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末伏“养生诀”|

小猫咪 育儿 2024-01-23暑气   伏天   黄帝内经   艾灸   知母   石斛   寒热   麦冬   西洋参   秋凉   苦寒   生津   穴位   正气   身体   人体



过好末伏


转眼间,我们就迎来了“暑气未消,秋凉未至”的末伏天。


末伏,是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


末伏更是冬病夏治的末班车,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身体养护,为三伏天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黄帝内经》有言:“春伤于风,夏必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伏邪隐藏在身体里,每当季节的变化就会暗中滋长。


外部气候的寒暑变化,与体内邪气相应合,诱发一系列疾病。


末伏十天,正直夏秋相交之际,立秋刚过,暑气未散。


过好末伏,须谨记养生“六字诀”——去伏火、驱伏寒。




去伏火


伏火并不是普通的上火,二者表现相似,性质却截然不同。


上火,是人体内部阳气过盛的表症;


而伏火,则是体内正气不足,导致热邪入侵。


换句话说,如果人体内正气足够强大,伏火就不会产生。


去伏火,最忌乱用苦寒泻火的药物强行压制。


以免在去火的同时,损耗本就不足的正气。


使伏火持续累积,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正如《内经》所言:“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张景岳在注释《内经》“夏伤于暑,秋必痎疟”这句经文时,这样描述:“夏伤于暑,金气受邪,即病者乃为暑证,若不即病而暑汗不出,


延至于秋,新凉外束,邪郁成热,金火相拒,寒热交争,故病为痎疟”。


景岳先生说:“夏伤于暑,金气受邪”,这句话怎么理解?

“夏伤于暑”,暑是火,火克金,所以“金气受邪”。


若是当时即病者为暑证,如果是当时得了这种病,发出来就是中暑的症状,如果当时没有发出来,“若不即病而暑汗不出”,


也就是说当时没有发病,汗也没有出来,病邪没有走出来,在身体里边停留,延续至秋天,秋天的时候新凉外感,秋天又感于凉邪,一个身体里边的热,外面又有凉,这两个一交争,邪郁成为热,金和火相拒,


外面是金,到秋天是金气,凉气,内在又是火,金和火一相拒,寒热一交争,因此病为痎疟,痎疟是什么,就是疟疾,一阵冷一阵热,就是寒热交争的状态,这就是痎疟。


所以,针对“夏伤于暑”的情况,也就是人体内有了伏火,正确的做法是疏导宣泄,想办法让体内的伏火发散出来。


今日介绍一款清暑益气汤,源自清代王世雄(王孟英)的《温热经纬》,故又称“王氏清暑益气汤”,方名即其作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以下内容参考方剂学教材)



今日推荐


清暑益气汤

材料:西洋参5-10g、石斛15g、麦冬10g、黄连3g、竹叶6g、荷叶梗15g、知母10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50-100g(即西瓜皮,可根据需要自行调整其用量)

做法:以上材料用清水洗净,浸泡20分钟;西瓜皮刮净表皮及红肉部分,洗净切小块备用;

将所有食材放入砂锅或养生壶中,根据容器大小加水1-2L,煮开后改小火熬30分钟即可,煎汤代茶饮。

功效:西瓜翠衣不仅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还能补水美白、消暑利尿、清热解暑、降血压等,荷叶梗助西瓜翠衣清热解暑;

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石斛、麦冬助西洋参养阴生津;黄连苦寒泻火,以助清热祛暑之力;知母苦寒质润、泄火滋阴;竹叶甘淡,清热除烦;

甘草、粳米益胃和中,诸药合用,具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效,使暑热得清,气津得复,诸症自除。正如王世雄所说:“暑伤气阴,清暑气而益元气,无不应手取效”。

适合人群:适用于夏月伤暑、气阴两伤之证,症见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者;

也可用于小儿夏季热等属气津不足者。也可根据自身症状进行加减变化,比如暑热不盛者可以去黄连。

因本方有滋腻之品,故暑病夹湿者不宜使用。若有夹湿,舌苔白腻者,可去麦冬、石斛、知母,加藿香等。



驱伏寒



《黄帝内经》讲:“阳气不足,寒伏于内。”


伏寒与伏火一样,是人体正气不足导致的外邪入侵。


经过一个夏天,人们吹凉风、吃凉菜、喝冷饮。


入秋以后,虽然体感仍然较热,但体内的伏寒却已伺机待发。


伏寒的人,舌苔厚而白,脉象细且涩。


比常人更容易感到身体疲乏,因而总是显得没精打采。


气短、气弱,不爱说话,时常忧愁叹息。


男性发病,往往表现关节疼痛;女性发病,则多表现为畏寒或痛经。


所谓“冬病夏治”,三伏天正是艾灸的大好时机。


此时天气炎热,人体毛孔张开,容易受到湿气、寒气的侵袭。


正因为如此,艾灸的能量也更容易透过皮肤作用于穴位经络。


所以三伏天艾灸,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驱寒效果。



末伏十天,彻底驱除伏寒,整个秋冻不生病。


要想驱除伏寒,这几个穴位一定要灸到:


1、三阴交


位于小腿内侧,内侧脚踝往上三寸。

顾名思义,三阴交乃是脾经、肝经和肾经的交汇处。


单灸此处,就可以同时照顾到三个脏器,是养生保健不容忽视的一大穴位。


2、足三里


位于小腿外侧,膝盖向下三寸。

《黄帝内经》有言:“阴阳不足,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


三十岁以上的人群,常灸足三里,可以有效调理阴阳平衡、增强体质。


3、关元穴


位于小腹正中,肚脐下方三寸。

元指人体元气,是万物生长的根本。


关元穴就是元阴、元阳生发的地方。


常灸关元,人体元气充足,自然更加强健。


平时也要注意此处保暖,以防寒邪入侵。

相关阅读:

  • 立秋
  • 三伏天洗澡尽量绕开3个时间段 否则湿气就会“悄然到来
  • 三伏天建议女人不做“3事” 少食“1瓜1豆 多喝“养元
  • 三伏天建议女人不做3事 少食“1瓜1豆”多喝“养元汤”
  • 三伏天2022时间表 揭晓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