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成长解码|特级教师郑惠萍: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玩

小猫咪 育儿 2024-01-23孩子   教师   滑梯   焦虑   成人   眼光   幼儿   家长   玩具   目标   结构   儿童   经验   发现   材料   游戏   郑惠萍

从孩子的视角与大家分享:孩子的玩与发展的关系,如何看孩子的表现,如何提供机会、选择材料,发现孩子的无限可能,放开双手让孩子自主玩,玩得快乐、学得有意义。

一是我们家长怎么看待孩子的玩,二是我们如何来看懂孩子的玩。

要读懂孩子,首先就要学会看孩子的玩。因为他们的学习与发展以完美的方式呈现与获得。玩,展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玩是幼儿小步子递进式自我发展的过程,玩带给孩子成长中无穷的快乐与幸福。

我们一起走近孩子的玩,走近孩子,欣赏孩子的玩,从三个方面探讨与交流:一、成人对待孩子玩的问题与困惑;二、玩与孩子发展的关系;三、推荐一种玩与教的平衡的新范式——幼儿低结构活动。

都是“焦虑”惹的祸——人为压缩幼儿的游戏期

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难以在学习期穷尽,于是焦虑的家长将“学前教育变成提早教育”。遗憾的是这种无端挤占幼儿期的现象,导致压缩了幼儿的游戏期。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

(一)孩子要玩,焦虑的家长要让宝宝“超前抢先”

不同学段都在抢先,每一个人都想超前。有一句话很流行:“我好不算好,比你好才是好!把别人灭了,我就赢了。”焦急的家长无视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因为他们认为玩没有带给幼儿发展,玩没有直接教或训练所带来的效果那么及时、那么确定、那么清晰可见,所以让孩子:

1. 抢时间,争分夺秒,周一到周日无休

孩子奔走于各类学习班、兴趣班之间。最近有关部门对上海市幼儿早期教育状况调查显示:3岁前有四成孩子已经上课了,4—6岁有七成。家庭的每年平均投入花费17832元。甚至0—3岁参加早教的孩子中有41.6%学的是拼音、英文、奥数等学科类知识。其实这个年龄的孩子最好的教师是父母,在生活游戏中潜移默化。我们也做过分析,越接近大班,家长越焦虑,不让孩子浪费宝贵的时间瞎玩,这是他们的宗旨。

家长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我们不仅要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还要陪得了孩子上兴趣班。其实家长是一批焦虑高危人群,孩子在上兴趣班,陪读的家长在一起就是聊我家的宝宝参加什么比赛,我家的孩子学了什么,连搞教育的媒体人听了也被全职妈妈吓着了,也觉得很紧张。焦虑的情绪会传染的。

2. 抢内容,小学的知识硬生生地被提早塞到学前期

有研究表明,提早学习知识有四大危害。

危害一:早学数学没用。有许多家长从孩子2—4岁开始就教孩子数学,每次新生报名总会有家长介绍自己的孩子会1—100的数数,会做加减法。但是孩子在玩玩具时,让他数数有几样,孩子只会“阿宝背书,有口无心”,1、2、3,不会一一对应地数。这不是孩子真正掌握了数学概念。一般来说,3岁前的幼儿对数已有笼统的感知,他们能区分明显的多和少;3—5岁的孩子在手口一致点数后能说出总数,并能按数取物;5岁以后的孩子才能脱离实物支持进行小数目的加减法。心理学实验证明,一旦孩子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孩子对数的理解与运算就会变得简单,并且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危害二:过早识字弊大于利。有些家长让孩子过早识字,死记硬背,表面上认识了许多字,但会让孩子的认知过早符号化,会影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与学习兴趣。

危害三:过早学习知识降低可塑性。如果孩子过早或单纯地学习知识,孩子的可塑性就会大大降低,有专家认为:“年幼的孩子有很多发展方向,不要让孩子做一件事情而定性。”

危害四:过早学知识,影响右脑发展。曾有记者采访我:家长对“提早教育”十分热衷,让我谈谈看法。我的回答是:现在社会家长似乎过度重视学前教育了!过去社会上对学前教育完全不重视,认为幼儿园教育就是吃吃喝喝,要个保姆就够了。现在呢,社会对学前教育又太“重视”,家长因为急,才焦虑,因为焦虑以至于让学前教育成了“随意压塑”的阶段,过早小学化,活生生剥夺了孩子的玩。有研究表明:任何阶段的人都是人,任何阶段的教育都是教育。每个阶段的教育其实都是无可替代的。学前阶段,游戏是儿童的权利,没有游戏就没有儿童的童年,没有游戏就没有完整健全的儿童。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超前抢先”的弊端:

