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人类的大脑是个微型生物发电站

小猫咪 育儿 2024-01-23轴突   细胞体   树突   突触   神经元   发电站   受体   电位   间隙   认知   注意力   大脑   信号   冲动   神经   人类   能力   生物   链接


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自身能放电,比如说电鳗鱼在捕食的时候,其瞬间放电电压可达到350V。我们人类自身也有三种生物电,比如心脏跳动的时候会有生物电压产生叫心电,被医院用于测量心电图;运动时肌肉也能产生生物电,被用于运动技能的研究;与我们的行为、精神状态最紧密的当属脑电了, 脑电被用于脑部疾病侦测,以及精神方面的认知行为疗法,用于增强我们的脑认知能力,改善身心的健康。


脑电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需要从大脑的神经元讲起。



神经元长啥样


我们的大脑皮层中有多达800 ~1000亿个神经元(neuron, 神经细胞),每个神经元基本是如下图的样子:




神经元有两大组成部分,细胞体(直径约5-100微米)和围绕着细胞体伸展出来的组织(突起)。按其形状又分为树突轴突两种。树突像沿着细胞体长出的树枝分叉一样, 轴突则像一条长长的小辫子拖在细胞体上,长度从几微米至1米不等,有的甚至可从神经中枢延伸到我们的躯体中。


这1000亿个神经网元链接在一起,并组成不同的神经功能网络分布在不同的脑区,比如与我们视觉和听觉有关的视觉神经功能网络、听觉神经功能网络等。大约形成100万亿个链接关系,这种链接实际上是为了传递信号。


神经元之间是怎么传递信号的呢?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外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进行“链接”,神经信号(神经冲动)经过轴突传递给下一个甚至多个神经元的树突,且这种信号传递是单向的,(如下图):



传递信息的关键部位:突触(synapse)


需要强调的是,神经元之间的“链接”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树突与轴突贴合在一起,而是通过叫做“突触”的部位实现信息传递。轴突末梢与树突之间存在大约20-30纳米的间隙,叫做突触间隙。用显微镜观察轴突和树突链接的地方,可以在末端发现有一些呈球状或杯状膨大的组织,被称为突触(如下图),其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组成。


突触前膜位于发送信息的神经元轴突的末端,内有囊泡、线粒体等物质,囊泡存贮着神经递质。


突触后膜位于下一个接受信息的神经元树突的前端,突触后膜表面有一些凸出的组织,被称为受体,受体是一些特殊的蛋白质,吸收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存在Ca2+、Na+/ K+-等离子,神经递质也穿越其中。




后突触电位


提到神经递质,相信很多人都听说多巴胺、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多巴胺可以抑制人的冲动行为,肾上腺激素可以让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快速反应,后续的篇章里我们再详谈神经递质。


当一个神经冲动沿着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到达突触前膜,Ca2+进入前膜与囊泡结合,囊泡的裂口就会被打开,囊泡内的神经递质就释放到突触间隙中。间隙中的神经递质被下一个神经元树突(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并与其中的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使得突触间隙中的某些带电离子可以进出突触后膜,从而在突触后膜上形成电位差(电压)。理解了突触的组成部分及生理机制,我们就基本了解了脑电成因。由此可见脑电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电线内的电流,而是在神经冲动沿着轴突传递的过程中,神经细胞先产生了生物化学反应,进而控制带电离子在后突触膜内外的流动,最后在突触后膜形成电位差。


脑电的应用


学术上的脑电分为多种类型,与测量神经元放电的位置及放电时刻有关,比如有动作电位、静息态电位、事件相关电位等,而公认的被用于医学及认知治疗领域的脑电就是“后突触电位”。


在医学上,医师通过监测脑电图作为诊断脑部疾病的重要参考(注:非唯一依据),比如癫痫患者和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会夹杂一些非正常的“棘波”、棘慢波(下图中箭头位置)。



脑电除了用于诊断疾病,也被用于学生认知能力(核心素养)教育。其原理是将脑电技术与认知心理学中的实验范式融合,设计成脑电反馈训练项目,依托脑认知大数据和AI技术测评学生当前认知能力水平,并据此开展个性化训练,提升注意力、反应力、空间知觉等能力。比如在新智注意力训练中心使用的“脑波拔河”,就是其中一个脑电反馈训练项目,学生头戴脑波仪跟随训练系统的引导,与各种小动物开展注意力拔河比赛,只有调动大脑的主动注意意识才能战胜小动物,且每次训练都会形成评估报告,老师据此分析该学生的注意力状态。



另外,脑电也用于身心健康的调节,比如视友科技的Ego X 脑电系统,可以测量出焦虑水平、心理调适能力等,并提供个性化的训练课程,被用于辅助治考前焦虑、失眠障碍、应激障碍等问题。

相关阅读:

  • Magi的神奇传送门,快来下载宝宝照片吧
  • “妈妈
  • 前庭神经元炎是什么病(前庭神经炎中医偏方)
  • 我们的大脑开发程度真的只有十分之一吗?这说法可信吗?
  • 拥有成长型思维,是孩子脱颖而出的法宝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