高度评价并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在2018年9月,《活着》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在同年10月,还获得“中国版权金奖”——“作品奖”。

余华作为现代“先锋派”作者,十分擅长在悲剧和苦难中诠释生命的真谛,用平静的语气讲述着平凡世界里的生老病死和底层小人物的命运。

相比于原著《活着》的结局,在情感上我比较喜欢张艺谋的同名电影《活着》,因为二喜和苦根都活着,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倒不至于太过悲怆。

但在理性上,我还是更喜欢原著多一些,因为《活着》要传达的道理,并不是单纯的悲剧和苦难,在极致的剧情推动之下,有些东西一定会触底反弹,迸射出不一样的人文思想和生命哲理。

但不得不说,余华也让我见识了一名作家的“冰冷”之处。

01:一个家,一个人,究竟可以承受多少痛苦?

“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

“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活着》由老人“福贵”与老牛“福贵”耕田的场景展开故事。老人自言自语的说出一个个名字,与形单影只的老人形成反差,营造了一种荒凉和岁月流逝的阅读氛围,也同时预示着一个悲剧故事的到来。

年轻时的福贵,游手好闲,因为沉迷赌博,被赌场的龙二设计,输光了家产,气走了怀有身孕的妻子家珍,也气死了父亲。父亲死后,福贵无奈带着老母亲搬回老屋,为了生存,又从龙二的名下租了几亩田,决心用双手谋生活。福贵由一个阔少爷,变成了一个庄稼汉,所谓富不过三代,说的就是福贵了。

家珍在有庆一岁半时回来了,福贵和母亲都十分高兴,因为家珍的回归,意味着一个家庭的团圆美满。然而这样的生活没过多久,母亲却病了,福贵去镇上找大夫,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

福贵在军队里待了两年,见证了战争的残酷,目睹了无数的死亡,他总以为自己再也无法见到母亲和妻儿了,然而天无绝人之路,解放军俘虏了福贵后,不仅没有为难他,还给了路费,放他回家。

回到家的福贵,悲痛的发现母亲早已经去世,女儿凤霞也因为发高烧变成了哑巴。在那之后,命运的残酷齿轮就再也没停下过。直到最后,一家8口人,只剩福贵一个。

一个家、一个人,究竟可以承受多少苦难?可老人福贵纵然有无数死去的理由,却依旧劳动着,活着。

曾有一段时间,《活着》这本书,我没有勇气读第二遍,甚至连带着对作者余华,也有一些抗拒和不满,因为他下笔太“狠”。

这本书,可以说是在挑战我的承受底线。一个家,一个人,除了要经历生老病死,还要承受生命的无常,被动的接受接踵而来的伤痛,却无法反抗。

每部作品当中,其实都有作者的影子在里面。

余华的父母都是外科医生,他的童年记忆几乎都是有关于医院的,小时候的余华就经常闯进手术室看父亲做手术。余华的家住在医院对面,因为家里没有厕所,所以每次上厕所都要到医院去,医院厕所旁边就是太平间,每次余华上厕所时,都会从太平间经过。

那时候的余华不过十岁左右,但他一点也不害怕。由于家里距离太平间很近,余华经常睡到半夜时,被太平间里失去亲人的哭声吵醒,那时候的他就已经可以分辨很多类型的哭声。不仅如此,余华还曾在夏天的时候去太平间里睡过觉,只因为那里面凉快。

可能正是因为这些童年的经历,才让余华对于鲜血和死亡有一种特别的认知,并且写出《活着》这部作品。

02:余华,“冰冷”的写作手法和叙事风格,以时代的变迁为依托,描绘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故事

曾有人形容余华,是一个血管里流着冰渣子的“零度情感写作者”。

理想生活与现实的落差,在余华的笔下像是一个巨大漩涡,拉扯着、撕裂着渴望幸福安定的底层大众。

作为代表作之一,余华自然会把这种写作“特点”在《活着》里淋漓尽致的展现。

余华把福贵的家庭悲剧和生活的美好首尾相接,每当福贵一家有了盼头的时候,余华总是笔锋一转,带出下一个悲剧,这种“悲”与“喜”的转折沉突然且沉重,生命的脆弱感也在无形之中蔓延开来。

除了主人公福贵,余华在描写龙二的经历也极具玩味和讽刺,龙二机关算尽得来了福贵家的宅院和田地,反而成了他自掘坟墓的取死之道。

如果说福贵败光家产代表着地主阶级的衰落,那么龙二的死,就代表着封建地主阶级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所谓因果,生死富贵,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福贵一家除了见证了封建阶级的衰亡,还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三反五反以及文化大革命。

时代的洪流滚滚不息,福贵所代表的底层农民,被动的接受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好与坏,没有选择的余地,要么接受,要么忍受。

还有春生,余华笔下又一个悲剧人物,当年他和福贵一起被抓了壮丁,两年的时间,相互鼓励、扶持,有着深厚的生死友谊。

然而多年以后的第一次见面,却成了间接害死有庆的人。春生当了县长,他妻子在生产时大出血,有庆就是为了给县长夫人献血,被活活抽死。

一个是亲生儿子,一个是共同经历过生死的战友。余华的笔下,这种“巧合”的构思简直令人窒息。同样“巧合”的还有凤霞,她也死于是产后大出血,可怜的福贵一双儿女,全都死在同一件事上,区别只是一个是别人生孩子,一个是自己生孩子。