压缩儿童的游戏期,没有玩的孩子过早成熟。卢梭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要认识到:玩是幼稚心理的特征表现,玩的行为就是幼儿特有的样子。玩就是让孩子像孩子的样子生活。

没有疯玩的童年,一辈子都在寻求补偿。我们可以看到,哪个孩子不爱玩,哪个孩子没有疯玩过?如果没有玩就没有发展,不同时期的玩的行为隐含着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与奥秘:婴儿期,当他开始要爬的时候,不给他玩爬,当前似乎无妨,但是会对未来生存必需的平衡能力与感觉统合能力产生消极的影响。当孩子双手开始有目的地抓握大东西或拿捏小东西时,看似仅仅是满足手的运动需要和发展精细动作,而更重要的是在玩中在辨别区分,体验物体之间的因果关系,不给他玩,这方面的认识会受影响。当孩子在学习语言,你不让他“咿咿呀呀”自说自话,看上去似乎是很文静的孩子,但是会对将来的语言发展的质量与社会关系处理带来很大影响。

更有学者断言:没有疯玩的童年会导致的结果是逆生长。从心理学来说,是一种对以往不足的补偿:如果一个孩子该玩的阶段没有疯玩过,会一直没事找事地折腾,折腾自己也折腾别人。大学生熬夜玩游戏的, 有人估计是童年游戏时间被剥夺了太多;该玩的时候不许玩,不该玩的时候偷着玩,就是因为之前被填得太满了。

只有孩子在完整、任性玩的童年里蓄积了足够的能量,将来的发展才会有后劲。

(二)承认孩子玩是有意义的,但是急功近利的成人又在教孩子玩

教育人人都会谈,但是做起来就难。试问:“玩”要教吗?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的微博以“儿童游戏和游戏儿童”为题发文,以孩子玩滑滑梯为例,展示了一个男孩玩滑滑梯的全过程。

一开始,他飞快地爬上楼梯,又飞快地滑下来,几乎不假思索。

再次上去,他先朝四周看看,再从侧面朝下面看看,拍着栏杆瞭望一会儿,才滑下来。

重新上去,他这次没有兴趣逗留眺望,但滑下来时却翻着花样,用手与屁股控制着,不让身体按自然的速度下滑。他控制得很是出色,快慢自如。

最后一次,他这次是从滑道上爬上去,虽然光溜溜的,有点难爬,但是他却很有兴趣的且克服困难上去了。接着一返身,又从陡峭的阶梯上下来,看似有点危险,但是他很得意与满足。

我们从中看到是儿童在玩,儿童快乐地玩,儿童用自己的方法在玩,在玩中孩子从来不缺少创意和方法。

但是现实中我们对待孩子玩滑滑梯又会怎么做呢?可能你会像刚刚看到的一幕,让孩子自由玩。也许你会不放心,陪着他上去,坐在你的身上保护着他一起玩,也许你想让孩子在玩中刻意关注学点什么,于是又出现了下面的一幕。

老师向幼儿交代滑滑梯的任务(关键词“任务”,游戏变味的关键),让孩子按照次序一个一个往上爬梯子,并指挥他们一个一个往下滑,不断地关照他们“小心”。第二次玩的时候要求爬上滑梯看到什么。第三次玩,老师要求体会手按滑梯扶手紧松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最后要求从滑板上爬上去,不怕困难。

朱教授的结语说:这难道是儿童游戏,这是游戏儿童。

玩是儿童的天性,你要释放儿童的天性,就会发现无限可能。其实教育工作者也有难处,不是要教育游戏化吗?于是因为游戏化,变成“游戏儿童”。我们尚且不讨论这么学术的问题。我们仅仅从现象看本质。因为我们成人不相信孩子有潜能自己玩,有能力玩出水平,因为怕孩子学不到东西才急,因为所谓的为你好,实际上是桎梏孩子玩的天性,束缚孩子表现自己的可能。

