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道德建设的四个维度

小猫咪 育儿 2024-01-23维度   亚当   善恶   同情心   价值观   收益   人性   道德   水平   结构   关系   制度   社会   文化   经济

道德建设的四个维度


宋 圭 武



道德建设是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道德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但道德建设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需要综合推进。

首先,道德建设离不开经济建设维度。

经济与道德是什么关系,是一个互相影响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影响道德;另一方面,道德也影响经济。

经济对道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经济的水平会影响道德的水平;一方面是经济的结构会影响道德的结构。

经济的水平会影响道德的水平,主要体现是经济为道德提供物质基础,但不一定是经济水平高就一定道德水平高。但经济水平高,总体会为道德建设提供一个更好的基础。因为从经济角度分析,人的收益来自两个方面: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另外,人们对收益有一个边际效用递减倾向。也就是当物质收益增加时,人们来自物质收益的边际效用会递减,这时来自精神收益的边际效用会增加。此规律说明,在经济水平高时,人们会更倾向于增加精神收益,这对道德建设就是利好消息。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反映的也就是这种情况。所以,人穷志短是有一定基础的。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经济水平高,未必就一定道德水平高,因为人在贫穷时,当物质收益增加困难时,也会倾向于通过增加精神收益来增加总收益,所以,人穷志不短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另外,人们富裕了,是否精神文明就一定增加,还与其它许多因素有关。

经济结构影响道德结构主要是因为不同的经济结构,其运行的主体规范必然不同,这就必然要求不同的道德结构来适应。农业经济结构所要求的道德结构与工业经济所要求的道德结构就是不同的。另外,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所要求的道德结构必然也是不同的。比如,在市场经济下,人们会更加注重交易的诚信等道德问题。但在计划经济下,人们会更重要考虑勤劳等问题。

而道德对经济的影响,则更多是正面的。不管哪一种经济形式,有道德的经济总比没有道德的经济更好。道德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降低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有道德,交易就是稳定的,人们的经济交易就能更多顺利进行,这有利于更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外,有道德,人们的劳动就更多具有自觉性,这有利于降低监督成本。

从道德与经济的关系看,发展经济不一定就直接提高道德水平,但经济发展对道德建设总体有利,建设道德需要经济维度建设。

其次,道德建设离不开制度建设维度。

道德与制度是什么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同时,二者又是互相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从广义看,道德也是制度的一部分,属于制度中非正式制度的一部分。但道德又与成文的法律等制度是有区别的。人们违反道德,更多是受到良心的谴责,但若违反法律,则要受到实实在在的惩罚,不仅仅是停留在良心层面。另一方面,法律规范中,也有道德规范的因素,因为一些法律制度中有些规范要求也属于道德规范的要求。

道德对制度形成的影响是,道德是制度形成的来源之一。任何制度的形成是离不开特定的道德基础的。

制度对道德的影响是,制度一旦被大多数人认同,制度本身也就道德化。这里制度对道德为什么最终会产生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人是理性的,总是要进行利害的计算,而制度提供了计算利害的边界,所以,不同的制度,必然会导致人们有不同行为选择。二是根据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当人们的行为一旦持久化,就会变为习惯,而习惯最终就会演化为道德。

由于制度建设对道德建设有重要影响,所以,要提高道德水平,就离不开制度建设。

问题是,什么样的制度对道德建设最有利?答案是公平的制度。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人们对公平的偏好是天然的。一些来自动物的实验也证明,动物也有公平偏好。另外,在公平的制度下,人们对社会有贡献,社会必然会有对等的回报,这会鼓励人们对社会有更多贡献,这对道德建设就十分有利。反之,若社会缺乏公平,有些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得不到合理回报,最终会让一部分人心理失衡,内心世界负能量就会集聚,反社会情结就会加重,社会道德建设就会面临十分艰巨任务。

再次,道德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维度。

道德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时,二者也是互相制约和影响。

道德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有不同的层次。最外围的,是物质文化;中间层次是制度文化;最核心的是精神文化;最最核心的,则是价值观。而道德则更多属于文化中制度文化的一部分,也有一部分属于价值观范畴。

