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法国爸爸和深圳妈妈的“战争”

小猫咪 育儿 2024-01-23法国   深圳   卢梭   阿尔卑斯山   爸爸   法语   妈妈   火星   英语   私立   法国人   幼儿园   差异   战争   孩子   家庭

从上课难的“港宝”到广深本地牛娃,从“双减”后的变化到“别人家的爸妈”教育心得,我们一直在讲家长和孩子们的故事,希望能客观、生动地向大家展现广深教育的真实生态。

今天的文章,就是我们的读者向怡菲讲述她养娃几年来和法国老公‘互相吐槽又并肩作战’的故事。也欢迎大家向“广深妈妈圈”投稿,分享你的故事~

有一本很古早的流行书籍,叫做《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看书名就知,书里描述的是,由于性别差异所造成的,让人啼笑皆非的思维差异。

比如下班回到家,“男人只想回到‘洞穴’安静地休息,而女人憋了一天需要诉说。” 听起来就像一场家庭肥皂剧的完美开场。


△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然而,这本上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畅销书只是描述了一些惯常矛盾,而每个家庭又是各有各的特例。

作为跨国组建的家庭,我们家里何止存在火星人和金星人的冲突:文化差异,语言差异,性别差异,再加上个性差异,足以让我们家庭的小船火星四溅,随时爆炸。

好在,我们有了一个可爱得让人能放下一切固执的孩子,所以法国爸爸和中国妈妈还是决定在吐槽对方之余,并肩作战,给孩子撑起一片天。

#01

孩子,你值得最好的——等等,什么才是最好的?

孩子爸爸是个法国人。

这是一句很有内涵的话。大城市里的家长和孩子大都和英语国家的人打过交道,尤其是北美大陆的人民,都有股高兴劲儿,把在纽约读书加工作了5年的我熏陶得曾经一度觉得自己又苗条又优秀,天天出门都有陌生人夸赞,和人稍微关系近点儿就必称 “ Dear” “ Honey”的,走不走心的另说,但由奢入俭难,回国了我好长一段时间没适应,只有淘宝客服能稍微给予安慰。

所以当我遇到这位法国人的时候,天真了——我以为欧洲人和北美人差不多,收拾收拾想做他眼里的公主。时隔十年,真想拍醒当时的自己。

△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剧照

法国文化,其实算是中国文化的傲娇版本。中国文化中的食不厌精,注重家庭等特质,和法国文化非常相似;法国曾经是欧洲首强,所以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思想,也和法国脾气相投;法国的主流政治思想左倾,和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走向不谋而合。

如果以为,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中国人和法国人就会很容易相处,那就要被打脸了。

△ 电影《天使爱美丽》剧照

法国人,天生爱挑剔,边挑边讽刺,隐晦地讽刺,幽默地讽刺,玩语言梗的讽刺,被批评的人是不是明白和接受,这无关痛痒,反正法国人自己交流一个眼神,会心一笑就好了。

也不要误会,法国人不是故意讨人嫌,他们只是习惯了挑剔,哪怕面对着镜子,他们也要对镜子里的自己挑剔一番,做出经典的嫌弃表情,娱乐自己。

说到这里,各位读者应该能明白,那广为流传的“法国人都很浪漫”的说法是多么大的误解,想成为“法国人心中的公主”是多大的妄想。

所以当孩子出生时,初为人父的法国爸爸开启了他的老母鸡挑刺模式:

“这个奶粉,是什么牌子,是法国的吗?不是?那它通过了欧盟标准吗?FDA标准不可靠,那是美国人瞎胡闹。”

“ 婴儿从出生就应该自己独立睡觉,所有法国孩子都是这样长大的,带娃睡到8岁?世界真是千奇百怪……”

我原本以为这是嘴上说得轻松,后来看到法国的三个月小侄子真的自己一间房睡在摇篮里我就闭嘴了。孩子大一点我们决定买车,法国爸爸一挥手:“法国车最安全耐用,我看东风标致和雪铁龙就很好。”

△ 电影《午夜巴黎》剧照

朋友们,在我们家,吵架的茬就像地里的韭菜,一茬接一茬。

最大的矛盾在给孩子选择幼儿园的时候爆发了。

作为一位留过洋的新世代妈妈,给孩子择校,得列个Excel表格,把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学理念,饮食安排,离家距离,都列出详细的评比标准,并且一家一家地探园比较,选出三家备选,再带孩子访园体验,最后让孩子选出最喜欢,最和孩子灵魂契合的一家。这样,既保证了基本条件符合标准,又兼顾了孩子的喜好;即兼顾了中国文化中的孟母三迁的苦心,为孩子筹谋,又考虑到了尊重孩子意愿的民主理念,完美!