(三)如何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有意义

对这个问题,有三种表现: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在玩,不是说玩能促进孩子发展吗?于是你玩你的,我干我的,我也乘机玩两下:看手机、玩游戏。这叫甩包袱。其实家长要端正态度,对待孩子的玩,要陪伴。尤其是爸爸!你的态度决定你对孩子玩的重要性的表现。当家长全神贯注地看孩子的玩,孩子感悟到成人的态度。会更喜欢表现自己。《潮童天下》,这档节目体现孩子对家长的真实评价。爸爸回家就是玩电脑、看手机。妈妈就是烧饭、买衣服、化妆。

对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自问:孩子在玩,成人用心陪伴孩子的玩了吗?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在玩,想了解,但是不知道“看神马”,看不出名堂,还认为小孩玩得很傻。其实对待玩与教,我们的专业教师也感到很棘手,幼儿教师的核心素养就是观察理解儿童。大家都认为,教学容易,带孩子玩不容易,特别是看儿童玩。这个跟做儿科医生一样的难。因此我们看孩子玩也应用科学的态度与专业理论去判断、分析揣摩!因此观察看懂幼儿的玩,是教的基础。

对待这个问题我们要自问:蹲下去看孩子玩,站起来看孩子发展,我们做了吗?

有的家长想让儿童玩得开心、又玩得有意义,但是如何让“玩与教达成平衡”?家长都知道要平衡孩子玩与成人教的矛盾。

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玩纯粹为了愉悦,但是家长要的是达到获得知识的目的的玩。于是用玩的名义,取消孩子的真正玩。孩子的玩与家长的“玩”的博弈。成人急迫地使幼儿知识化,不能使幼儿智慧化。

对待这个问题我们要自问:怎么使成人的教育智慧转化为孩子的智慧,我们试了吗?

看似“瞎玩”,却伴随着孩子的发展

听到两个家长的对话:我家楼上的小姑娘真乖!我看到她又在写字,又是做算术。你看我们家的孩子就会玩,你说会玩出什么名堂?回答是肯定的,孩子在玩,而且的确会玩出名堂。

(一)玩是孩子的天性,伴随着孩子的成长

玩就是游戏(这是孩子纯粹的玩)。玩的特征:不受外在的目标控制,是孩子自身内在动机性的活动。游戏者自主,是孩子选择自由度很高的活动。表现已有的经验是孩子力所能及的活动。注重过程体验,是孩子不在意结果如何的活动。假想的、非正式的,是孩子不受评价制约的活动。体验积极情感,是孩子充满安全感、胜任感、成就感的活动。

以 “娃娃家”游戏为例。杨浦区的一所幼儿园孩子也在玩这类游戏,孩子的家长大多是大学里的老师,这些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就表现出与其他区幼儿园不一样。他们的“娃娃家”,竟然开设了大学,要做教授,一本正经模仿他们的父母亲怎么授课,还有数学课、物理课。我问他们,什么是物理,幼儿就说:“就是苹果怎么会落地的。”这是完全不受外在的目标控制是他们内在自己想要做的。还有实验室,我问:“你怎么知道实验室?”他说:“我在大学里玩的时候看到的,但是小孩不能进,危险的。”可爱之处是实验室里都是小孩子认为的实验——颜色会变的。整个活动孩子积极主动非常胜任,不受成人的评价控制,充满了愉悦、自信、成功的体验与满足。

实际上幼儿园有两类活动:一类就是游戏,“纯粹玩”孩子自己称作“玩”的游戏;另一类是教学游戏化,教师称作“用游戏的方式手段进行教学”。也就是通过游戏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实践中,孩子根据自己的体验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是他们喜欢的真正的玩,什么是教学了。幼儿园有游戏而没有玩的现象就是孩子体验的结果。因此两类活动都有各自的功能,体现了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我们今天探讨的让各位家长重新审视儿童的玩,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儿童的玩。我们不是简单地用“玩”来否定家长要求的“教的期望”,而是将“玩”视作教的机智。

(二)没有孩子的玩就没有孩子的发展

对于孩子的纯粹的玩,可能家长认为的瞎玩,研究表明发现有三方面的意义。

第一,游戏反映发展,游戏是儿童的表现活动,表现自己的已有的经验、水平。显然游戏是家长了解孩子现有水平的窗口。举个简单例子。两个孩子倒水玩。女孩一边倒,一边给男孩喝。男孩就是将这个杯子水倒到那个杯子。他们都是表现自己已有的经验。女孩有角色想象行为,在交往。男孩呢?有两种判断:一是单纯性的动作技能性行为;二是伴随情境的想象性行为。只有了解孩子的背景,才能发现孩子在玩 “茶道”。孩子倒来倒去原来在模仿成人的动作:洗茶、泡茶、倒茶。

