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秋雨正酣时

小猫咪 育儿 2024-01-23秋雨   北平   斜桥   秋景   故都   平仄   声调   有味   闲人   北国   美文   落寞   悠闲   北方人   作者


这几天,秋雨颇多。常见朋友们在圈里吐槽:大好的假日不能出行,浪费了时日;浑身发霉,将要长毛;气温骤凉,难以适应,等等。我也宅家数日,面对窗外的绵绵阴雨,心想:外出游玩是美,静坐赏雨,静坐赏写雨的美文美诗,不也是一种享受么?


不知为什么,第一想到的就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想到了其中那几段描写秋雨的文字,而且,几天以来,那几个参差错落的段落,那一副别具韵味的“秋景图”,还有段中描写的那几声高低有致的悠长声调一直盘旋心中,挥之不去。

现代散文大家一一郁达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zhuo)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故都的秋》中的秋雨话凉图

现代作家郁达夫的写景是主动热情式的,每一句看似平常的语句里,都寄寓着他深深细细的感情。例如“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就是他用深情赞美的口吻,开启了一个层次的描写,带着浓浓的赏雨的趣味。

所写之景,也都是故都北平极有代表性的,可谓少而精,寥寥数语,信手写来。在写法上,却又非常具体深致,形象感很强,极容易唤起读者的想像。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你看,一句一景,天的色彩、风的情态、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就被写得活灵活现,表现了北国秋雨的“奇”“有味”;“一层秋雨一层凉”,写出了北国的秋雨更像秋雨。

北方的雨更像秋雨

然而,作者的重心不在雨,而在雨后斜桥的“都市闲人”。作者用极简的笔法,描写了他们的着装、行动、说话的语调,表现他们的悠闲。作者还这样描写他们的语言:“‘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为什么特别突出“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目的在于渲染“清、静”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越发显得空寂,也就越能表现都市闲人的悠闲自得。“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作者又为什么说“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原来古人写诗讲究平仄相间,使句子读起来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富有音乐美。这个句子的标准读法是“一阵秋雨一阵凉”,误读为“一层秋雨一层凉”,就歪打正着地形成了平仄相间的诗句音节了,自然就 “来得正好”。从“都是闲人”彼此的叹答中,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落寞和感伤之中。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我作为一个北方人,一个住得离故都北平不远的北方人,每每读这篇散文,那种对文中一景一物的熟悉感、亲切感,那种作者深深流注在文中的清冷感、落寞感,那种娓娓叙述中却有无穷诗意的韵律感、音乐感,都会深深地打动我。

所以呢?

所以——

看过郁先生的《故都的秋》,我们是不是顿觉身在秋中不识秋,面对秋景无动于衷,这才是蹉跎了岁月,浪费了假日?

赏过了《故都的秋》的秋雨段落,我们是不是感到秋雨中的美别有味道,值得我们静静观赏,任自己秋思飞扬或秋感汹涌?

在息列索落的秋雨时日,宅在家中,静静欣赏美文美诗,欣赏关于秋雨的美文美诗,是不是不但能更好地体会到一种精神享受,而且能更好地找到自己?

(点赞、关注哟[握手][握手][玫瑰][玫瑰][微笑][微笑])

相关阅读:

  • 《再见爱人》王秋雨朱雅琼最后怎么了?最终结局是be了吗
  • 《再见爱人》王秋雨和朱雅琼结局如何?两人离婚了吗?
  • 《再见爱人》王秋雨结局:分开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 再见爱人朱雅琼和王秋雨离婚了吗?两人最后有没有和好?
  • 浙江这个冬天必定气温低雨水少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