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同是黄种人,为何日本胃癌生存率高达80%,而我国仅23%,值得思考

小猫咪 育儿 2024-01-23胃癌   日本   都会   胃镜   盐分   胃部   肠胃   中国   癌症   烧烤   饮食习惯   患者   食物   饮食   黄种人   我国   健康

现在的年轻人,除了吃还是吃,每天除了上班、看剧就是吃美食。虽然当吃货很幸福,但是也许有一种疾病正在悄然接近你,那就是胃癌。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吃都能吃出胃癌?谈到胃癌这回事,相信大家都会听过,真正了解它的人却不多。

只不过听到癌症,首先会觉得恐惧,之后就根本不想了解了。很多人选择的方式就是“避而不谈”!就算突然觉得胃部不舒服,也不会往胃癌方向去想,反正忍忍就过去了,连看医生都不想去看。往往这种讳疾忌医的态度,就让胃癌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毕竟在胃癌初期,治愈的几率还是相对较高的。

如果发现的时候是胃癌晚期,那么通常都没有办法了。有的人可能会问,胃癌真的那么可怕?据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2020年公布的数据可见,世界每天都有近1.2万人被确诊为胃癌,而且全球每年约50%的胃癌新发病例都是来自中国。

这些胃癌患者可以活过5年的仅有35.9%。也就是说,大概5分钟就可能有3个胃癌患者离世,可见胃癌的死亡率有多高。其实,胃癌作为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跟我们平时的饮食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还有饮食方式,是诱发胃癌的罪魁祸首。

25岁女子被确诊胃癌,是病区最年轻的胃癌患者,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今年刚满25岁的紫萱,竟然被确诊为胃癌初期,被确诊至今她还没有缓过来,因为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跟癌症扯上关系。当她安静地躺在病床上,父母发现她是这个病区最年轻的胃癌患者,其他的都是大妈大叔。那么年轻就患上胃癌,很可能是跟紫萱的工作有关。

自从大学毕业之后,紫萱就在一家饮食企业上班,她的工作是试吃员,每一次企业出新品,她都要试吃然后给意见。很多时候一天可能要吃上百种产品,同一款产品都有可能要吃几十次。因为要进行不停地改良,最后通过测试符合大众的口味,才能推出市场。

虽然看似别人都会羡慕的工作,但是对于紫萱来说,却不是这么看。在工作岗位上基本上都会吃饱了,晚上回家之后根本就不想吃东西,这样下来,每天吸收的都不是正常的营养物质,反而是这堆零食,自从做了这份工作之后,她的体重从90斤变成135斤,身体也逐渐变差了。

其实,在确诊胃癌之前,她确实感受到身体大不如从前。只是她自己以为是普通的胃病,于是吃点胃药就了事,白天依然正常上班,晚上才回家休息才能缓解一下痛楚。她完全没有想过这些看似平常的不舒服,竟然是胃癌的前兆,直到无法忍受的疼痛,才上医院检查就被确诊为胃癌了。

为什么紫萱年纪轻轻就患上胃癌,我国的胃癌患者那么多,原因何在?其实还不是在于一个“吃”字。中国的人们民以食为天,在大家看来,生活就得以吃为重,中国人什么都敢吃,还拥有不少的饮食坏习惯。从全球的胃癌发病情况来看,在东南亚地区的患者数量最多。

就中国、韩国、日本三个国家来看,患上胃癌的总人数竟然就占全世界的70%了!曾经还有国外肿瘤专家这样说:胃癌发生的似乎都是黄种人,好像黄种人特别容易患上癌症。这显然不成立的,毕竟移民到国外的中国人,在他们身上却没怎么发现患上胃癌的情况,其实主要还是因为饮食习惯的不同。

其中这三种饮食习惯,有可能是胃癌的“罪魁祸首”

  • 1、爱吃烧烤类

只要说到吃宵夜,大家都会一致认为吃烧烤才是宵夜的标配。烧烤配啤酒简直就是人间美味,但是烧烤的东西吃太多,对人体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在食物烧烤的同时,会产生很多有害的物质,对肠胃的消化是一种负担,需要更强大的消化能力,才能将这些有害物质排解出去。如果持续吃烧烤类宵夜,不仅会对肠胃不好,还有可能诱发胃癌。

  • 2、爱吃腌制品

中国习俗都喜欢做腌菜吃,过年也喜欢做腊肉、腊鱼吃,这些东西的含盐量是很多的,因为需要用盐分来保鲜。盐分吃太多会造成身体的钠离子过量,如果每天达不到2000-3000ml的喝水量,是无法将吸收过量的盐分排出去,或者大量的运动排汗才可以将过量的盐排解。经常吃腌制品,不仅会对肾脏有损害,其实还是诱发胃癌的一个前提条件。

  • 3、爱吃油炸类

油炸的食物香香脆脆的谁不爱呢,炸鸡、炸薯条等油炸类食物,就连小孩看到也忍不住要吃。可是经过高温油炸的食物,早已经失去本身的营养,这样的烹饪方式根本就不健康。而且油炸之后食物表面残留过量的油脂,很容易造成肠胃不适,还有可能会堵塞血管,形成血栓,最后诱发心梗、脑梗的问题。让肠胃过重负担还会导致最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胃癌。

以上这三种不良的饮食爱好,直接导致了我国的胃癌患者比较多。而且不仅这样,从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国胃癌患者生存率也相当低,竟然只有23%。但是同为黄种人,日本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就高达80%,接近我国4倍那么高!