第二,游戏巩固发展。孩子的重复行为就是幼儿在玩中的明显特征。比如反复把积木搭好又推倒,搭好了就拆,拆掉了又换一种方法搭,反反复复,乐此不疲。听故事,大灰狼的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一般来说,当孩子获得一种新的经验,或刚获得一种新技能,他们就会通过游戏不厌其烦反复重现,这表明游戏具有一种自发的练习功能,他们的每一次重复对掌握与巩固知识与能力都有极大的意义。当他们不再重复这行为了,说明某一种玩具玩腻了,也提示对他发展的潜在价值不大了。

第三,游戏促进发展。孩子的尝试行为就是他们在游戏中小步子递进的自我发展。上面的列举“玩滑滑梯”从上往下滑,玩得很是熟练,他们就不满足已有的水平,尝试一种新的玩法,沿着滑梯往上攀登,这个高于他原有水平,小心翼翼地尝试,以后他又会反反复复地玩,直到玩腻。游戏就是在儿童自己创造最近发展区。可见儿童的游戏是在游戏中自我的小步子递进的发展。

(三)会玩的孩子聪明,喜欢玩的孩子快乐

会玩的孩子聪明。会玩,游戏水平高。聪明,认知水平高。两个孩子在玩规则游戏,打牌比大小,一个男孩总是赢,玩的水平高。我问他有啥窍门?他说我在出牌时先记自己的牌,再比他的牌,看数字比较快,不要看花纹。他在玩时会找规律,认知水平高。

喜欢玩的孩子快乐。游戏是愉悦的。能给孩子带来正向的情绪——快乐。游戏具有明显的净化情绪的作用。

透过玩,孩子提升了创造力、冒险力、主动学习、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人际沟通、自信、抗压力等能力,这些能力正是面对当前世界最需要的,也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玩转“低结构”:让孩子表现自己,让成人发现孩子

在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引领下,在以幼儿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要求下进行幼儿园活动方式的变革。以我园获得的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幼儿自主学习为核心的低结构活动的探索”为例,让大家了解学前教育怎么让儿童玩的快乐,又使幼儿玩得有意义。

(一)什么是低结构,低结构的理念

在低结构活动的探索中,我们发现离幼儿近一些,离适合幼儿的教育也会近一些,因此我们将低结构活动的核心理念凝聚为一句话,即“让孩子表现自己,让成人发现孩子”。通俗一点解释:玩就是孩子最好的表现自己的活动。怎么让他表现?

第一,玩是他的天性,不要压制他,你会发觉我家的宝宝跟别家的宝宝不一样。她听到音乐就会手舞足蹈,很有节奏感。

第二,你要真切地去关注他自身发展的需要,你就会给他一种开放的环境,一旦你满足他,有时会让你惊讶。当妈妈生病了,他会将角色游戏中的情境搬到现场,也拿着药瓶要喂妈妈吃药。成人一定要以开放的态度学会欣赏,不要拿别人的优点与自己宝宝比。

第三,要领悟孩子的学习有自己的特点,玩中学,做中学,生活中学。孩子除了玩,就是他的生活,生活中他时时刻刻都在学。幼儿园是让孩子利用幼儿园本生活的内容学会生活,同时又创设这种生活的环境让孩子学会生活。低结构就是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才能让孩子玩的有趣、有效、有用。

从上面的理念中我们可以回答什么是低结构活动。低结构活动就是以幼儿为主导的活动。教师用最基本的环境设计和简单的材料投放,给幼儿最大的想象和活动空间,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探索与表达。

一句话回答:低结构活动是玩,是学,是高质量的探索中学。

低结构活动力图解决教育既要顺应孩子自然发展,同时要将他的发展纳入社会对孩子的发展要求。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也就是如何既满足孩子的玩,又让孩子的玩有价值?重点就是要用成人的教育智慧来呵护孩子的智慧 。

