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家长关于孩子学围棋的疑问

小猫咪 育儿 2024-01-23围棋   应变力   家长   孩子   因材施教   棋手   棋类   死活   天赋   心态   疑问   兴趣   努力   能力   老师   时间

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只是在如何培养孩子上,各有看法不尽相同。


围棋现在广受家长的青睐,也是因其能多方面提升孩子的能力,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今天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孩子在学围棋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希望家长们看后有所帮助。


问:孩子从几岁开始学习围棋合适,越早越好么?


三四岁的孩子开始接触围棋比较合适。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普遍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但接受信息的能力很强,培训院校的专业老师能因材施教,对孩子采取列举、鼓励等教学方式。只要引导有方,三四岁的孩子是完全能够喜欢上主动去学围棋的。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普遍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但接受信息的能力很强,培训院校的专业老师能因材施教,对孩子采取列举、鼓励等教学方式。只要引导有方,三四岁的孩子是完全能够喜欢上主动去学围棋的。


对于五六岁以上的孩子来说,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学习围棋开发智力,是再好不过的事。


问:学习围棋是不是要有天赋,天赋不足怎么办?


下棋肯定是要有天赋的,但那指的是要下到某个高度。如达到古力、常昊那样世界顶级超一流棋手的境界,没有天赋光靠努力肯定是不够的。


如果仅仅是达到一流棋手的水平,只要有好的学习环境和机遇,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只要有正常人的智商加以科学培养,是不难达到的。


很多家长在孩子一开始学棋时,就想让其走职业道路培养成国手,其实这种出发点是错误的!


孩子在学棋时兴趣是最重要的,往往经常是因为家长的心态和情绪影响到孩子,才导致孩子厌学甚至弃学。所以出发点必须找准,心态放好,至于孩子能不能成为职业棋手,那是以后的事情。


学习围棋是终身受益的,如果真是学棋的料,达到不可思议的高度也是未知。名言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问:学习围棋能提高计算力吗?


当然可以。


围棋从入门开始就接触数气、数目、棋子价值计算、大小判断、形势判断等等,孩子在学习这些围棋知识时,会从开始算一步两步,发展到以后能算几十步,在这个过程中当然能提高计算力。


问:学棋能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应变力吗?


棋类运动是自由自在、没有约束的天地,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构思、指挥棋局的发展。


围棋对弈中随时随地体现着“水无常形,兵无常法”的道理。占优时怎么扩大战果,落后时怎么力挽狂澜;势单力孤时如何保存自己,以及怎样发挥棋子最大的效率等等问题,都需要根据不同的局面来制定不同的策略来处理。


这些思考时时都在锻炼着对弈双方的创造力和应变力。



问:学棋能提高学习成绩吗?


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习习惯。一个注意力集中时间长、思考有深度、能够举一反三的孩子,学习成绩自然会很好。


系统的棋类培训恰恰能显著提高少儿的思维尝试和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


问:孩子老输,不想学怎么办?


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初学的孩子兴趣尤为重要。


很多孩子兴趣淡化,往往是家长的情绪和心态影响了孩子,家长操之过急,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左右了孩子,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


学习围棋是个周期性很长的一个项目,进步也是不确定时间的。不论哪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低谷期,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多沟通,多配合。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因为任课老师更熟悉孩子的具体情况。



问:为什么要做死活题?


死活是围棋的根本,计算是围棋的核心。死活中包含了许多技巧,如棋形、感觉、计算等等。


其他技巧性的东西比如布局、定式、官子,老师在课堂上都能教,唯独做死活题是要靠学生自己完成的,所以要想尽快长棋,这个环节很重要,需要靠老师、家长、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完成。


问:孩子输棋就哭,害怕比赛怎么办?


有的孩子遇到比赛,可能会表现得不够自信、害怕竞争,这是正常的现象,其实这个时候正是锻炼孩子毅力的大好时机,遇到这种情况要耐心地开导孩子,让孩子知道只要自己努力了就行,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失败乃成功之母”。


千万不能选择逃避,说“我不学了”之类的话。


孩子输棋就哭,说明他有进取心,这时候应该适时地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挫折,慢慢地孩子就能忍住泪水,变得坚强起来。

相关阅读:

  • 《舍我其谁》原著小说讲的啥?实习记者与围棋天才的爱情
  • 怎么下围棋(如何下围棋初学视频)
  • 围棋起源于哪个国家(围棋出自哪个朝代)
  • 围棋软件哪个好(手机在线围棋游戏大厅)
  • 围棋有多少颗棋子(围棋买多少个棋子合适)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