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14岁女孩跳楼留下千字遗书: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而不是控制

小猫咪 育儿 2024-01-23遗书   芥蒂   面面俱到   千字   心理学家   来生   童年   为人   矛盾   想法   样子   家长   父母   生命   孩子   女孩   家庭

近日,网络上一上海网友爆料,称亲戚家一个14岁女孩跳楼轻生。

一上海网友爆料

孩子临走前,面面俱到地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事:

把自己3万元的压岁钱整理好放在桌子上还给父母;

叮嘱父母帮她还图书馆的书并和老师道谢;

叮嘱父母把奶奶接过来一起住;

把所有报的课外班上完,羽毛球班她说不要报了,父母非要报,成年人也可以去上,叮嘱父母去上完;

叮嘱父母用她的零花钱给小朋友买棒棒糖;

为不让家里的房子变成凶宅,决定死在外面;

跳楼时踩在榻榻米上的脚印已擦干净;希望父母对弟弟好点儿。

孩子遗书的第三页,面面俱到地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事,小心翼翼,让人心疼

孩子生前给父母留下了3页遗书,从她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孩子的乖巧懂事。只是字字句句都是绝望,让人心痛之余,唏嘘不已。

孩子的第一页遗书

人生一趟,遇见你们我很荣幸。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这是孩子遗书的第一句。是有多绝望,来生都不要相见。

“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级前二十的我,是考满分的我”

“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

“人前彬彬有礼,人后承受着你们口中最肮脏的辱骂”

“巴掌打在脸上最疼,然后是手背,再是手臂,最后是大腿,打在背上还行“

”被皮带或电线抽时腿上最疼,然后是背上,最后是双臂”

“羞辱人最有效的方法先是让她就穿拖鞋站在屋外向外人示众,再就是每日每夜不停地尖声骂着最难听的话”

“失眠的原因是睡前被骂或被打,躺在床上接着听从主卧传来的谩骂声,剩下的时间用来回味一天的难过”

孩子的第二页遗书

“这年头就是这么怪,坐在沙发上,躺在床上的人,永远有资格指着鼻子骂一个正在读书或写功课的人”

“这辈子做尽了别人的出气筒”

……

多少人是边流着泪,边感同身受着含着血泪的委屈。

自然也就懂了那句:来生不必再相见。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父母是那么固执地认为是非对错,他们又远比孩子强大得多。

孩子们是怎么在这场战斗中活下来呢?

可能许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

当你打骂孩子的时候,他们不会停止爱你,但他们会停止爱自己。

所以,孩子选择伤害了自己。

中国式家庭关系:父母在等着孩子的一声谢谢,孩子在等着父母的一句道歉

在成为妈妈前,曾经有过很多具体的想法。

这些想法细到我该怎么做,我要如何应对,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比如,不要和先生冷战,吵架也要解决问题。

比如,家庭矛盾一定要开口说,不要翻旧账。

比如,不要被情绪控制,请平和温和坚定。

比如,不要成为奉献感十足的父母,让自己先快乐满足。

本以为,它们会多么多么难以实现。当最后这些细节一一实践在我们这个家庭里才发现,原来我并不是想要成为一个拥有诸多标尺准则的完美父母,而是,我想要我的孩子拥有平和健康的原生环境。

当我们成为别人的父母,那些经历过的,让我们痛苦过的体验,都希望在孩子身上规避。

不知道有多少人回头看自己的父母,“ta们从来没有鼓励过我,从来没有表扬过我,ta们对我从来只有打击和诋毁,所以我至今如此自卑。”

父母永远等着我们感激,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从小到大的精心养育,提供了衣食住行的基本条件,供我们读书消费旅行。

而我们永远等着他们来道歉,因为同样的,他们无意有意地给了我们伤害,诋毁,打击,不信任不理解。不管是言语上的还是肢体上的。

孩子遗书中说,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要毁掉她的童年。

确实,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

张爱玲说,没有哪一种爱,不是千疮百孔的,她跟父母也是有着各种芥蒂,她的选择是回避,跟父母再也不见面。

现实中多少人也是这样,在力所能及的时候,远走他乡。

终究,等不来那声“对不起”,也无法毫无芥蒂地说出那声“谢谢您”。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网络时代,更为人耳熟能详的版本是“父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需要持证上岗的职业。”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终将走出校园,家庭教育却将延续一生。如果说,为人师表须通过教培考试,经过层层筛选,师德师风不良会被“一票否决”,按照同样的逻辑推演,为人父母,身上是否也该有个合格章?

近些年,部分家庭矛盾日益凸显。一边是家长吐槽育儿不易,辅导作业心力憔悴,一边是孩子被家长“鸡”到崩溃,失去前进的成长动力。家长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孩子也在心中向往“别人家的父母”。

不可调和的矛盾背后,究其根本,是父母无法自拔的控制欲。

纪伯伦的诗《致孩子》中也写着:“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尔曾说: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为人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要警惕自己的控制欲,不要强加自我的意志,学会放下自己的逻辑,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很多问题就不成问题了,亲子之间的理解和接纳也才更容易达成。相反,则会人为地制造很多问题。

孙瑞雪在《爱和自由》说到: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这是孩子行走于世间的勇气。

如果我们真心实意为了一个人好,爱一个人,就应该放下控制,站在对方的角度,看见ta的需要,尊重ta的需要,理解ta的需要,做有利于满足ta需要的事;接受对方真实的样子,而不是自己头脑中建构出来的形象,也不是自己希望或者期待的那个样子。

爱是理解,爱是接纳,爱是爱你真实的样子。

#你好,新生命##育儿事务所##育儿图文打卡挑战#

相关阅读:

  • 男孩留口罩遗书后坠亡?当地回应 真相是什么
  • 失业中年人“表演”上班 遗书已写好现状让人心酸
  • [遗书怎么写(写给家人的遗书)
  • 遗书怎么写(遗书怎么写给家人)
  • 送给笑看世界的你一朵小红花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