以孩子的低结构活动为例。“玩管子”活动,成人不要求幼儿做什么,也就是不设目标时,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玩,有的用管子打电话,有的拽来拽去,但教师感到很困惑,不知道幼儿怎样的表现是有意义的,也不知道如何引导,便开始怀疑活动的价值了。但在“玩轨道”的游戏中,设定明确的目标,让幼儿知道小球从高向低滚动的特点,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过程的规定性限制了幼儿活动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幼儿不喜欢玩了。

于是教师设隐形的目标这个目标是成人心目中的要求(随意组合材料,想办法让球滚动。能将事物放在关系中考虑,如管子摆放的位子与球的滚动的关系,球从管子中滚落的位子与地面容器摆放位子的关系),但是不能将这个要求转化为让孩子完成的任务。这个很重要。小班孩子在玩,他们的表现是不一样的。男孩子将管子竖放,球在管道中滚动了。他又构建十字架,但是在横放的管子里小球没有动。他想借助外力推动。但是球卡住了,他突然发现不对,将上下四根管子交接处留空,这是非常智慧的举止,上下两面都可以通。横放的管子中的球,也滚动了。但是没有滚到箩筐里,反复调整箩筐位子,球接住。他很兴奋。这个小女孩是在用管子搭她喜欢的图形。说这是房子,每一层楼里住着人,(用球表示)这是烟囱。孩子玩的结果是发现的多元的。

由此看到,要达到成人的教的目的与孩子玩的快乐之间平衡,必须允许孩子玩中的实际结果与成人目标之间存在差距。

我们要注意的是,一旦把结果变得功利、变成不顾孩子感受的一味追求目标,就会异化了游戏。

(二)低结构活动的要点与价值

1. 注重提供孩子充分表现自己的可能与机会

如“镜子迷宫”的活动,教师创设镜子迷宫的场景,材料设计非常简单,就是纸板箱与夹子做成一个镜子迷宫,教师并没有强加给孩子一个方向,孩子进入镜子迷宫,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我?再看自己就是一个我?走进去怎么走出来?有的在迷宫中玩起了娃娃家,还做了标记,1号娃娃家,2号……咦?镜子中的数字怎么反了?一个男孩子用手势表示,引起孩子们很多疑惑,有的要去探个究竟,孩子们表现出强烈的活动欲望,有的完全被好玩吸引了。

2. 注重观察差异,发现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

孩子在玩迷宫,仔细观察,有的孩子就是钻进钻出,玩得很是开心;一个男孩子在探索怎样的路径可以很快走出迷宫,两个女孩子在猜这是谁的手。教师从中发现他们不同的表现与特点,能力倾向、认知风格也不一样。没有谁好,谁不好,差异不等于差距。

3. 注重让幼儿主动获得经验,建立规则,养成习惯,促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地铁里等车的人”这个活动,使孩子们走向社会做小调查。他们发现地铁里等车的人很多,很拥挤,而且挤不上去,很危险。于是在活动中孩子们讨论并模拟着:我们排队一个一个上下车,还要排排队先下车再上车。

(三)低结构活动的主要策略

学习不一定是游戏,而游戏一定是学习,低结构活动强调的是探索性的学习。让孩子用自己的身体去探索,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问题,寻求答案。成人加入孩子的玩需要记住的一个原则就是,让教育这件事变得有趣,让学习与教育看上去无关,这叫无痕教育。

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行为、动作,更是一种态度、生活方式和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游戏的态度精神比具体的游戏活动更重要。成人就缺少游戏精神。低结构活动中,成人要向孩子学习。

1. 行动一:用心看孩子

低结构活动的成人将观察的视角聚焦于隐性目标之内的孩子的行为,以及隐性目标以外的孩子的表现。然后思考我们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第一,带着玩的心态,揣摩孩子的玩。对于孩子的玩以及他们在玩中的诠释,成人要与孩子同感。

一个小班女孩对于“月圆月缺的现象”理解:你看中秋节月亮吃饱了,所以她的肚子胀胀的、圆圆的。中秋节过掉了,她的肚子没有吃饱,所以也饿扁了。

大人听了孩子对于世界上的问题的独特理解肯定哭笑不得。相信你在平时肯定听到过儿童理论。但你不要小看孩子的经验不多,但是思维却不受限制,敢于大胆地想、大胆说。成人与孩子的对话是很困难的,难就难在孩子的立场与成人的立场不一样,要尽量去走近他们,揣摩他们的想法与做法。成人至少不要去否定他,对孩子说出的令人意想不到话语,不去指责,而是欣赏理解就OK了!

