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我是「

小猫咪 育儿 2024-01-23人群   敏感   灵感   外界   能量   弟弟   情绪   小孩   痛苦   无聊   父母   自我   文字   孩子   朋友

1997年, 心理学家Elaine Aron博士最早提出「高敏感人群」(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这一概念。

借用「KnowYourself」在《为什么有些人比大多数人更敏感?|高敏感人群生存指南》里关于「高敏感人群」的描述:

「敏感」是一种正常的人格特征维度。绝大部分人对外界的感知是比较麻木的,过激反应的触发情况较少。

而高敏感的人群,通常能够更完整、细致地处理外在世界的积极和消极的信息,但他们也常常容易被这些外在的刺激所影响,而变得不知所措。

高敏感人群对于外在的周围环境有很强的感知力和洞察力,他们通常能够很快发现一些场合的异样,也因此往往更愿意把时间花在一个人安静的独处上。

高敏感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份难得的资产(Elaine Aron)。它是天生的,是基因决定的,是无法改变的。

HSP|

我的经历

在知道「高敏感人群」这一说法之前,我一直被「玻璃心」「太敏感」「想太多」「多愁善感」「矫情」之类的被认为是不太友好的词所定义。

而一直以来,整个社会的资源也更倾向于外向开朗、钝感力较强的人群。

所以,我从小就常被教育「不要太玻璃心」、「怎么那么娇气」、「你多学学人家,外向开朗一点」、「看开点」、「别那么矫情」、「别胡思乱想」……

是啊,本人天性高敏感,自刚出生起就会认人,除了妈妈和祖奶奶,谁都不让抱。按照我妈的话说,从来没见过比我更难带的小孩,经常莫名其妙爆哭。

我极其善于捕捉人的微表情、细小的情绪变化,甚至咨询师都惊讶于我能把一个人在短短几分钟之内的神情变化描述得如此细微。

但这一特质,大多数时候,给我带来的是痛苦。

人都有缺点,一旦某个小缺点被攻击,我的受伤程度就是别人的3.5倍。

面对同一件事,我的敏锐触觉能穿透表象,直达深层,瞬间让我感受到外界的不友好/对我的攻击。

其他人可能觉得没什么,一笑而过,极其潇洒,依旧谈笑风生,但我不行,本人已受伤。所以,从数量上来看,我受创伤的次数是赢了。

高敏感的孩子,在童年时期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注和关心,但我那个年代嘛,几乎不可能,父母都忙于工作,能把我健康养大,已是了不起。

于是,在「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段里,创伤太多,超出了我的承受范围,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我的学生时代是有过抑郁倾向的。

随后,我也越来越自卑,常常自我否定,觉得自己太玻璃心了,怎么一点点小事就那么伤心难过;常常自我怀疑,我这么想是不是不对,我不应该这么想;常常自我攻击,非常不认可自己的价值。

所以,我一直非常讨厌自己的「高敏感」,无法接纳自己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会在别人说我敏感的时候,极力反驳,赶紧撇清跟敏感的关系。

长大后,我确实也习得了钝感/麻木的技能,在很多事情上,也大大咧咧了起来,刻意回避掉一些感知,表现得啥都不在意,从而保护自己不被伤害,甚至有时会反过来教育别人「别那么敏感」「看开点」「多大点事儿啊」。

只有在伤害很强烈的时候,我的触角才会伸出来,感知到痛苦,比如生孩子,比如哺乳。

我就是可以敏锐地捕捉到「每一个瞬间/每一寸肌肤的疼痛变化,以及疼痛带来的情绪变化」。

而我的敏感,在孕激素的作用下,不单单是被毫无保留地释放,更是呈倍数级放大。我能清楚地感受到产后的周遭环境、人的语言、整个哺乳过程/身体恢复中的各种不适。

痛苦,非常痛苦,作为高敏感人群,我确实需要比常人更深入细致的理解和安抚,这时对于伴侣是极大的考验,尤其是还没觉醒且属于回避型人格的梁同学,难度就更大了。他按照一般人的标准看我,觉得我想太多,要求太多,而我却感受到被忽视,后来我就产后抑郁了,而我俩都觉得自己挺委屈无辜的。现在抑郁情绪过去了,但不得不说,那段时间家人们的不理解,给我留下了挺大的创伤。