看到这个数据简直不可置信,为什么会这样?到底是日本人更能抵挡癌症,还是他们的医疗设备比较好,答案都不是。日本之所以胃癌患者的生存率那么高,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在胃癌初期就发现了,于是治愈率高,正常来说就是他们早期确诊率高。

同是黄种人,为何日本胃癌生存率高达80%,而我国仅23%,值得思考‍

日本是中国的邻国,两个国家的饮食习惯其实差不多,所以,日本的胃癌患者也不少,中国作为胃癌大国,而日本就是胃癌第二大国。不过,对于日本来说,他们的胃癌治愈率相当高,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在胃癌初期就能发现了,大幅度提升了胃癌治愈的程度。

在胃癌预防这件事上,日本是做得相当不错的。因为,在中国胃镜检查没有普及,这不是常规体检的一个必须要做的项目,但是在日本却是。从以前几点来看,就知道日本对胃部的健康有多重视了。第一点,在日本,胃镜检查是每个公民的社会福利。

比如,你是过了40岁的公民,就能够免费到医院做胃镜检查,看看胃部有什么问题。第二点,日本的医疗企业会把重点放在研发医疗设备上,可以这么说,在日本每一百万人就拥有100台的核磁共振机器。

第三点,在日本的医疗技术上,他们确实是比较先进的,尤其是对于癌细胞。日本早就处于精密检查时代,细微的癌细胞都能够发现,这项技术一直位于世界首列。从这几点来看,就能够看出虽然日本同为胃癌大国,但是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不同,造就了日本的胃癌存活率那么高。

反而在我国,胃镜检查却不那么得到认同了,毕竟做这项检查遇到的困难很多,主要还是人们对于胃镜检查的恐惧。很多人对于做胃镜检查都觉得很害怕,做过胃镜检查的人都认为这是超级难受的事情,“躺在手术台上,自己就好像任人宰割一样,跟猪没什么区别。”

“一条管子插进喉咙里面,太难受了,还不是一次就可以,都要做好几次才成功!”听到做过胃镜检查的人说的话,就对这项检查更恐惧了。但是,在筛查胃部肿瘤的技术中,没有比胃镜更准确了,而且这暂时也是唯一的检查办法,所以如果要早知道自己有没有胃癌,那么就得克服胃镜检查给自身的恐惧才行。

因为这种痛苦只是暂时的,如果自己没问题,那么这种痛苦也会随之而去。即使很不幸地确诊胃癌,还能够在早期享受到治疗的先机,很可能就会被诊治痊愈。尤其是这几种人,需要定期去医院做胃镜检查,千万不要耽误了治疗,克服胃镜检查的恐惧,为了健康尽量要做。

1.一直都有吸烟、喝酒习惯的人

2.年龄达到40岁以上的人群

3.自身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患者

4.喜欢吃高盐分、高热量的人群

5.生活在胃癌高发区域,并且存在胃病的患者

6.家族病史上有过胃癌的人群

这六种人就要注意了,建议每年都得去医院做胃镜检查,关注自己的胃部健康。

想要预防胃癌,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医生建议‍做好以下三件事:

  • 1.多吃蔬菜和水果

在饮食上,我们必须要做到的是多喝水,喝水能够将体内的毒素排出去,另外还应该多吃蔬菜和水果,因为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有效地预防胃癌的发生。据医学研究数据显示,维生素C是可以有效地癌性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这样就减少了胃癌的发生。

  • 2.少吃高盐的腌制品

平时的烹饪少不了盐分这种调味品,但是,每天我们摄入盐分的量都要控制好,不能过量地吃太多盐分。但是,在我国很多人的饮食习惯都喜欢吃腌制品,每一顿饭菜都喜欢搭配个咸菜什么的,这种饮食方式不健康。因为腌制品会产生一级致癌物,那就是亚硝酸胺。这种致癌物会增加患上胃癌的风险,因此,一定要少吃腌制品才行。

  • 3.采取少吃多餐的方式

可能有些人会不明白,为什么要采用少吃多餐的饮食方式呢,这样能够让身体有效地吸收营养,对肠胃来说也不会负担过重。有时候一顿饭下来吃太多,会对胃部的负荷太重,食物无法正常消化,身体吸收不进去营养,对我们人体的健康也有影响。而且,少吃多餐可以帮助消化,对胃部也没有那么大的损害。

总结:

胃部是我们身体很重要的一个器官,因为它承载着营养的吸收,我们应该好好爱护胃部,平时不要吃太多垃圾食品,可以多吃帮助消化的食物,让食物能够更好地让人体吸收。对于胃部的养护,定期做胃镜检查是有必要的,这样能够对自身的健康情况知根知底,万一有什么事情都能及时诊断和治疗,为了胃部健康,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这样才能尽享美食!

相关阅读:

  • 你是我的荣耀关在为什么会得胃癌 关在和妻子最后结局
  • 荨麻疹哪些症状(胃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 多久会胃癌(胃癌死前一两天的症状)
  • 胃癌转移后能活多久(胃癌晚期转移了还能活多久)
  • 绿茶能放多久(老爸喝了2个月普洱得了胃癌)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