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看完这个耶鲁5娃爸的故事,我只想说:爸爸们“卷”起来

小猫咪 育儿 2024-01-23耶鲁   球台   小提琴   乐器   爸爸   家长   乐队   兴趣   阶段   学术   老师   孩子   家庭   时间   喜欢   故事   体育   音乐

在全民轰轰烈烈的讨论“是否生三胎”之际,我们特地去拜访一下我们的老朋友,国际教育界的“爬藤大神”、今年刚刚晋升为五个孩子的爸爸的Brian。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生五个孩子?”Brian给出的答案是:“我要组一支家庭乐队”。

这个回答当然有开玩笑的成分,但从2017年对Brian的第一篇专访开始,我们每年都会一起更新两个数字:一个是在他帮助下获得藤校offer的学生数,另一个是他自己孩子的数量,以及他的家庭乐队的建设情况:“已经培养出了鼓、吉他和小提琴手,如今只差一位优秀的女主唱。”

创业14年间,作为国内最顶尖的留学咨询顾问,他曾帮助21人拿到哈佛的录取、48人拿到耶鲁的录取,其他藤校offer更是以百为单位计量。2017年,他曾因商业成就登上《福布斯》亚洲杂志封面。

无论是本人所受的顶尖国际教育的经历,还是14年间接触过的优秀学生,还是亲自养育的孩子经验,都让Brian有了他人无法企及的样本容量(sample size)。

中学毕业于知名的英国七橡树中学(在今年的IB大考中,该校有30人获得满分,75%获得40分以上),本科毕业于耶鲁大学经济与国际研究系,并于斯坦福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

看得多,看得高还看得远,必须和Brian一起好好聊聊多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于是,我们收获了“惊掉下巴”的两个小时:不鸡学术,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鸡音乐、体育;孩子们的日常团队活动就是是种菜、摘菜、养鱼、做饭;尽量亲力亲为,严格控制“外包”,鸡娃儿先鸡自己……

五个孩子的爸爸,果真不一样。

*为了方便,以下为第一人称叙述

#01

先“鸡”自己,

再“鸡”孩子的权威型爸爸

斯坦福研究表明,在"放纵型"、"权威型"、"忽视型"和"专断型"四种家长类型中,“权威型”家长最有可能培养出独立自主且善于社交的小孩。

Brian无疑就是这一种。在短短两个小时的采访中,他两次拿出手机监控看看家中动态,一次看孩子玩得太久了,忍不住要叮嘱一句“该起来看书或练琴了哦”。

“无处不在的爸爸”究竟会成为孩子们的“童年阴影”还是成长动力?Brian是这么说的……

我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应该算是比较多的,孩子们的妈妈反倒比我“佛”十倍。

尽管是公司创始人,我始终都在一线,暑假一来,我比平时更忙了。除了应对日常的工作外,还得抽时间辅导孩子功课、准备音乐考级和体育锻炼,接送他们上各种兴趣班。我自己也要锻炼身体、练琴加看书,常常忙到1:30才能入睡。

在我看来,顺序永远是先“鸡”自己,再“鸡”孩子。

比如,我最近想和孩子们一起组一个蓝草乐队(bluegrass),这是一种发源于美国肯塔基州的乡村音乐,需要用到很多小众乐器,如班卓琴、fiddle(一种类似小提琴的乐器)、曼陀林等等,我就在网络上找了一些教学视频先自学,学会了再去看哪个孩子适合哪种乐器。我的孩子们也和我一样学了很多门乐器。

在学习音乐这件事上,我比较不同意一些家长所谓的“尊重孩子的选择,他们喜欢什么就鼓励什么,不喜欢什么也不给压力”

我当然也希望孩子学音乐是觉得音乐很美,但真实的操作起来,这太难执行了,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从0到1的过程都是痛苦的,克服了这个阶段才能到达欣赏的境界,陪孩子一起练琴可以“同甘共苦”,此外,我还有一些比较“接地气”的育儿策略。

办法有两个:一个是找到他们的驱动力(motivation),另一个是“洗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驱动力,这跟职场有点像,有的人爱钱,有的人想要晋升,还有的人需要他人的赞美和认可。

我的几个孩子,有的比较在乎表扬,有的希望自己永远是第一名,有的则需要得到情绪性支持(emotional support)。我必须善于找到他们的动机并善加引导。

这其中,游戏奖励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很多游戏需要氪金,而且是限时的,要你立刻马上给游戏充钱购买角色,我就会利用这一点,要求他们必须完成某项任务才充钱,但也不会在充好钱后让他们玩太久,游戏时间还是要适当控制的。这种办法很简单,也很有效。