可事情总有两面,也正因如此,我才有了自我觉醒的契机,去重新认识、接纳、塑造自我,去觉察、去探索内心这片更广阔的天地。生命中,没有任何一段经历是白过的,它必有其深意所在。现在回看,虽有不快,但亦是怀有感恩的。

HSP|

给父母的提醒

如果正好有小伙伴已为人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属于高敏感人群,请千万不要去评判他们,认为他们这不好那不好(尤其不要拿他们去跟其他小孩作比较)。

因为高敏感的孩子,就是这世间的瑰宝,他们脑子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世界上的文学大家、艺术绘画大师,无一例外,都是高敏感人群。

如果我们开采得当,ta就会成为人群中最闪耀的那束星芒,而我们的接纳,将会成为孩子这一生「接纳自己/爱自己」的基石。

这里我想到了我的侄女,她就是一个高敏感的孩子。她常常在放学后到婆婆这来,跟屁屁一块吃饭,然后家人很喜欢拿她跟弟弟做比较「你看弟弟吃饭多快」、「弟弟以后比你高」,然后屁屁就像复读机一样,一直重复「比姐姐高,比姐姐高……」。

结果她就不开心了。大概是同类的嗅觉,我能察觉出她有受伤,就赶紧制止住。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比如「弟弟都不哭,你怎么哭?」等等,包括屁屁也是「姐姐乖,弟弟不乖,不听话」,反正有点不好的,就会被拿出来比较。

拿小孩做比较(打压式教育的一种),几乎是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国内每个家庭都自然习得的祖传技能。

应用场景之多,技法操作之娴熟,痛点打压之精准,堪称是人人无师自通的本能绝学,完全信手拈来,无需言传,仅以身教,即可代代传承。

同理,还有拿老公/老婆/父母做比较的,都是非常伤人的打压手段。

我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所以深知这对小孩的伤害,尤其是高敏感孩子的伤害有多大。除了加重孩子的自卑感,毫无益处。

所以,这一课,在我这里,打住。每当我自己有这样的念头时,都会觉察并克制。

我们做父母,更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因为身负「责任」二字。

HSP|

接纳的契机

回到我的经历。

所以我始终不太明白,为什么别人可以大大咧咧,啥都无所谓,乐呵呵的,很难被人伤到,可我就是不行。

直到有一天,我听「Steve说」的一期节目,请到的嘉宾是华东政法大学的杜素娟教授,她聊到了「高敏感」人群。

当听到杜教授说「敏感的人往往更有才华、更有创作力,尤其在审美、文学、艺术方面会更有天赋,那些诗人、画家、艺术家都是敏感的人」时,当场泪目。

我心里那道与「敏感」敌对时筑起的高墙,瞬间土崩瓦解,有一种伤口被人看到并轻抚疗愈的感觉,30年来被人诟病的「缺点」,终于第一次得到了理解和认可。

我也才知道原来被我讨厌了30多年的「高敏感」,同时也赋予了我才华和天份(不是说我是天才的意思,求生欲)。

然后,我回想一下,是啊,高敏感带给我的,又何止是感知痛苦的能力?