有人说,小孩子看成人的世界是用“心”,而成人看小孩子世界是用“眼睛”,我们至少也向我们的孩子学习,用“心”去理解他们。

第二,从孩子的视角欣赏他的玩。看孩子的玩,一定要会欣赏自己的孩子,从孩子的视角想问题,千万不要用成人自己的想法去看,否则你又会带着焦虑的心态,又要进入“比的怪圈”。比如看孩子与别家的孩子在玩,你看这个宝宝“门槛精”吗,先将玩具全部都挑好,我家的宝宝老实,你看随他挑,傻!如果从孩子的视角你就会发现,前面一个孩子玩的特点是把所有的玩具挑选后再玩,而你的孩子喜欢边玩边选玩具。或者你可换一个角度想,自家的宝宝大气的行为使他人缘好,在团队中是最受欢迎的一个。有的宝宝一到幼儿园,不是马上就进入活动区,家长又急了,你快进去,怎么这么慢?殊不知这个孩子在选择,或许在选择内容,或许在选择同伴。因此当你放下教的心态,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精彩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第三,观察与分析孩子玩的价值。成人学会有重点地观察孩子的玩。这是一个很专业的素养。低结构活动重点观察的内容就是:幼儿行为与教师预设目标之间的关系。

案例:会飞的小兔。刚进园只有十几天的小班女孩在玩主题“小兔乖乖”的游戏。她在磁铁墙上表现了她心目中的小兔子,一只耷拉着耳朵、没有嘴巴、缺少腿的小兔。老师有意识地与她对话,(目的是让她了解小兔的主要特征),小兔怎么没腿的?她马上回答,并用手指着两条白线,这不是脚吗?再补上一句,小兔子飞起来了,飞到42层楼高。一个三岁孩子,竟有如此合乎她自己的逻辑的想象,并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来,所以你相信孩子能行,奇迹就会发生。

2. 行动二:提供高开放的材料玩具,让孩子创造性地玩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玩离不开游戏的材料,以此实现玩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所以我们将游戏的材料界定为:被用于儿童游戏的一切物品,包括玩具以及日常物品与自然材料。我们称玩具是孩子的教科书。

我们还是要从孩子的视角看,首先我们要了解幼儿在环境中的表现:是否全身心投入。我们发现,相对于慢慢地走来说,幼儿更喜欢奔跑,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走,只有跑,相对于稳稳地坐在椅子上动手操作,幼儿更喜欢趴在地上用整个身体去玩耍,相对于按要求去“建构”,幼儿更喜欢随自己意愿去“破坏”。

低结构活动材料与玩具非常强调高开放。提倡 “尊重个体(满足每个孩子的个体活动需要)、崇尚自主(自由选择材料、自主决定使用材料的方式、凸显探索(孩子自由探索发现材料的特性与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孩子是主导环境材料的真正的主体。

材料投放要点:与幼儿能实现对话的活动材料。提供最基本、最简单、原生态、多元的、系列的材料,将环境材料的选择使用权还给幼儿。材料投放有最基本的材料系列,自然地的沙、水等,玩具:积木、串珠等,开放度很高,可以有无数不同组合,幼儿推倒重组,在过程中又可以随意想象重构。还有颜料、黏土、绳子、管子、纸等,这些材料都有一个基本的特点,生活中有的,最简单的,但是可以给孩子最大的想象空间与活动空间。

作为材料玩具的支持者,我们始终坚持着这样的观念:一要提供最简单的材料,发挥最大的发展价值与游戏功能;二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在与幼儿的共玩中变成玩具;三要相信幼儿的自创玩法比我们成人规定的玩法价值大。要允许幼儿在成人规定的玩法之外,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游戏操作。这是实现环境材料最大化的体现。其实玩具与儿童的发展之间具有双向关系。在幼儿手里玩具制造商设计的本来的功能肯定会被幼儿背弃的,他们无穷变化着玩法,让成人始料未及。