有一些家长跟我抱怨孩子做事没动力,不是这样的,只是他们一方面没找到孩子的动力,另一方面缺乏力量。比如,有的家长说,孩子喜欢AJ的鞋子或者一台高配的电脑,我说这不就是动力吗,但家长往往觉得既然孩子那么想要,就心软买给他好了,错了,这样就浪费了一次机会,不够灵活。

△老大帮忙搭烤披萨的炉

善用动机除了用游戏刺激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洗脑”,这就和企业文化一样,要不停地给孩子“画饼”。

例如,我经常会私下里跟某一个孩子说,老师说你是最棒的,或者,你稍微再努力一点,肯定就是最棒的,让他觉得这件事很重要(当然,要注意不能让其他的孩子听见)。

我遇到过一个家长对自己孩子偏科数学很困扰,孩子就只学数学,不肯学其他的,我就建议他可以想办法让孩子多接触其他的学科,社会学、哲学,学的时候要不停地给他“洗脑”,告诉他在这些学科方面也很有天赋,慢慢地孩子就会有改变了。

但是很多家长的问题是,“我太忙了,哪有那么多时间做孩子的心理工作”。但其实并不需要多少时间,问题在于有没有高效利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就拿陪孩子吃饭为例,假如你要跟巴菲特一起吃饭,你脑子一定转得飞快,不可能浪费这顿饭。那为什么,你面对孩子的时候要不就玩手机,要不就做自己的事,没想想我要怎么去影响孩子,是不是可以再做一些辅导工作呢?

家长也要有足够的驱动力去把教育这件事做好,而不是外包给老师或其他人,你做不到的事情,别人更做不到。

△为孩子们弹琴的Brian

那么老师要怎么用呢?

拿我们家钢琴老师来说,我把她当做一个push孩子的“帮手”。就像过去在苹果公司,如果大家工作没有做到位,会担心被乔布斯批评,于是不自觉地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同理,老师的水平比较高、评价也更客观,我就会用老师来督促孩子们高效练习,教师不在的时候也能很好地把控进度。

此外,孩子每练一首曲子,我都会先了解曲子背后故事和那个时代弹法,从巴洛克(Baroque)到古典(Classical),从钢琴到小提琴,之后再孩子们分享我学到的这些。花不了多少时间,却能提高效率和兴趣。

其实,有些人找我做留学顾问可能也有这方面考虑,就是希望我能当他们努力的榜样。

也有人会问我,那你不觉得很累吗?你真的享受这个状态吗?我和孩子在一起会觉得有乐趣,除了玩乐队,我们还会种菜、踢球,我并没有觉得这是在工作,这最多是一个project(项目)。

你要以身作则,孩子读书你也读书,孩子练琴你也练琴,身教永远大于言传。

至于监控,我并没有一直盯着,只是偶尔拿出来看一下,让孩子知道我会看着他们就可以了。在他们自控力比较低的阶段,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的人说,你这样“鸡”孩子,将来他肯定不玩音乐了,你家长没有“鸡”你,所以你现在还玩音乐。对此,我很不以为然,首先因为我了解音乐,我知道要怎么教,其次,我肯定要做得更好才行,要不我父母培养我有什么用呢。

但是我也没有硬逼孩子,有时候要“鸡”,有时候要放,但肯定都要经历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不能说放弃就放弃了,这时你可以跟他一起痛苦,一起练。

我始终认为,在做重大决定,从是否继续练音乐到要不要再生一个娃,都未必要听小孩子的,家长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决心。

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强一些,如果他反抗太厉害,像“虎妈” 蔡美儿的女儿那样,你就要放松一些。用比较高情商的方法去说服他,过了这个阶段,他可能还是会喜欢。

比如,我们老大在这个暑假考完小提琴8级后,我说你可以选择停掉,但他并没有停,因为他在乐团里有了一个喜欢的女生,她和他的朋友们都觉得他很厉害,在这种骄傲感驱使下,他的兴趣更持久,也会更加勤奋。同样,老三也过了小提琴5级,现在也是自己主动要学了。

brianandkids

Sugar by Maroon 5

#02

“不放在盒子里”的乐器和客厅的乒乓球台

通过监控,Brian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家,房间里随处可见五花八门的乐器,客厅里摆放着一张乒乓球台,除此之外,家里还有很多书架,摆放着中英文各类书籍。

在Brian看来,营造好的氛围,就胜利了一半……

在我们家的教育中,音乐排第一位,体育排第二,学术排第三。

因为我的教育理念是比较偏美式的,我认为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当务之急”。像我们家最大的孩子才10岁,还在读小学,在这个阶段主要侧重于素质教育,就是音乐和体育。