△ 作者的混血宝宝

法国爸爸决定来添堵,看到我的Excel 表格,他只问一个问题:“这些幼儿园有法语课程吗?”

在得知大多数幼儿园并没有开设法语课程,以及它们高昂的收费标准时,法国爸爸表示对英语教学的私立教育的强烈指责:“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们,很多时候在家庭里,我们只想用三分钟讨论一下how,而不是用三天三夜讨论哲学性why啊!

△ 法国的私立教育(图片来源:法国STAN学院官网)

法国爸爸不会轻易放倒他的战旗,一说到撒克逊人(英美人)的阴谋,private education,他两眼放光:

“ 私立教育是不公平的,它是对少数阶层的倾斜!”

“私立的幼小教育更为恶劣,受到公平教育是每个孩子的基本权利!”

“用钱买来的教育并不能代表精英教育,优秀的教育应该是政府支持的,才能保持教育神圣的独立性!”

访园最后不欢而散,接待老师们拿出来的示范课本上的每一个英语单词,都让爸爸在灵魂深处为自己失落的文化之根深深叹息。

我只能拿出杀手锏:光会批评,那你行你上吧!

#02

法国爸爸带娃: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平心而论,法国爸爸在带娃方面,是粗中带细,自成风格的。

渡过了精细育儿的婴儿时期,当娃可以直立行走后,法国爸爸就找到了他的才能发挥之处,带着娃到处溜达。

商场里空调冷气,小区门口熟悉的广场舞和猫猫狗狗,附近公园里的树荫底下,这些都只是眼前的苟且;

只有被阳光亲吻,亲近自然,远足到那至少五公里外的诗意的远方,那,才是真正的生活!就这样,娃一开始是在背带里兜着,过渡到坐在溜溜车里呼啸,最后是用两条腿,踏遍了市区里的大小公园;

△ 电影《蝴蝶》剧照

大多数时候,我对父子俩的远足行动是热烈欢迎的,谁不喜欢在家里偷来浮生半日闲的宁静呢?泡杯茶读本书,对婚姻和育儿又可以升起无限的信心。

但是,很快我就发现了这类活动的陷阱:

  • 在法国爸爸眼中,一家人就是要齐齐整整,妈妈缺席次数不可太多;
  • 若要一家人出门,这种事情最好不要计划,出发时间就在饭后咖啡和心血来潮的某个区间;
  • 出门时不要磨磨蹭蹭,化妆什么的就别想了,给时间给娃和自己擦个防晒就已经是妥协;
  • 娃的水杯,驱蚊水,防晒,小零食,换的衣服在十分钟内收拾好后,日头正烈,美好的一天开始了;
  • 到达目的地,行了一万五千步后,法国爸爸拿出手机,用朴素的前置镜头,把头发蓬乱满脸大汗的一家人框进圈里,咔嚓留下美好瞬间:manificent!
  • 过后还要问我:你怎么不发朋友圈让大家品鉴一下我们美好的远足?

疫情前,还有机会拜访法国的爷爷奶奶小姑姑,父子俩更是犹如猛虎归林,一头扎进了阿尔卑斯山。

△ 父子俩在阿尔卑斯山上(图片由作者提供)

阿尔卑斯山美景美,动物也特别悠闲,但是在妈妈心中,试图对不到两岁的小娃不利因素太多了:

每一张队友发回的照片,都被妈妈放大再放大,试图从头发旋儿到脚指尖儿确认娃的安好。

在法国的第一天,看到娃踮着脚喂农场里的猪,幼嫩的小指头捏着野李子,送进猪唾液四溅的大嘴;

△ 孩子在喂猪(图片由作者提供)

第二天,娃摸着个头比他还高的大狗乐呵呵,身边落了一地的狗毛;

第三天,娃坐在花圃里一堆玫瑰花旁低头玩——等等,好像是,直接坐在了花圃里的,泥土上?那玫瑰花从还是有刺的??

△ 孩子在花圃里(图片由作者提供)

语音电话请求发送中……

过了两周,再当看到一张娃满脸泥巴摔趴在坑里的图片,中国妈妈的耐受已经建立完毕,看到朋友圈微信群里鸡血妈妈们,打卡英语课,乐高课,大运动发展课,四舍五入地琢磨着也算是发展了大运动吧!

父子俩从法国回来后,法国爸爸一扫挑剔,难得地用了个最高级的表扬词:这次的度假真是最好的休息呀!