道德与文化,二者互相制约和影响。一方面,文化是道德的母体。不同的文化,必然有不同的价值观,必然会衍生出不同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就是目标,不同目标,必然会要求不同的约束规范。这里道德就是围绕价值观而产生的一种实现工具,是为了实现特定的价值观而产生的一种约束规范。另一方面,道德建设最终也会影响文化演变。有些道德本身就属于价值观的一部分。道德建设,也就属于价值观建设的一部分,最终道德建设,在实际层面表现,就是改造文化。

如何通过文化建设提升道德水平,最重要是要培育文化中的诚信意识、理性精神和敬畏意识,这三者是一切道德的最基本支点。人类的德性体系,最基本无非体现在三个方面: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不确定性世界的关系。而诚信是人与人或人与社会应具有的基本德性;理性是人与自然应具有的基本德性;敬畏是人与不确定性世界应具有的基本德性。另外,理性精神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也有利于道德建设。小成靠智、大成靠德,要干成大事业,最终靠道德,所以,大凡有理性的人,都会更注重道德,而不是靠机会主义取一时之胜。另外,敬畏也是伦理的基础。有敬畏意识,也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但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文火慢炖。改造文化,最重要是习俗改造。习俗是文化的外显形式。由于习俗是长期形成的,所以,其改造也必然是长期的。

第四,道德建设离不开人性维度。

道德是对人性的约束,是基于改造人性而生产的。所以,道德建设离不开人性基础。

什么是人性,人性就是人的天然之性。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天然之性就是自然。而从善恶的角度讨论人性,应是一个无意义的命题。因为善恶概念本质是人之后的产物,是自从人类产生之后,在人与人的博弈中,人对人的不同行为属性所进行的一种规定。所以,人性是先天的概念,善恶是后天的概念和定义。既然善恶是人的一种后天定义,人性必然是善恶统一的。人必然既有善的本能,也有恶的本能。而道德,其功能就是去恶扬善。

道德建设要提高效率,需要道德建设符合人性原则,要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否则,道德建设就与人性改造是两张皮,各走各的路,甚至还会导致道德水平下降。因为若道德建设不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道德建设就不可能入脑入心,甚至有可能让人形成双重分裂人格,表面上是一套,内心世界是一套,人前面是一套,人后面是一套。

道德建设如何与人性结合,关键是要立足同情心加强道德教育。

什么是同情心?叔本华认为,同情心的本质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所以,同情心产生的基石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之间的无差异性。休谟认为,同情是一种人们用以传达并分享感情的基础,正面和负面的感情都包含在内。从这个角度来看同情也就类似于现代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所谓的“移情”(empathy)。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认为:“旁观者的同情心必定完全产生于这样一种想象,即如果自己处于上述悲惨境地而又能用健全理智和判断力去思考(这是不可能的),自己会是什么感觉。”(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第9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11月第1版)

由于人天然具有类比的能力,所以,人类的同情心是天然具有的,是一种人的自然本能。亚当·斯密说:“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第5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11月第1版)研究表明,同情心在儿童早期就出现萌芽。有关研究也表明,如果一个人对他人很有同情心,则意味着他的大脑前额叶的功能非常健康。伦敦大学心理学系的迈克尔·巴尼西认为:“实验表明,触觉系统和同情的某些特定方面存在着联系。”(国际在线独家资讯 Apple)另外,近年来科研人员也发现,除了人以外,黑猩猩、海豚和大象等动物也能够对同类死者表示同情。

同情心是道德的起点和根源。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见《孟子 公孙丑上》)亚当·斯密说,由同情可产生两种基本美德,即正义和仁慈。

立足同情心加强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者自身要有同情心,要考虑受教育者的情况,要善于换位思考,要将心比心;另一方面,对受教育者,教育要以同情心为原点,拓展受教育者的美德范围。



作者: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



相关阅读:

  • 蓓康僖梁星:“从一开始,我们就不甘心做一个平凡的品牌!”
  • 如果我有......,我一定更快乐
  • 宋圭武猜想(49)能预测未来的人可能存在
  • 你为什么需要读《国富论》?
  • 企业价值观有哪些(企业十要十不要)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