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郭敬明、于正迟来的道歉,他们功成名就却是道德上的“低能儿”

小猫咪 娱乐 2024-01-23赞成者   海因   低能儿   反对者   功成名就   习俗   判决   妻子   道德   利益   阶段   错误   水平   儿童   孩子   法律   故事   郭敬明

新的一年开始了,回顾2020年真可谓一波三折,疫情在反复、公司在裁员、网络上也是一片沸沸扬扬:

特朗普下台了、嫦娥五号成功升空、丁真的横空出世、杭州杀妻、偷情少妇案件争议不断……直到最后一天还曝出了郭敬明、于正道歉事件,不禁让人感觉,这真是个值得纪念的一年~


迟到了15年的道歉


2006年5月22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认定郭敬明所著《梦里花落知多少》对庄羽的《圈里圈外》整体上构成抄袭。


判决郭敬明与春风文艺出版社赔偿庄羽经济损失20万元,公开道歉,但这判决一直都停留在纸面上。

由著名编剧汪海林牵头,中国演艺圈发起了针对郭敬明、于正的,有136位编剧、作家签名的联名倡议。


该倡议第二条明确指出,拒绝抄袭、盗版、侵权、跟风等不良状态,并登上了央视新闻。


倡议特别提及:郭敬明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庄羽的小说《圈里圈外》。法院已经明确做出判决,然而郭敬明迟迟不肯道歉;


于正的《宫锁连城》抄袭琼瑶的《梅花烙》,法院判决于正和五个出品方赔偿琼瑶500万元,并且要求于正向琼瑶道歉!然而,于正却迟迟欠琼瑶一个道歉。

直到2020年12月31日,在判决生效15年之后,郭敬明在微博上向庄羽道歉。这应该是2020年的最后一天发生的最具爆炸性的舆情事件。

从如此“有心”的举动看来,郭敬明是想就此给2020年画个句号,好在新的一年轻装前行,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


庄羽也表态自己愿意把《圈里圈外》的全部收益拿出来和郭敬明一起成立一个反剽窃基金,用来帮助原创作者维权。对此郭敬明只有接受,但目前暂无新一步的行动。

更值得让人玩味的是,在郭敬明书面道歉仅仅8个小时后,另一个被推倒抄袭事件风口浪尖的人物,于正也紧接着正式向琼瑶发出道歉函。

在这封道歉函里,于正称这六年并非大家眼中的一帆风顺,生活和事业都要从零开始,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还要承担巨额的赔偿,这是对他最好的惩罚,也是血一般的教训。


很多网友说,终于等到当事人的道歉,一切可以从新开始;也有很多人说,之所以出来道歉,是因为很多政策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了。


但其实这不是这两封道歉信的事,而是学会道歉、学会正视自己的错误真的很重要。


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做错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表达歉意,以及不会主动承担做错事应该担负的责任。


教孩子学会说对不起


要想孩子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积极有效沟通,首先就要让孩子理解什么是道歉。


曾听过一位妈妈抱怨自家孩子总是打人,每次他动手去打别的小朋友时,爸爸就会要求孩子去说对不起。


听到爸爸的要求,孩子那句“对不起”就脱口而出。但问题是没过几分钟他还是会继续打。

这种道歉的方式,只是说了声“对不起”而已,它没有让孩子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更像是一场游戏,让孩子误解为“我打了人只要跟着说句对不起就可以。”


这种毫无歉意和愧疚的道歉,时间久了,孩子就不会去思考自己错在哪里,反而更容易犯错,渐渐忽视了错误行为带来的后果。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知道自己有错,但是不愿开口或者不会去表达这份歉意,会觉得做错了事情,道歉就意味着承认自己是个“坏孩子”,把对一件错事的承担上升到了对自我的否定。


这个时候,父母就要告诉孩子,道歉是一种与人沟通的方式,是“就事论事”。它并不会给任何人贴上“不好“的标签,反而会因为积极解决而获得赞扬。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也曾提到,上小学前培养孩子的这三种能力,比认多少字重要一百倍!


1、学会自我负责,只有自己能为自己负责的孩子,在学习上才有主动性。他会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是父母的事情,也不是老师的事情。


2、学会尊重他人,帮助孩子从以自我为中心过度到小小社会人,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环境。


3、教会孩子基本的社交礼仪,有研究表明,不合群的孩子,会影响他的学业表现,教会孩子在不同的场合下说你好、谢谢、对不起。

真正的道歉,是让犯错误的人知道自己的问题,感受到对方在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受到的伤害,真正反省自己的错误,承担相应的后果,并想办法弥补、修复与受害人之间的关系。


只有真正懂得了道歉的含义,孩子才能够正视错误、学会负责、学会尊重自己与他人。


教孩子学会面对道德与利益


再让我们回到道歉的事情上, 郭敬明和于正此前一直在否认了自己的抄袭行为,认为那些只是在借鉴,他们觉得所有的桥段都是被人用过的,我用一下又有何妨?


但相信他们心里比谁都明白借鉴与抄袭的区别,15年后迟来的道歉就是最好的证明。可在巨大的利益下,又有几个人能坚守那份虚幻的道德底线呢?

大多数人都会面对这样的“道德两难法则”,这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曾提到过的一个观点。


他还用一个故事将人们的道德与利益标准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欧洲一位海太太罹患严重癌症,医师诊断只有一种新药可治。海因茨为妻子久病已用尽所有积蓄,他恳求店主允许其先付此数取药回去救他妻子一命,余款保证稍后补足。


店主拒绝并称卖药目的只求赚钱,不考虑其他问题。海先生走投无路,就在当天夜间撬开药店窗户偷得药物,救了妻子一命


在这则故事之后,科尔伯格要被试者回答:"你认为海先生偷药救妻的行为对不对?如果说他对,为什么?如果说他错,为什么?"

根据被试者的答案,他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第1、2阶段-前习俗水平(0-9岁):具有关于是非善恶的道德要求,但主要从行为结果及自身的厉害关系判断是非。


在第1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在第2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如他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第3、4阶段-习俗水平(9-15岁):遵从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关注社会需要和价值观中个人的地位和作用。


第3阶段是儿童寻求认可定向的阶段,也称"好孩子"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者被赞赏的行为。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该做的事;反对者则说,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


第4阶段是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应当遵守。


该阶段的儿童听了这个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是偷东西是犯法的。

第5、6阶段-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面临道德情境时,可本着自己的良心以及个人的价值观从事道德判断,而未必受传统习俗或社会规则制约。


第5阶段是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的孩子会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


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者认为,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


第6阶段是普遍道德原则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者认为,别人说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

即使是明星或是被人吹捧的大咖,他的道德认知阶段也可能依旧停留在浅层,就像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犯罪者或许只是运气太差了些。


而对于前习俗水平的孩子,父母应该给予正确的是非道德观,不能过于溺爱孩子,不能觉得孩子还小,就对他们的一些错误行为一再容忍。


这样只会纵容他们,让他们的错误观念越演越烈,最后酿成大祸。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相关阅读:

  • 你迟早会明白,前途比爱情更重要
  • 《功成名就》打一个生肖动物(功成名就)是什么生肖,揭晓理
  • 功成名就打一个生肖动物(功成名就)是什么生肖《揭晓作解
  • 14年前的一部神预言电视剧,深度演绎何谓戏如人生
  • 女人请自爱,请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