准备好了吗?自夸模式开始了,今天这篇就是要好好夸夸我们高敏感人群是多么优秀的hhhh。

HSP|

1 还有感知美的能力

我从小喜欢画画(幼儿园小班起),虽然丢了很多年,但现在对视觉类作品,依然保持着天然的敏锐觉知。

看到好看的作品,全身触角就会爬出来,去捕捉这幅作品里,有哪些地方可为我所用hhh。就像身体里有个开关被开启,整个一吸星大法,从作品里吸入大量的灵感。

曾经,画画也治愈过我。

记得小学时,生过一场大病,休学半年,回到学校大家把我当瘟神一样,全班孤立我(童年时的第一记重锤)。

那时候就是靠画画挺过来的,美术课是我最喜欢的课,半年的作业,其实老师没要求我要补交,但我就非得补,十几天就补完了。

老师要求画一张的,我画10张,每天就是不停地画画画画,因为画画的时候,我会进入心流,可以屏蔽外界一切,躲进自己的小世界里。

包括大家说我学摄影进步很快,公号排版好看,其实都有赖于对美的感知。

在学摄影前,我就已经对构图有意识,直觉大概知道怎样构图好看。只是当时不懂技术、不懂光线,而且也懒,无法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所以这点来看,学摄影还是对的。

而公号排版,则是在看了很多优秀的排版后,这些对美的感受,会隐约印在脑子里,只要我用心,就能从图标、行距、字距、字号、字体、页边距等等细节中,慢慢调整,以达到我所感受到的美的状态。

HSP|

2 还有更强的创造力

高敏感人群脑子思维活跃,同时也容易受到外界刺激,所以,在容易受伤的同时,也极其容易获得创作灵感。

常有身边朋友问我,你会不会觉得灵感枯竭,没内容可写了?

我写公号有6年了,觉得无事可写的时刻,屈指可数,因为屁大点儿的事,我都能唠出花来,而且本身又是一个爱折腾、爱尝试新东西的人,可以说灵感源源不断,没有写不出,只有写不完。

我推文看起来不能说很有文采,或是文字组合很漂亮(当然想要有,也不是不可以hhhh)。

但我很确信,自己对文字是有感觉的。我写的是大白话,但里面有我的行文逻辑,我知道怎样抓住读者(您已被控制,乖乖投降)。我甚至常常刻意回避掉那些「可显得很有文采/但难读」的词句。

因为轻松朴素,语言流畅,能清楚地叙述一件事/讲明白一个道理,好读却能带来思考,就是我喜欢的表达方式。

同时,也承蒙大家厚爱,就这么些个细细碎碎的无聊日常,各位也十分捧场。

你们常说,我的文字能治愈你们,很感谢我的分享,总是在我这发现了好东西,还因为我的文字而转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

但我想说,这几年来,你们的陪伴和阅读,才是我的心灵良药,曾经那个不太自信的小小的我,也因为你们的「看见」而逐渐变得强大了起来。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被看见」是多么可贵的幸事,真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我实在太幸运了!这将会是我人生中最幸运的事之一,如果我能表达一辈子,你们能陪我一辈子,该有多好?

又跑偏了hhhh。

当然这个创造力,人人不同,并不一定是文字,或许是其他,比如我感觉我设计摄影画画也害行哈哈哈哈。

HSP|

3、还有较强的理解/思考能力

同看一幅画,别人看到的可能,噢,是一幅画,而高敏感人群,却能看到了背后的星辰大海,甚至参透人生奥义。

既便只是看一个无聊的综艺、路过一滩积水、瞄到天空中飘过一朵云,我们也能进行深入思考,从中挖掘出有营养的部分,甚至收获灵感。

不过因为善于深入思考,我们也容易钻牛角尖。

可是,在不钻牛角尖的情况下,学东西很快,基本一点就通,只要输入,就很快可学以致用,内化成自己的思想。

无论是健身、搏击、摄影、画画、还是仅上过一次课的舞蹈,几乎每个教练/老师,都说过同样的话,包括我妈,这几乎就是从小到大外人对我的评价,但我从来没想过这其中有「敏感」带给我的部分。

但仅限于自己喜欢的科目,数学物理这些,就死穴,拒绝深入思考。

HSP|

4、还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高敏感人群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永远不会觉得无聊或空虚,我们可太会跟自己玩儿了,完全就是「独处达人」。