过了这个阶段如果没培养起来相应的兴趣,那基本上就来不及了。

打个比方,9岁以前的孩子是有可能培养出绝对音感(perfect pitch)的,就是听见一个音,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就知道它的音调是什么。

9岁以后基本上就只能培养相对音感(relative pitch)了,必须给出一个音之后,才能参照着知道它的音调。

所以我平时也经常会给孩子们放各种音乐来听,每天听音乐入睡也是他们的“必修课”。我觉得听和练同样重要,他们会在听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喜欢的类型。

此外,去看现场演出、看网络上特别厉害的小朋友的表演也会有帮助。我鼓励孩子们尝试各种喜欢的风格,而不是局限在古典音乐上。

△老大和老二参加乐团表演

相对应地,学术方面,我觉得只要打好基础就可以了。很多人说我要一直“鸡”学术,是为了让他将来读好大学,可是大学也不看小学学术成绩呀,花太多时间在学术上,只会占用更多发展其他兴趣的时间。而且,学得再好,也区别不大。

当然有些家长焦虑的是幼升小、小升初这样的选拔,那么这么看,政府目前推广的教育公平政策就有一定的合理性了。

你要按照目标来倒推,如果目标是考大学,那么从高中开始花心思在学术就可以了。学习这件事也有点像奥运会,想12年一直都保持在最高水平,实在是太难了,也很反人性,你要做到的是有波峰也有波谷,关键节点不出错。

像男子短跑世界纪录保持者,牙买加的尤塞恩·博尔特,他平时也很热爱生活,喜欢玩,每次快到重大比赛前一段时间就开始疯狂练习,在关键的时机发挥出最好的水平,连续三届获得奥运金牌。

说到体育,我的孩子们每周练三次合气道,两到三次乒乓球;老二踢足球,除了校队每周两次训练和一次比赛外也在其他俱乐部每周踢两次,此外还要在校队打旱地冰球(Floorball);老四要做kids’ zumba。

我们家客厅就放了一张乒乓球台,可以随时随地打一打,我希望他们能够从小培养球感,因为球感是可以迁移的,以前瑞士网球冠军罗杰·费德勒就说过自己网球打得好,是因为小时候也打过乒乓球和羽毛球。

同理,各种乐器之间也是一样的。我练钢琴到小提琴,再到其他乐器,都是可以迁移的。

在给孩子选素质项目的时候,我的第一原则是看能不能找到足够多、足够好的资源,例如棒球我就不看好,因为我觉得目前国内还没有很好的棒球的基础设施,也没有足够多的老师和比赛。找资源本身也是对家长检索能力和时间规划能力的一个考验。

至于我为什么觉得学音乐、体育这么重要,这可能和我的个人经历有关。我在英国读的中学,在美国读的大学。

我觉得想要融入当地生活,和同学们相处融洽,除了课堂上要一起讨论表达观点外,最重要的就是在课后能不能玩到一块。

课后玩什么,要么是音乐、要么是体育、要么是戏剧,不然很难有共同的话题。当然了,我也有一些学生去美高适应得特别好,他回到国内反而不适应了,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Brian在伦敦街头演奏钢鼓(steelpan)

总之人要有一个平衡,无论什么时候,当局外人的滋味可能都不好受。

此外,很多美国大学在升学的时候也希望你能在学术之外的地方做一些贡献,比如会音乐可以进乐队,体育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兴趣真的要从小抓起,学术方面,相对而言,奥数好一点差一点差别没有那么大。

除了音乐和体育,我认为阅读至关重要,这也是培养英文能力的一个先决条件。为了给孩子打好阅读基础,我的主要做法是买书。我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家里藏书量和孩子对阅读的热爱呈正相关。

虽然有时候我也觉得有点浪费,因为不是每一本书孩子都会读,但是在这个环境里,他随时都可以拿起一本来,这就是很好的开始。

学音乐也是一样的道理,我家的乐器都是放在外面的,很多人怕乐器受潮就放在盒子里,我觉得不好,放在外面才可能随时随地玩起来,慢慢就会有感觉了。

brianandkids

Señorita by Shawn Mendes/Camilla Cabello

视频号

#03

生娃要趁早,娃越多,心态越稳

在采访中,Brian半开玩笑地说自己生很多孩子是为了组建一支家庭乐队,目前还差一位女主唱,而且时间很紧迫,要赶在老大上大学离家之前组建成功。

作为80后的他,早早就对未来的家庭做出了明确的规划,他在生娃方面又有哪些心得呢?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孩子多最大的好处是不会那么焦虑。

我跟一些做金融的家长打过这样的比喻,生孩子有点像买股票,你买1只股票,会每天不停地看涨跌,很容易情绪波动,但买5只股票就好很多了,你会觉得一个涨停了,没关系还有4只。而且你也没那么多时间考虑细节,心态会好很多。

另外,也可以对孩子形成一个相对客观的判断,国内很多家长不是高估了就是低估了孩子,因为他的样本容量太小了,就跟周围同学、补习班的同学比,但那是表象,多个孩子的家庭,可以长期通过多个孩子之间的比较,明白这样的表现才算得上社交能力强,那样的表现才算是学术能力强。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可能大家庭的家庭环境就更正常一点,什么是正常?