3. 行动三:平等互动,等待与支持

加入幼儿的玩的行动,匆忙还是从容一直是我们要选择的,事实上我们太过着急,教育要慢下来。我们与幼儿同玩中切记不要匆忙地赶鸭子上架。要从容地与幼儿一起享受玩的过程。

因此成人的支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幼儿持续构建,家长教师要给幼儿保留作品的机会,无论是建构作品还是美术作品。尊重幼儿的活动就要从尊重幼儿的作品开始。我们经常看到幼儿们用绘画形式做的标记,“不要动”,说明:自己构建的作品还没有完成。其实这也是培养幼儿的游戏创造性与持续性。参与孩子玩的行动,应该与幼儿平等互动。

一要等待——静待花开。教师干预得越多,幼儿自我表现的空间越小,支持不是替代。我们为了提高幼儿的水平,急于求成,总想帮他点忙,但如果时机不到,反而适得其反。还不如静静地在一边等待,说不定幼儿的发展就在你的等待中发生。

案例:过家家。一小女孩在家烧菜,将长形纸条想象成面条已经一段时间了,老师很想干预,但最后选择等待。于是奇迹发生了,第二天这孩子将这个长纸条替换成粉条。她会将生活中的经验引进,并将替代物的内容扩大,将相关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鉴别后,找到相同事物的共同特征。过了一段时间,在活动中她将长纸条又替换成打扮自己的围巾、头饰等,她的替换的内容又从食物向穿着扩展。所以,成人要学会耐心地观察与等待。将游戏权给孩子的同时,你自己也学会看孩子发展的规律了。

二要支持——有效的学习。玩与教巧妙地融合,并链接教育与游戏。有效的学习意味着孩子获得新的经验,要获得新经验,就要让幼儿面临问题与挑战,形成不确定。成人要鼓励幼儿进行经验的积累和重组。

案例:影子的变化。让孩子在玩中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形成新的经验。老师引导孩子探索发现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被投射的物体——屏幕),玩中对探索影子的变化感兴趣。教师提供手电筒等生活中的物品。孩子自由探索在玩中发现:在手电筒的照射下,矿泉水瓶子的商标有暗区,但透明的地方没有影子。于是他们就将矿泉水瓶子全部贴满纸,瓶子的整体影子出现了。幼儿在反复玩中了解了影子产生的条件,其实孩子积累的经验越丰富,对未来学习的知识越容易理解与掌握。

有效的学习,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想象力,引导幼儿的思维活动,不是将问题变得容易,而是引向困难。这意味着成人需要与幼儿进行交流,包括与孩子对话。对话是平等的,你千万不要以成人的姿态与其交流。

案例:玩水。孩子在玩水,从中发现特点,水从高处往下流的。孩子问怎么会的?对于孩子的问题老师很智慧地回应:“你说呢?”“你怎么会这样想的?”千万不要替他回答。这就是皮亚杰的究因性提问。他提倡的是为孩子创设一个自己学习与发展的环境,可以克服为幼儿提供现成答案和做法,他的提问主要特点在于“反逆性”。他认为反逆性提问有助于幼儿的思考形成不平衡状态,帮助他们感知他们所相信的事情未必总是正确。幼儿时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很重要,成人要鼓励他们质疑。

成人与孩子交流。成人管住嘴,不等于不说话,成人说话是有意义的。比如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谈话。教师通过和幼儿讨论,引导幼儿将当前经验与已有经验进行整合,幼儿就能得到提高。但是,成人不是从头到尾一直讲。幼儿有效学习与成人体力消耗不成正比,并不是说成人讲得越多,幼儿就发展得越好。幼儿有效学习与成人的脑力消耗成正比。成人也需要创造性的劳动,无须多讲就可以把幼儿调动起来。

结语

从儿童的视角重新审视孩子的玩,学前教育中,谁要试图将教育与娱乐划清界限,就是既不懂得教育,也不懂得娱乐。幼儿教育阶段玩中学,玩中乐,游戏、学习分不清才是最高境界。

加入孩子玩的行动,既是满足孩子的当今快乐,也是关注未来人生充实精彩。

相关阅读:

  • 唐嫣最近在干什么?生完孩子后很久不出来,有新资源吗
  • 吴忧和何西亚第几集在一起?吴忧怀了谁的孩子?
  • 《第十二秒》善善是谁的孩子?善善会说话了吗?
  • 《八角亭谜雾》凶手是丁团长吗?丁团长和周亚梅为什么没
  • 《八角亭谜雾》念玫是谁的孩子?妈妈是玄珍吗?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