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美国的好学生,是校园里的人下人

小猫咪 育儿 2024-01-23美国   书呆子   下人   白人   底层   社交   派对   异性   群体   家长   孩子   喜欢   社会   校园   学生   大学

以下文章来源于X博士 ,作者Mark

X博士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本文转载自“X博士”(ID:doctorx666),

已获得转载授权


提到“做题家”,大家总能联想到:小镇、内卷、理塘、丁真。


也已经有很多人都对“做题家”这个群体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分析。


在美国,同样也有一群做题家,他们叫作Nerd,直译为“书呆子”,但这群Nerd,与中国悲情的做题家们不同。


他们在校园里不断被嘲笑、排挤,校友们唯恐避之不及,都纷纷与他们分道扬镳,Nerd同样也是校园里最容易受欺负的那群人。


美国校园的绝对底层——Nerd,和中国校园的悲情角色——做题家,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书呆子(Nerd)不是做题家


美国书呆子与小镇做题家,乍一看,他们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很多人会将“书呆子”与“做题家”这两个词中的“书”与“题”绑定在一起。




在美国都市里,Nerd有一下几种解释:



为什么说书呆子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人物,是因为书呆子发明了机关枪、突击步枪、穿甲弹药、高能炸药、凝固汽油弹、坦克、杀伤人员地雷、鱼雷、大炮、地对空导弹、战斗机、轰炸机、潜艇、驱逐舰、战舰、航空母舰、化学和生物武器、核弹和洲际弹道导弹……


1988年,一个名叫《书呆子生态》的纪录片,专门记录了早期书呆子这个群体的形象。



那时的书呆子,外貌特点都是耸肩,留分头,把格子衬衫扎在裤腰里。



如今,Nerd的标配套装是这样的



他们通常戴着厚镜片的眼镜、牙套,穿着大都是白衬衫、格子裤子,手里通常会抱着一部《牛津字典》。


“nerd”这个词,最早来自knurd;而“knurd”又源自于“drunk”(喝醉),“knurd”是由“drunk”拆分重组而来,大意就是“喜欢阅读,不喜欢派对的人”。


·学习比派对重要


书呆子给人的刻板印象是只会学习、阅读一些极为枯燥的书;他们也总是能以一个最机械最乏味的角度阐释一个本来就看似挺有趣的东西。


聊到《指环王》系列时,Nerd不会跟你说里面最牛逼、最受人喜欢的角色是谁,他会跟你好好盘盘托尔金老爷子的写作技巧、写作年份、原著与电影里的出处、世界观。



除了阅读一些让平常人感到枯燥的读物之外,Nerd们喜欢在课余时间逛动漫店和桌游店。


·美漫店是Nerd的聚集地


比如最代表Nerd文化的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主人公——谢尔顿,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就沉迷于讨论科幻片《星球大战》《星际迷航》。


·瓦肯人经典手式


而当Nerd们在与女性交流时,浑身上下却能散发出一种笨拙而尴尬的气息。



但是,Nerd这些看似正常的兴趣爱好,也让他们成为美国校园主流文化中的“学术亚逼”。


Nerd为什么不受欢迎?


按理来说,这些被称为Nerd的人,应该在学校里混得十分吃香,学习好、不惹事儿;搁在国内,妥妥的学生会主席,或者班长啥的。


就像《家有儿女》里的小雪一样,成绩优异,遵守纪律,人际关系也十分不错。



或者像《武林外传》里的吕秀才,成天嘴里挂着“子曾经曰过”,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最后也混成了个关中大侠,和小郭谈恋爱,成了人生赢家。



在国外的Nerd能凭着全A的成绩、SAT高分进入一所全球排名顶尖的大学,但为什么他们不能在校园里混得风生水起呢?


首先,在美国的影视作品里,书呆子,总是会被成为嘲讽、欺负的对象。



《回到未来》里男主角Marty穿越回去,发现父亲就是典型的美国高中Nerd形象。


Marty的父亲,在高中时期总是被同学胁迫着写作业,胆小懦弱,还好色。


·被人欺负时怂


·也不敢正大光明地表白心仪的姑娘


电视剧中也不断放大Nerd们的特质。


比如,《生活大爆炸》里的潘妮疑惑披萨为什么要放芝士时?谢尔顿会脑洞大开,拉来小黑板,给潘妮用“弦理论”来解释芝士拉丝后的变化。



美国校园氛围的主流并非以“学习为主”的拼搏精神,相反,社交和活动能力也是学生之间相互评比的一个重要标准。


《美国校园健康》2004年9月刊做了一次调查,接受问卷调查的6万名学生中,60%的学生认为校园人际交往能力比学习成绩更能使学生变得受欢迎。


其中一篇叫作《我们为什么伤害书呆子和怪胎》的文章中,研究青少年行为的专家分析了存在于校园里的学生之间的“Crowd affiliation”(人群隶属关系)。


站在学生层级结构顶端的学生,通常被称为Jocks(体育男)、Preppies(校园中产精英学生、穿着讲究)、Populars(社交中心人物)。他们几乎是整个校园的明星人物。