我很享受跟亲友们相处的快乐时光,但无论玩得有多嗨,玩过一阵以后,我就必须进入「独处」状态,我说的「独处」就真的是自己一个人。

曾试过一段时间,每天下班后出去跟人玩,感觉自己整一个social queen,结果好家伙,玩了一两周,整个人就跟没电了一样,没干啥体力活,但就是巨累巨累。

之后,用了一两周的时间,每天下班迅速回家,不见任何人,只跟自己呆着,真别提有多舒服、多放松、多惬意、多快乐了。

因为高敏感人群中的70%是内向型人格,我们的能量就是通过「独处」而来的。恰恰跟「外向」型相反,外向的人的能量完全来自于与外部的链接,独处对他们来说,反而更消耗能量。

所以,「内向」和「外向」是两个中性词,并无好坏的差别,仅仅是能量来源的不同而已。甚至有些很活泼开朗的社交达人,也是内向的人,表现形式不是关键,能量的来源才是判断的标准。大方承认自己是个内向的人,没什么好羞耻的。

而内向的高敏感人群,确实也不需要太多朋友,太多朋友反而容易消耗能量,占用我们「独处」的时间。

这也就回应了之前梁同学对我的一个评判「你都没朋友的」。我不是没朋友,也不是不需要朋友,我只是不需要那么多朋友,且与人相聚的形式,更倾向于1对1的深入交流。

我不是广交友,而是深交友。

好处嘛,就是,大概这辈子都不会觉得无聊。

HSP|

5、共情能力

这其实是高敏感人群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优势,就是很能吸收别人的情绪,并与人共情,更能照顾别人的情绪,心思细腻,容易与人建立情感链接。

这点我放在最后,是因为这个在我身上不明显,我确信我可以感知到别人的情绪,但我内心是排斥/拒绝与人共情的,就如我之前所说,我常把别人当成工具人,拒绝与人建立情感链接,显得比较冷血。

这方面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跟我曾经的经历相关,也是我最近在探索的部分。

HSP|

自救指南?

其实我在这里,无他,只有一条,那就是「不断向内探索,尝试接纳自己」

只要从内心深处不再评判自己,接纳自己,爱上自己,那外界对我们的伤害,就不再是山崩海啸了。

这也是我要在今天这篇文之前写下《爱自己》的原因。

因为接纳自己/爱自己,才是所谓的「提升自我」「做更好的自己」的最正确的第一步,而不是本末倒置地跑去健身、报班、变美。

当我意识到「高敏感」就是我的一部分,并且给我带来了上述的那么多好处,我又与那么多世界级大师都属于同类人时,我就觉得它没那么讨厌,甚至有点可爱起来。

而当我敲下这些文字,并发送出去,接受各位的审视,我就已经完全接纳了这个特质,且不再害怕别人用「敏感」来评判我了。

而想到这么做,甚至还会影响到一部分人,让他们不再用不友善的方式去对待身边的「高敏感人群」时,我就觉得,这样的自我接纳,更有意义了。

最后,送上马特.海格在《焦虑星球笔记》里的一句话:

「你是一个一无所缺、完完整整的人类,来到这颗星球,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做你自己」。

如果你也刚好是高敏感人群,来评论区夸夸自己吧,别光听我自夸啊。今天的评论区,咱都留下给自己的彩虹屁!让阳光照耀你我,用彩虹屁治愈人心。

周五愉快~

相关阅读:

  • 汤臣倍健蛋白粉提醒你,长期浅眠人群要注意营养补充
  • 纳豆红曲胶囊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血脂偏高的人群须知
  • 赖冠霖首次谈起离开舞台原因,自爆有人群恐慌证,粉丝表示
  • 五矿信托怎么样(五矿信托产品适合人群)
  • 龟龄集多少钱一瓶(龟龄集酒不适宜人群)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