孩子象征着新生,代表着幸福美好,而与美好共同到来的,却是死亡。

余华把与福贵相关的人的悲剧互相串联,交织在一起,在时代的推动与“巧合”的合力之下,将他们各自的人生悲剧催发到了极致。

另外,余华对于福贵亲人的离去,在遣词用句上也极为直白和“节省”,比如:

  • 描写凤霞的死: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的气。
  • 描写家珍的死:凤霞死后不到三个月,家珍也死了。
  • 描写苦根的死:福贵到家时,苦根已经死了,被豆子撑死的。

没有过多情感上的渲染,冰冷直白的描述,不带一丝犹豫的书写死亡,而那种扑面而来的冷漠感,也揭示了以中国农民阶级为代表的底层大众的无奈和隐忍。

他们生活在历史的边缘,余华把他们的个体生命史,推到了前台,但他想要展现的却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解读。

余华曾说:作家的使命,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是对善和恶一视同仁。

运用极致的生命苦痛,衍生出对于生命新的解读和诠释。余华,一个反其道而行的“冰冷”的作者。

03:“活着”,却又不止是活着

董卿在《朗读者》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这一生,都仿佛在和痛做着抗争,出生是痛,死亡是痛,而在这两端的中间,我们还将经历各种各样身痛、心痛,痛苦和欢乐仿佛是生命的两极,纠缠不休,我们在痛中治愈,也在痛中成长。

而《活着》,就是一个在追逐幸福和美好的过程中不断体会亲人逝去,梦想破灭的历程。

余华的另一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通过卖血让自己娶上了媳妇,用卖血的钱让一家人扛过一次又一次难关,但他却从不曾为自己卖过一次血。

当许三观最后再想去卖血,然后吃上一顿炒猪肝的时候,却被告知,他太老了,他的血没有用了。同样的手法,在展现许三观善良的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落寞。

《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的时代背景是一样的,同样的贫穷、饥饿、病痛。然而冰冷的不是余华,而是那个“吃人喝血”的年代。余华通过手中的笔,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下人们的生活。也让我们真切的意识到,我们如今的幸福安定,是怎样的来之不易。

如果说一个时代的变迁,是一首“命运交响曲”,那么福贵一家就是这首曲谱上的一个音符,一个时代的尘埃。

所以读这本书,不该只看到黑暗和无助,而是要去感受福贵用一生去氤氲的,坚韧的生命力量和精神力量。就像是在峭壁上孤独生长的小树,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无论经历多少风吹雨打,也依旧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

如同面对新冠疫情,我们的团结、顽强,以及惊人的救援速度让全世界都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我们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纷纷涌向武汉,病人同医护人员一样,他们清楚的知道可能会面临什么,但却毫无畏惧,这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坚韧的精神力量,它代表着一种信念、一种希望。

余华在《活着》的自序中写道: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种信念像是一束微弱的光,它在白昼时不值一提,但如果放在黑夜,它就可以照亮无数人前进的方向。

举足是走路,落足也是走路。举足落足就好比我们所经历的坎坎坷坷,但只要我们一直前进,总会踏上坦途。所以活着就是活着,不为其他的任何因素。

如福贵一样,19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他在年幼时母亲就过世了,中年时又接连经历了丧妻与丧子之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却完成了《新月集》这样一部充满了童趣、自由,以及充盈着爱与善良的诗集。

如果说,余华对活着的看法就是“活着”,那么结合泰戈尔的人生经历,我们也能发现,其实“活着”,也不止是活着。泰戈尔用自己的行动鼓励那些经历了痛苦的人,摆脱灵魂之苦,打破束缚并挣脱出来。

后来的泰戈尔投身教育,以感恩的心传递爱与善良,并且真正的影响了无数人,至今他所创办的学府,仍是印度的教育殿堂。

泰戈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对生活的感悟告诉我们:“活着”,也不止是活着。

撒贝宁曾在节目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得意时,一日看尽长安花,艰难时,潦倒新停浊酒杯。但生命的跋涉不能回头,哪怕,畏途巉岩不可攀,也要会当凌绝顶;哪怕无人会登临意,也要猛志固常在。从生命中,汲取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力量,历练,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然,待到重阳日,我们还来就菊花。

这不正是如《活着》和《星月集》等作品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吗?

如余华所说:我见过对生命最尊重的人,就是他有无数死去的理由,而他仍然活着。

活着,就是“活着”。

但“活着”,却也不止是活着。

期待您关注一本情感簿。

感谢阅读!

-End-

相关阅读:

  • 关于勤奋好学的名言名句大全,勤奋好学的名言名句大全
  • 泰戈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泰戈尔世间最遥远的距离)
  • 听觉有道推荐:让自己变得幸福的15件小事
  • 习得性无助的孩子怎么办?
  • 《异界》天才建筑师屡遭磨难萌发轻生念头,在梦境中获得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