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吴晓波和他的“多数人无用”论


近日,吴晓波在一档访谈中大放厥词,他说:

“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是无用的人,我是个挺精英主义者的,我觉得这个世界不需要那么多人去同时思考那么多问题。”

§1

作为普通人,我们得承认精英的存在。什么是精英?

思想家帕累托、莫斯卡给“精英”下了一个定义:“它是指最强有力、最生气勃勃和最精明能干的人,无论好人还是坏人”。

在帕累托的“精英主义”理论中,精英的分布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出现上下浮动。

下层普通百姓中,有天赋的人会“升上来”,上层统治阶层中,也会有人“降下来”。

也就是说,一个人现在是精英,不代表你可以永远是精英。

精英和非精英没有公认的标准。如果把社会分为30层,处于15层以上的为精英,那么处于15层以下的为非精英,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在16层眼里,15层就不是精英;在30层眼里,25层也不是精英。

笼统地说,精英是指在国家决策有重大话语权,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力或起引领作用的人。根据这个定义,很多人可以归纳为成功者,但不属于精英者。

§2

吴晓波是不是精英?

据吴晓波自述,其父亲是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的,后来又读了浙江大学科仪系,“家里有个书房,里面都是理工科的书”,其母也是出生于浙江绍兴书香门第。

1986年,吴晓波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1990年进入新华社浙江分社,开始了长达13年的记者生涯。

从三十岁开始,吴晓波以“一年一本书”的速度坚定地走在知识分子变现的路上。

其中,2001年的《大败局》,涵盖了亚洲金融危机中十个极具代表性的倒闭企业案例,成为了不少商学院的课程教材。

七年后,《激荡三十年》横空出世 ,这本书不仅收获了上百万销量,更是让吴晓波声名达到巅峰,不仅成为各大电视台、媒体活动的重要嘉宾,也成为企业家的座上宾。

此后,吴晓波又陆续写了《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吴敬琏传》、《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等系列作品。

2009年,吴晓波的版税收入就已高达750万元,位列当年作家富豪榜第5名,比韩寒、易中天、余秋雨、于丹等当时大红大紫的作家都靠前,也是排行榜里面唯一的财经作家。

2014年,吴晓波正式建立“吴晓波频道”,开始了从作家到商人的角色转变。

吴晓波是畅销书作家,也是一名成功的商人。

按照我的定义,吴晓波显然不是精英。

§3

吴晓波的成功,得益于“没有用的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多无用之人,谁买他的书,谁听他的课?

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得益于好的政策,还有人口红利。如果没有这么多无用之人,我们的经济总量离老二还有一段距离。

人口出生率断崖式下降,专家们急了,于是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生育。说明人口对国家是有用的。

一个人是不是有用,不取决于能不能赚钱,会不会赚钱。同样是老师,90年代月薪千元,现如今万元,这是国家重视的结果,从某种方面来说,90年代的老师比现如今的老师作用还要大。

照我看,父母有用于我,我就是个有用之人;妻儿有用于我,我就是有用之人;朋友有用于我,我就是有用之人;只要有一个人有用于我,我就是有用之人。

任何人都是独立的,都是有用的。

§4

吴晓波的“大多数人无用论”,表面看是傲慢,实质是顾影自怜。

在普通人眼里,吴晓波是成功者,但在有钱人有权人眼里,他就是个屌丝。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吴晓波想更上一层楼。

2019年,吴晓波曾尝试冲击资本市场,由A股上市公司全通教育对价15亿元收购吴晓波、邵冰冰夫妇等19名股东所持的巴九灵96%股权,但之后却因深交所的两封问询函而搁浅。

看过吴晓波频道的读者也清楚,吴晓波卖的都是陈年往事,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江郎才尽之下,吴晓波觉得上一个台阶无望,于是患上焦虑症。

感觉自己已经无用,发展已经到了天花板,但利己主义者的一个错觉就是,我成功,我能干,与支持我的屌丝无关,多数人是无用的。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成功者应该懂得感恩。

吴晓波良心何在?

相关阅读:

  • 复旦大学怎么样(上海人觉得复旦大学怎么样)
  • 复旦大学怎么样(上海人喜欢复旦还是交大)
  • 复旦怎么样(复旦大学物理系怎么样)
  • 复旦大学有哪些专业(复旦大学文科生可以报的专业)
  • 复旦和交大哪个好(考上复旦大学意味着什么)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