没错朋友们,虽然他上山入海没有一天不是行走在路上,在法国人的心目中,这就是最好的休息,对孩子来说,也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学的发起者,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就是位法国人,作为启蒙运动思想家之一,他的贡献不仅仅是耳熟能详的“社会契约论”,还包括教育学起源著作之一《爱弥儿》,这本影响甚广,启发了整个西方教育学界的著作,强调了亲近自然对儿童成长,发育的正面作用,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在自然环境中培养儿童的体格,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想象力。

△ 卢梭《爱弥儿》中文版

卢梭老人家诚不欺我,亲近了一个月的大自然,娃的抵抗力变好了,睡眠变好了,语言能力也跨了两个台阶。

黑了两个度的两岁娃很会讲故事:“妈妈,Bouchon 每天早上都会叫我起床,喂他吃plum!他还喜欢晒太阳,喜欢泥巴!” “我还帮助给Bouchon洗澡了,他都不怕冷!”

哦,Bouchon就是那头猪。

#03

并肩战斗:没有绝对的正确理论,只有不断变化的新挑战

娃的三岁是一个转折点。

关于幼儿园的争论仍未有结果,我只好采取一直以来保平安的老办法:避免冲突,以后再说,大不了娃再上一年托班吧。

万万没想到,有一天法国爸爸和朋友们聚会回来,满脸惊恐:“你知道吗,我朋友的娃小B,只比咱娃大半岁,他已经会弹奏小星星,上跆拳道课,还上了T台表演!”

花钱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这不你说的吗?

“咱们孩子怎么也不能比小B差吧?你说我们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

原来,天下的父母都一样。在深圳这个大都市,作为国际组合的特殊家庭,我们隐匿于主流社区之外,驾驶着家庭的小舟,努力克服内部摩擦后,在偏见,各种不便利,远离父系近亲属与关系网等波浪中起起伏伏,最终驶向何方,给孩子找一个怎样的出路,仍然是盘桓在心头的一个沉重问题。法国爸爸以自己的文化之根为傲,但他做出了选择,离开了舒适区,在异国他乡有了自己的事业根基,靠的是他熟练的英语水平和专业能力。

在深圳的法国人社区,能长远留下来并得到大量事业机会的人,都是英语很强甚至同时能说流利中文的人。

△ 深圳有100多个国家的外国友人在蛇口工作和生活。蛇口因此被称为“国际社区”(来源:《深圳商报》读创)

朋友聚会的第二天早上,法国爸爸起了个大早,对照着我的Excel表格默然了半天,问:“上次你说这个幼儿园每周有三天有法语课?”

于是,娃最后还是顺顺当当去了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幼儿园,目前已经入学一年。

法语课确实有上,教学进度远远落后于娃本身的法语水平;毕竟对于大多数中国孩子,法语只是一个小特长,这点我心知肚明,但绝不能让法国爸爸知道。

毕竟,这是他最后的倔强。

#04

特殊家庭不特殊

作为跨国婚姻缔结的家庭,我们家看似是特殊家庭,但细细思量,这些特殊的矛盾,也具有普遍性。

除去语言差异,在中国的一线城市组建的家庭,又何尝不是跨越地域,跨越文化习俗,跨越家庭习惯和三观的夫妻们,求同存异,在大城市有限的教育资源中,为精心哺育的娃,四处搏杀,争抢优良的资源和机会,以谋得一个好去处。

那些诗意和远方,固然美好,而生活却是由处处妥协,步步谋划,细细思量构建起来的。

没有绝对的正确理论,世界在不断地变化,人无法刻舟求剑,在新冠疫情爆发后,连习以为常的政治经济秩序都在缓慢地崩塌重建,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仍然在持续的网课,和新闻图片中,拖着行李箱,排着长队,全套防护设备上飞机的学生们,告诉我们,人生,要不断地选择,并为这些选择,付出甘愿的代价。

在无数个把彼此气得心率上升的瞬间,在无数个为了娃难眠的日夜,在无数个吐槽完对方又急call对方来救场带娃的时刻,我们最终还是决定携手合作,以我们有限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去解决现实带来的一切挑战。

为人父母,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为孩子托起一片稳稳的天地,我们都是同路人,望共勉。

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 法国著名影星保罗-贝尔蒙多去世,年轻时很有魅力,影迷多
  • 《精华世家法国婕珞芙正式进驻三亚海旅免税城,代言人高
  • 法国车怎么样(法国雪铁龙汽车质量怎么样)
  • 法国航空怎么样(法国取消南航航班理由)
  • 法国航空怎么样(国内口碑最差的航空公司)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