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输得起的孩子更成功!被90%家长误解的“挫折教育”

小猫咪 育儿 2024-01-23挫折   芬兰   孩子   铁链   滑坡   误解   导向   鸡蛋   聪明   困难   幼儿   家长   父母   事情   努力   能力   方法

得起的孩子更成功,陪伴孩子面对失败,为他的人生打个好基础。

作者|小马哥的园长妈妈

每年的10月13日,是“国际失败日”,这个节日最早由芬兰百年名校Aalto创立。在这一天,大家自爆己短,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摆脱对失败的恐惧。

芬兰文化与教育部国际交流中心主任Passi Sahlberg说:“大多数学校只教育孩子避免失败,追逐成功,却从未想过,成功和失败从不对立。”

成长的最开始,几乎都是失败的。“失败”不应该是消极的,它是“成长”最重要部分之一。


很多家长误解了“挫折教育”

现在主流的挫折教育,慢慢地变成了:在孩子的生活中,“故意”制造些挫折,以提高孩子的抗击打能力。或者“故意”设置一些困难情景,让孩子认识到生活的不易。

但事实是,这样的“挫折教育”,正在把孩子越变越脆弱。

并且,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我曾经看过一个很火的小视频。

一个小女孩哭得很伤心地对爸爸说:“你有一个缺点——老是让我不开心。”

爸爸自认为自己很有道理地说:“如果不在家里锻炼锻炼,多遇到点不开心的事情,你这样的抗挫能力,长大离开爸妈后,就完蛋了。所以,要经常让你不开心,有没有道理啊?”

小姑娘翻了个白眼,说:“我可不认同,小孩要是老不开心,就会得一种不开心的病,那样就不能健康长大了。”

总是面对失败,孩子会越来越丧失对自己的信心,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你以为: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但实际上:只要困难足够多,思想迟早会滑坡。

大家还记得泰国人驯服小亚洲象的故事吗?

小野象从小就被脚上绑上了铁链,一次次地挣扎无果,导致它长大后,也认为自己只能服从于铁链的束缚。


人生不缺乏挫折,不需要家长“添堵”

有朋友就有可能被排挤;有考试就有可能失败;好不容易计划的一次出游,可能会因为下雨而被取消,孩子的生活中有一大堆不容易的事情。

对于更小的孩子来说,生活中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对他们来说,可能都是挫折。

像是玩具掉到床底下,他无法自己取出来。刚买的冰淇凌,不小心掉到了地上,无法再吃了。

即使是这样的小事情,孩子也会觉得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因为孩子的大脑发育水平决定了,他不具备独自面对这些挫折的能力。


你需要的只是“不过度保护”

李玫瑾教授认为:

聪明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早年的时候,会偶尔损他几句,在家里经常开个玩笑,甚至急了,就直接吼他。

这个观点的重点在于“不过度保护”。

不总是把孩子放在保护罩里,当成一个需要随时哄着的幼儿。

而把他看做,一个有能力、会思考、会改变,能在正常社会压力下,不断成长的人。


不怕输的孩子更成功

少年商学院曾发布一项趣味挑战,邀请大人和小孩尝试把鸡蛋立在杯沿上,看看能坚持几秒钟不倒。

挑战的结果很有趣:很多人听到这种“不可能任务”,都一笑了之。但有些孩子却想出了极富创意的方法:

在内外都放一个磁铁,把鸡蛋牢牢吸住;

让自己的小熊坐在杯口上,抱住鸡蛋;

用纸板夹住鸡蛋,再用胶布固定住纸板。

而其他人,却被“我应该做不到,成功的可能性太小了”而限制,最终固步自封。


增强逆商的科学方法

美国父母杂志专栏作者AViva Patz提出了以下4点建议:

告诉孩子:赢只是一种可能

鼓励孩子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即使失败了,做这件事情本身,就能让孩子觉得“有价值”。成功只是附带的奖励而已。

同时,提前打预防针。

在孩子比赛前,或开始一个新尝试前,告诉他,成功只是可能性之一,失败的几率也是很大的。

如此,当孩子失败时,他不会觉得自己很失败,而是会有勇气再次尝试。

给孩子消化挫败感的时间

不要强行打气,否则容易让孩子感受到第二次挫折。

“好了好了,没关系,我们再试一次。”

“不至于宝贝,没必要不高兴,再努力一次试试看,好不好?”

以上这些否定孩子感受,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不良处理方式,都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

它看似是“安慰”、“鼓励”,但实际上是“否定”和“强迫”。

同理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情绪,会让他感到安慰。

给孩子时间,等他心情平复了,再帮他一起想办法解决。

“你真聪明”VS“你真努力”

“你真聪明”夸多了,会让孩子害怕失败,害怕自己会表现出不聪明。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 2002),将孩子在解决问题时的表现,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表现(成绩)为导向”,另一类是“以学习(掌握)为导向”。

Carol发现,“表象导向”的幼儿关注得到积极的评价,并倾向于避免可能导致的失败或批评,他们不会坚持坚决不太可能成功的问题。

而“学习导向”的幼儿,更关注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在乎他人的反馈。如果他们想要学到某些东西,即使最初的努力没有成功,他们仍会应对新的挑战。

“学习导向”的孩子,更能预测成就。

鼓励孩子主动尝试新事物,而不是让他受挫、受苦

在美国“高瞻”教育体系的,“如何支持孩子的学习主动性”的策略中强调:

✔️鼓励孩子的探索,肯定孩子的努力,不论结果成功与否。

✔️鼓励,但绝不强迫孩子探索新事物。

✔️鼓励孩子尝试运用它们的知识和技能,或分享它们的观点和方法。

✔️认可并赞赏孩子所进行的冒险,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内在满足,而不是奖励孩子的表现或结果。

渐渐地,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进行冒险,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总 结

挫折教育,不是让孩子对挫折麻木,而是让孩子不惧怕挫折。

孩子经历的每一次挫折和苦难,都是成年后人格塑造的图谱。

很多时候“失败并不是成功之母”,孩子之所以会越挫越勇,是因为每一次的挫折,家长会无条件地抚慰、陪伴,都会陪他一起找到解决的办法。

渐渐地,孩子会形成这样的心理反应:一切不都是我想得那么糟糕,我并不是孤单的,总会有解决办法的。



欢迎关注我,育儿路上,我们共同成长。

#幼儿教育大家说##畅谈家庭教育##0-6岁育儿经#

相关阅读:

  • 这九种感情叫做爱情
  • 围棋比赛的好处,家长们有没有get
  • 芬兰航空怎么样(芬兰航空中国到明斯克价格)
  • 芬兰有哪些(芬兰堡)
  • 芬兰在哪里(北欧芬兰在哪里)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