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高考近在眼前,10个用于日常生活的正念技巧!助力“心”能量

小猫咪 育儿 2024-01-23闻闻   近在眼前   助力   感官   会儿   注意力   蜡烛   能量   呼吸   思维   用心   事情   习惯   身体   自然   感觉   技巧   时间   考试

3天后,大多数高三学生将以考试的形式结束他们的中学生涯。根据统计,2021年的高考报考人数有1078万人。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战役中,尽管我们经常说,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但其实大部分学生从很久之前,就开始了备考的马拉松。

一年中的这个时候对于高三学生来讲可能非常紧张,他们会面临考试的压力和焦虑。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正念的技巧来帮助学生们舒缓情绪,调整心态。

正念是一种开放的状态,这种状态需要人们去客观地觉察自身的想法和感受,但不去判断是非曲直。

正念冥想的好处有很多,包括减少抑郁和疼痛,提高认知,增加创造力,减少思维障碍等等。当然,多说无益,来跟随我们学习正念的技巧,并且运用吧。

1、行走正念

每天去散散步吧,至少10到15分钟。在这期间,我们可以做一些散步正念冥想。

挑选在安静的地方会更有效果,但也无妨在任何场景都试用一下。

起初,我们可以专注于脚接触地面的感觉,接下来慢慢把注意力放在在你的呼吸上,或者在你的身体周围,一步一步地转移注意力。

关键是培养一种放松的注意力。当你忽然走神时,自然地把注意力带回来吧,但不要去评判自己。

2、饮食正念

当你吃任何食物的第一口时,花点时间好好品尝一下味道。仔细观察食物,感受它在你嘴里的质地,闻闻它,注意你的身体对它产生的反应。

你无需在整个用餐过程中都采取这种方式,但是时不时地使用它来集中你的注意力。

3、静静地坐一会儿

坐一会儿,觉知你头脑和身体的感觉。你感觉如何?你能听到什么?试着活在当下。

如果你的大脑自动集中到那些必须完成的任务上,比如考试,背书,或者开始考虑曾发生的事情,尽量让这些事情过去吧。无论你所处何处,温和自然地把你的注意力放在当下。

记住:正念不是试图去理解任何事情,而是专注于那一刻

4、用心聆听

我们可以在空闲的时候,用心去听。

我们习惯了周围的很多声音,但经常忽略了它们。可能是鸣笛声、车流声和脚步声,也可能是树木沙沙作响,鸟儿鸣叫,大门吱吱嘎嘎作响的声音。

你现在能听到什么?或者,放一些音乐,认真地听一小段:试着不去想它,试着不要让你的思维徘徊在那些糟心的事情上,不要评判音乐本身,也不用过多地思考歌词,就只是让音乐在你身上流淌

5、用心刷牙

同样,还有一些我们几乎不会注意到日常习惯。

比如刷牙,通常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而大脑在此期间,会跳到其他事情上。那么与以往不同,试着专注于那些琐事并真正地去体验它吧,注意牙刷是如何在牙齿上移动的,以及牙膏的味道。

另一个可以结合正念练习的习惯是淋浴。让你的感官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当你走神到其他担忧或想法时,把你的思维带回来。除此之外,你可以用心去做一些家务,你可能会讶于你所专注于这些事务本身之后,带来的奇妙体验。

6、一息之间

在任何的时候,花一点时间专注于一次呼吸,吸气,然后呼出。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感觉上。

你将注意到空气,是如何在你的胸部和腹部之间流动的。现在试一试吧,我们并非要在这种呼吸中找到什么心灵启示,就当是为了精神精神

当然,如果你想延长呼吸时间,也可以。

7、“烛光”正念

这个正念练习需要一点准备:一支蜡烛和一个昏暗的房间,坐一会儿看蜡烛的火焰(不要坐得太近)。

你不需要思考什么,也不用试图去做什么,你只是以一种简单、纯粹的方式去注意蜡烛

8、感受自然

像公园、运动场,这是进行正念冥想的绝佳场所。当你站着、坐着或走着的时候,试着对你周围的自然有更多的了解。看不同类型的叶子;听鸟鸣,听风响,听远处车辆的轰隆声;感受空气在你的皮肤上流动,太阳映照在你的面庞上。

当你的思绪又开始发散,再次把你的注意力轻轻推回到自然和周围的环境中吧

9、感官练习

集中注意力于一种感官,例如听觉,保持五分钟。聆听5件你以前从未注意过的事情。同时,深呼吸。然后在下次的时候,专注于其它的感觉,比如嗅觉、视觉等,做同样的练习。

10、观察你的身体

用你的意识,去觉察你的身体每一处吧,依次关注身体的每个部位,注意那里的任何感觉。做这个练习时试着只用鼻子呼气,这可能需要5分钟到半小时的时间。

—END—

心知岛,只为遇见更好的你

相关阅读:

  • 高考押题作文
  • 郭老师账号全平台被封,网友直呼大快人心
  • 我和二驴的故事3
  • 别给孩子买了!央视曝光,这种网红玩具毒素超标
  • 重温《甄嬛传》41:少年甄嬛,霸气初现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