比如,那天我们请一个朋友来做客,他的孩子和我们老二同龄,当时水果很快就吃光了,那个孩子就没吃到,很惊讶,可我的孩子就很习惯了,他知道不是每个东西都要让着你,也不是每个好处你都有份。

如果只有一个孩子的话,那么他未必有太多机会培养自己的情商,因为他不用讨好家长,或跟兄弟姐妹相处。

像妹妹从小就知道哥哥是有一定作用的,比如可以帮她拧开瓶盖之类的,她会天然地对周围的人有感觉,将来进入社会自然就会和不用年龄段的人交流。

在这种环境里,吵架也是好的,因为早晚要到社会上和别人竞争,早一点有这个意识,能力就不会太差。

中国孩子本身学习任务重,缺少社交时间,社交能力差是很难申请进国外好学校的,就算进了也不容易融入。我们的孩子总体来看都是比较会交朋友的,主要得益于日常的生活。

还有一个误区就是觉得多养一个孩子困难就会翻一倍,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只有一个孩子就容易被孩子控制,五个孩子就容易“控制”孩子,这和谈判权有关。

如果让我来计算的话,从金钱和时间、精力综合的角度来看,养2个孩子难度可能是1个的1.8倍,3个孩子是2.5倍,4个孩子是3.1倍,5个孩子大概是4倍。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的人说哥哥会照顾弟弟妹妹,这个不存在,是幻想的。更多的是家务和教育方面,比如,给一个人做饭和给两三个人做麻烦程度差不多;给一个孩子刷牙、剔牙线、剪指甲和给更多孩子做这些事费的心思差不多;监督一个孩子做作业和监督几个孩子做作业也不会有太多区别。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想生,就趁早生,最好多生几个。

brianandkids

农忙季节,所有的童工都要一起劳动

视频号

#04

孩子让青春的保质期更长

生了五个娃,Brian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年轻了。他空旷整洁的办公室里古怪而错落地陈列着两双Nike潮鞋,一把Taylor吉他,几只Molly公仔,前台门口还摆着两只醒目的积木熊。

它们的古怪之处在于各自fancy,但不成系列,拼凑在一起的潮玩却向来访者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这里是年轻人的地盘,至少看上去如此。

Brian变年轻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人变老的一个错觉就是觉得自己是主流,因为你曾经在二三十岁的时候的确是主流,但是如今已经不是了。

时代就像舞台,一些人演完就下场了,然后换下一批人上台,我现在已经在台下了,但还是要试着跟上那些在舞台上的人的节奏。

我做留学,每年家长问的问题都差不多,有点像牙医,经常会被问要不要拔牙之类的问题,所以你会需要一些额外的爱好。

此外,留学申请本身也要让学生看起来比较有趣,美国大学喜欢怪人,所以我首先也要变得更有趣,才能把这种理念传给孩子,说实话,大部分孩子都很无趣,整天补课,没什么想法。

怎么变有趣呢?首先要尽量接受,而不是马上反对。原来我觉得收藏鞋子是浪费钱,但今年我会换个角度思考,我觉得可能鞋子就是年轻人的茅台,对于60后来说买茅台不觉得是浪费钱,是收藏、投资。

我不能像我爷爷奶奶那一辈人一样,再觉得电话只有固定的好,手机就是玩具。

我认可一个道理,人是会变的。

虽然有时改变也很纠结,但最起码我有这样的认知,然后就试着跟上。

我的孩子们目前都比较小,要靠他们来了解最新的东西还不大可能,所以我有一个认知的缺口(gap),就是从1990到2010年之间的人在玩什么我还不了解,要想办法靠学生、靠朋友来了解这个世界,后面就靠孩子就好了。

所以某程度来说,孩子让青春的保质期更长,也让生命有了更多精彩的可能。

文章转自爸爸真棒,作者:万能鹿。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 世界十大名校之一——耶鲁大学
  • 乒乓球台标准尺寸
  • 小提琴谱怎么看(小提琴入门基础知识)
  • 小提琴哪个牌子好(什么牌子的小提琴性价比高)
  • 小提琴哪里的好(手工小提琴哪个牌子好)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