学生中的底层人群则是,怪胎(Freaks)、穿着哥特风的亚逼(Goths)、臭屌丝(Losers)还有书呆子(Nerds)。


·Jocks:爱运动、自信


根据《美国校园健康》的研究,即使是站在上层的学生,即便他们很受欢迎,他们也会担心失去“最受欢迎”的光环。


有的学生会通过霸凌金字塔底部的边缘群体,来证明自己在学校里的影响力。


·他们认为欺负弱者是一种非常“COOL”的事情


但是,在校园人际交往中,混得最好的那批人是中间那群在学生群体中的“正常人”,他们不需要担心自己的校园地位,也不必担心会被欺负。


而由于人们对书呆子的stereotypical identity (刻板印象),也导致书呆子在异性群体中很不受待见。



在与异性相处上,“书呆子”们也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在青春期都会对异性有所憧憬,也想与她们交流。


但是,不爱社交反而成了外人眼里的“没个性”,于是他们就变成被孤立的Nerd,异性根本看不上他们。


比如下面这位哥们,打算约女生出去,结果被婉拒。


·礼貌的邀请


·女生面露难色


因此,在校园的男女关系上,“书呆子”可能很难交往到异性朋友。


而更加可悲的是,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随着近几十年移民人口增加,Nerd从一开始指代“白人书呆子”的词,逐渐演化出了另一个更具有偏见的群体“Asian Nerds”(亚洲书呆子)。


·他们眼中的亚裔都是书呆子



“No dating asian policy”(别跟亚裔约会)也是很多白人女孩不说出口的潜规则。


那么,到底是谁在不断地讨厌嘲笑“Nerd”这群人呢?


虚假的Nerd嘲讽,

真实的美式阿Q


在美国的中学、大学阶段,一直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喜欢嘲笑这些Nerds。



比起学习,他们更愿意在校园里组成一个小团体,抽烟、喝酒、讨论姑娘。这些孩子对于书呆子的嘲讽,他们的父母往往是重要的媒介。


在英国学者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这本书中,讲述了一个工人阶级家庭男孩从学校步入社会的经历。


书中写道:“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是书呆子,他们会感到不安和反感。”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讲述了英国的反智群体是如何从小培养出来的


因为,这些学生的家长一直就对制度保持着怀疑,并且质疑老师的权威,甚至认为学校在禁锢孩子的思想。


比如在2018年的好莱坞最佳短片《肤色》中,白人家长几乎就是反校园教育的典型家长形象,他带着自己的小孩喝酒、开派对、学打枪、讲种族仇恨白人至上之类的言论。



在这种早期教育下,这类孩子在学校里就会表现出一种“美国特色”的阿Q精神。


当他们看见同龄人通过学习获得优异成绩时,他们会挖苦、嘲笑这些书呆子,以获得精神上的优越感。


·看人家能回答上问题,就笑人家“四眼”


可以说,他们打压书呆子的同时,也害怕看到书呆子未来的成功。


在美国,高中毕业到大学毕业,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分水岭。


那些书呆子们的人生路径由此发生改变,“书呆子”们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在高中毕业后收到大学奖学金,在大学毕业后收到一个硅谷或者华尔街的offer。


·人生巅峰了


随着生活质量的急速攀升,他们开始健身,开始懂得穿搭;打拼了几年,自己开始经营自己的产业,名片递出去都是资源交换。


而当年那些嘲笑“书呆子”的校园阿Q们有的可能就考不上大学,只能出去打工,例如麦当劳、Taco Bell、汉堡王……




有的也能进入一个还行的大学,基本上也是party school。然后参加“兄弟会”,继续派对,然后划水划过大一大二的基础课(GE),最终无法正常进入专业课,等待他们的只有“挂科—留级—退学”


多年以后,当初这一批嘲笑书呆子的青年,可能也通过自己多年的底层社会经验,在小镇上混得不错,创了个业,挣了点钱,娶妻生子了。


当他们的孩子用着“书呆子”们发明的新型智能手机、游戏机时;这些人可能时不时还会嘲笑一下当年那些“Nerd”,然后教育自己的子女千万不要变成一个书呆子。


他们只不过是遵守规则,把工作做到最好……有些方面他们很聪明,比如在数学、科学和英语上很聪明,但是在生活方面不怎么聪明。在我看来,他们是输家。


从校园阶段到步入社会,从反智主义到反精英主义,清醒者故作糊涂,糊涂者却自认清醒,这就是“美国梦”的另一种侧面。

相关阅读:

  • 美国西屋破壁机怎么样(西屋和美的哪个破壁机好用)
  • 美国西屋破壁机怎么样(西屋和美的哪个破壁机好用)
  • 美国演员威利·加森去世,有多部代表作,去世得太早了
  • 美国高端购物平台FWRD宣布签约Kendall Jenner出任创意
  • 叔叔是超人是什么样的体验,看这位美国小朋友就知道了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