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宝宝辅食禁忌,妈妈切记

小猫咪 育儿 2024-01-23钠盐   碳水化合物   宝宝   米汤   蛋类   台湾   鱼类   奶粉   固体   果汁   禁忌   食物   父母   营养   阶段   妈妈   孩子

根据中国新闻网《台湾女子多次在奶粉掺盐杀死侄女》报道,台湾就出了一件真人真事。

一位3个月大的女宝,因为大人之间的嫌隙,竟然从1个月开始,一直吃被惨了盐的奶粉。

吃了一个月的盐奶粉后,女宝开始厌奶,而且经常发烧

吃了两个月的盐奶粉后,女宝开始呕吐,并且出现抽搐

送到医院一检查,发现孩子体内的钠弄滴,竟然和海水差不多!

父母悲痛的同时觉得诧异,自家孩子都没吃过盐辅食,怎么会钠中毒呢?

孩子妈妈这才怀疑是奶粉有问题,于是把刚开封不久的奶粉拿来尝一尝,天呀,这奶粉好咸!

医生赶紧给孩子洗肾插管,但已经晚了,孩子因为长期喂养高盐食物,导致钠中毒而死亡

杀人者正是孩子的大伯母

据她交代,因为对孩子父母有恩怨、为泄愤,连续在孩子吃的奶粉中加入食用盐。每次加入时都会搅拌均匀,常人不易发现

细思极恐,用盐就可以杀死一个婴儿

反过来想,孩子真的太容易受到伤害了,所以一定一定要科学喂养,不然出问题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其实,只要父母多点科学喂养知识,就可以避免悲剧发生

比如,不要过早给孩子喂固体食物,因为他们的消化系统未完全发育,很难吞咽和消化固体食物

除了消化不良外,太早喂固体和消化固体食物还会导致过敏、湿疹、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

此外,给宝宝喂的辅食,还有一些禁忌

1. 六个月前不要喂果汁

果汁含有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宝宝喝了后会增加大便次数,导致体重减轻。而且,大便频繁又容易引发尿布疹,还会让宝宝喜欢上甜食,容易造成肥胖和龋齿

6个月-1岁要不喝或少喝果汁,饮用前最好稀释,每天不要超过100毫升,而且只能在吃饭的时候饮用。

2. 六个月前不要喂蔬菜汤

用蔬菜煮的菜水,营养较少,却白白占据了宝宝本来就小的胃,相当于让宝宝节食。而且,菜汤里还可能有农药以及草酸

应该用菜泥代替蔬菜汤,大量的维生素,营养还是在菜泥里

3. 六个月前不要喂稀饭或米汤

生米-米饭-米粥-米汤的营养成分是呈倍数下降趋势的,米汤的营养非常低。加上宝宝的胃容量很小,如果喝太多米汤的话,肚子一下就喝饱了,可实际上宝宝并没有摄入多少营养和热量。

4. 谨慎食用蛋类和鱼肉

多久适合给宝宝吃蛋类和鱼类,最好咨询医生

有不少儿科医生建议,在孩子1岁之前不要给他吃这类食物,因为可能引起过敏,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孩子在4-6个月的时候吃这类食物,会导致日后过敏

5. 不要吃引致硬噎的食物

细小的食物:如玉米、瓜子、花生

脆口和质感较硬的食物:如糖果,来朱软的蔬菜

来去骨的鱼和肉,以及来去籽的水果

6. 不要吃调味料(如盐、豉油、鸡粉等)

常吃农味的食物会令宝宝较难接受淡味的食物,可能引致拣饮择食

另外,身体长期摄取过多钠盐,会增加宝宝捋来患高血压的风险

从七个月开始,孩子每天摄入盐量不超过1克,7-12个月每天最多1克,12-18个月每天不能超过2克

还有就是在宝宝吃的小零食中,要留意“隐形盐”的存在,要求含盐量不要太多

7. 必要吃未经煮熟的食物、未经巴士德消毒的奶制品

道理和蜂蜜一样,预防食入肉柑菌的芽孢

那该怎样喂养孩子呢?

其实,宝宝在一岁半之前的饮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0-6个月

宝宝在未满4个月时,或者他的神经、肌肉协调能力还没发育完全之前,不能给孩子摄入固体食物。

如:麦片、西蓝花、扁豆等铁元素含量丰富的食物, 碾碎成沫状给孩子吃

第二阶段:6-18个月

宝宝在6个月之后才可以吃固体食物,但一定要注意,先给宝宝尝试完每一种食物,如果宝宝没有过敏反应,才可以慢慢加量

在这个阶段长得快,几乎一天一个样

当然营养需求也很大,下面这些食物所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都很丰富,满足宝宝的需求绝对不在话下:

碳水化合物/淀粉类食物:燕麦、空心粉面条、大米。面包、马铃薯

蛋白质食物:鱼类、豆腐、鸡蛋、全职奶酪、豆类、酸奶等

果蔬类:苹果、芒果、杏子、桃类、草莓、梨、胡萝卜、青豆、豌豆等

总之,喂养好宝宝,是0-1岁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希望爸爸妈妈们把宝宝养得好好的,壮壮的。

相关阅读:

  • 高血压患者,这几件事千万不能做,后果很严重
  • 减肥为什么吃鸡肉(减肥的最佳碳水化合物)
  • 吃猪油真的那么好吗?医生提示:吃猪油要注意
  • 香精等敏感成分太多,美赞臣蓝臻奶粉不值得买
  • 4款跨境购特配粉:肽敏舒、爱他美、安敏健、纽太特不值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