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男孩不能用粉色?打破性别角色固定认知,双性化孩子更有潜力

小猫咪 育儿 2024-01-23性别   角色   男孩   孩子   成见   同伴   认知   粉色   世俗   潜力   儿子   父母   男生   玩具   老师   女生   女孩   喜欢

最近,3岁半的儿子对“男生”、“女生”这两个词使用的频率非常高。

早上洗刷好,我顺手就拿起一条毛巾帮他擦脸,他非常抗拒:“男生用蓝色,女生用粉色,妈妈用错。”像唐僧念经一样,叨叨了几十遍,最后只得又重新洗一次脸,用蓝色毛巾擦脸才结束。

刚学会爬的妹妹,喜欢爬到哥哥旁边,啃一啃哥哥玩的奥特曼、小怪兽,儿子看到后就会抗议:“不,妹妹是女生,不能玩奥特曼。”然后丢给妹妹一个布娃娃玩,认为妹妹应该女生的玩具。

儿子这种把玩的玩具、生活用品和性别关联起来的行为就是性别角色行为。性别角色行为的定义,是指遵从文化成见,把活动、物品、角色或特质与性别相关联的行为。

生活中,孩子关于性别角色的固定认知

两岁左右的孩子,就能正确使用“男孩”、“女孩”这类词汇,确定性别后,孩子就开始区分和男女有关的行为活动。比如说,孩子把玩具、衣服、生活用品、颜色、职业等和男女相关联,女生才能穿裙子,打败坏人的英雄只能是男生,长头发是女生,短头发是男生……

到了4岁左右,孩子对性别角色的观念越来越固定。当被问到能否打破关于性别的世俗观念时,超过一多半的孩子对穿着、发型、游戏给出了否定答案,比如女生不能当警察,男生不照顾孩子。

在个人特征上,男生比较主动、有自信,女生比较胆小,敏感、依赖性强。

但是这些看法,都是由于世俗的成见和孩子认知的局限性造成的,大部分孩子没有认识到,发型、穿着、职业这些外在的特征,并不能决定这个人是男还是女。

哪些方面,会影响孩子的性别角色行为

一、遗传因素

人类的祖先,和大多哺乳动物一样,成年男性的生活是争夺配偶,成年女性的生活是抚育后代。所以,男性在遗传特征上更主动,女性更负责、协作。雄性激素可以增加攻击行为,并抑制母性的照料行为。

激素也影响着孩子的游戏方式,男孩喜欢吵闹、粗野的游戏,女孩喜欢安静、温和的游戏。与同伴玩耍时,男孩喜欢奔跑打斗、爬高上低,女孩喜欢安静、需要合作的游戏。4岁的孩子,和同性伙伴玩的时间是和异性伙伴一起玩的时间的3倍,6岁时,则是11倍。

二、环境因素

在遗传的基础上,家庭、学校和同伴有力的促进了孩子的性别角色行为。

(1)父母的影响

孩子出生,父母对儿子和对女儿就抱着不同的期望,父母希望儿子有所成就,充满竞争意识,对女儿的期望则是温和、听父母的话。

父母买给儿子的玩具多是枪、车、球类,买给女儿的玩具多是布娃娃、首饰、厨具,父母在养育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强化男孩的独立性和女孩的听话。

相对于女儿像一个“假小子”,父母对儿子像“娘娘腔”容忍度更低,总的来说,父母对儿子的要求更严格,男孩的性别角色行为更明显。

(2)老师的影响

在幼儿园,老师常常也会扩展性别角色的学习方式,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排队啦,男孩站一队,女孩站一队”、“男生们,希望你们像女生一样安静下”。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围绕在老师身边的大多是女孩,男孩则喜欢在没有老师的地方探索。老师在教育男孩时,用的最多的方式是控制,教育女孩时多用商量和探讨的方式。

(3)同伴的影响

与同性别的小伙伴玩耍,是孩子学习性别角色的有效途径。用更多的时间和同性别伙伴一起玩的孩子,在入园后表现出更多的性别角色行为,表现在选择玩具和玩的时候离老师的远近等方面。

孩子会通过模仿同伴或者加入符合自己性别的游戏,来正向强化其他孩子的活动。比如说男孩玩布娃娃,会遭到同伴的嘲笑,慢慢地,孩子就开始相信游戏也是分性别的。

如何降低幼儿期,性别角色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虽然现在孩子生活的环境发生了改变,但他们仍然面临着很多性别角色行为的榜样,如果孩子通过这种“性别偏色镜”来看待社会和自己,将会错过很多学习的机会,也会大大限制自己的兴趣。

儿童在形成性别角色观点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性。看到同样的布娃娃,有的男孩认为“男孩可以玩布娃娃”,那么他就会去接近探索,而有的男孩认为“男孩不能玩布娃娃”,那么他就会拒绝玩这个和自己性别不符的玩具。

如果一个孩子,是一个不受性别因素影响的孩子,他只这样问自己:“我喜欢玩这个玩具吗?”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行为。

父母想要帮助孩子打破那些,限制他们行为的刻板的性别观念,并没有简单的方法。因为生物因素影响着孩子的行为,男孩更活跃,女孩更安静,男孩喜欢竞争,女孩喜欢亲密关系的活动。但是对性别角色的观点,并非与生俱来的,生活中父母可以这样做:

  • 削弱自己行为中的传统性别角色

比如说,在家里父母双方都参与做饭、为孩子洗澡、照顾小婴儿、开车出门等活动,为儿子和女儿都买布娃娃和汽车玩具,穿粉色和蓝色的衣服,在生活中为孩子提供非传统的选择。

父母要少发表关于表达性别世俗成见的话语,比如说“车都开不好,肯定是女司机”、“不知他怎么想的,选了护士这个专业”等,让孩子少接触世俗成见的信息。

  • 为孩子纠正关于性别的世俗成见

如果孩子已经注意到了,社会上存在的关于性别的成见时,父母要为孩子指出例外。比如说,当孩子认为男人不可以做护士,女人不能做警察职业时,父母可以安排孩子看一下,女人也可以做好一名警察,男人做护士的情况也存在。并告诉孩子,决定一个人从事什么职业的因素,是兴趣和技能,而不是性别。

  • 融合两种性别特质,发展双性化

我们成年人,评价自己在行为特征上相对男性化或者女性化的概念,就是性别同一性。“男性化”同一性得分高的,在传统男性项目上得分高,比如雄心、竞争。“女性化”同一性得分高的,在传统女性项目上得分高,比如关爱、轻言细语。而在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质上得分都比较高的,这种性别同一性称为双性化。

双性化个体适应性更强,他们根据不同的情境表现出男性的独立和女性的敏感。双性化的孩子,融合了两种性别的积极特质,可以更好的挖掘自身的潜力。举个例子,在外打拼有事业心,在家心思细腻照顾家人,这样的男人有没有心动?照顾孩子时充满母爱,回到职场后充满自信的女人,有没有动心?

总而言之,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教育,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行为,对形成性别双性化是有利的。

大玉儿,一位有想法的妈妈,用文字传播育儿经验,关注@小天宝大玉儿看更多育儿知识。

相关阅读:

  • 谢娜二胎已经生了吗?据说性别已被曝光,爆料是真实的吗
  • 手机qq怎么隐藏性别(qq如何隐藏性别年龄)
  • 陌陌怎么改性别(陌陌性别如何改过来)
  • 怀孕多久可以知道性别(怀孕三个月打胎痛苦吗)
  • 地下城与勇士人物怎么换性别 地下城与勇士人物如何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