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青春期孩子如何正确面对挫折

小猫咪 育儿 2024-01-23挫折   孩子   溺爱   不允许   归属感   坚毅   青春期   负面   幼儿园   任性   乐观   情绪   事情   压力   能力   小学

当今家庭教育的孩子进入社会后都称之为巨婴,就是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适应社会能力太差。其实适应社会就是经历挫折的过程,面对挫折是成长型,是后退型,还是逃避性的,越来越重要。那么从幼儿园起,孩子都经历哪些挫折呢?我们怎么样去培养他抗挫折的能力?
孩子从家里到上幼儿园,分离焦虑就是挫折,他很长时间在陌生的环境,不在家人身边,不在妈妈身边,这是分离焦虑,是经历挫折。孩子从幼儿园毕业上小学,在幼儿园以游戏为主,上学后要以学习为主;在幼儿园阿姨是以妈妈式的关怀为主,到了小学则是权威式教学方式;在幼儿园的小朋友随便玩,到小学遵守一定的规则;到中学青春期,学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际交往压力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不好控制,会更多地体会到挫败。
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孩子抗挫能力,让孩子在挫折当中去成长,在挫折中发展自己能力。当今孩子成长的环境,已经体会到越来越多的挫败感。我们不需要再人为地创造挫折让孩子体验,我们更多的要给孩子创造成功的快乐感觉,培养孩子抗挫能力。
一、孩子抗挫能力比较差的原因
1、溺爱
孩子在家里面被一个过度的溺爱,过分的保护,过度的满足,只会让孩子形成任性的性格,从而形成过强的自我意识。
孩子在三到六岁开始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在这个期间绝对不许过于放纵和溺爱,任性导致的自我意识太强。不允许别人说不好,不允许别人指责,自人为大家必须绕着我转。一个自我意识比较强的任性的孩子,最终导致孩子素质也比较差。
2、责罚
那当一个人遇到了困难挫折,就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孩子学习不好,父母归责于孩子不够努力,不够认真,经常挨罚或者被责骂,这个时候他如何应对挫折?应对挫折首先要有积极的情绪。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1、允许孩子有负面的情绪
在生活中,孩子一定会遇到不开心的事会有负面情绪,遇到挫折想回避,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所以我们要接纳孩子,允许有负面情绪,不能冷漠、忽视、责骂、责爱(你犯错误了我不爱你了)孩子。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的时候,与同学发生争执的时候,让孩子不带任何评判地共情地讲出来,并安慰孩子“这个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也会很难受,也会有你这样的想法,这很正常”,孩子觉得被理解了,情绪就稳定了,就会积极了,就可以面对挫折了。
2、教给孩子调节情绪的方式
努力的前提是坚毅。
坚毅,就是遇到困难的时候,迎难而上,越挫越勇。孩子具备坚毅性格,这比智商和情商更容易成功。有的人可以把挫折当成财富,当成营养,是因为他可以把遇到挫折的感觉,从负面情绪转变成积极情绪。反之,那种被挫折打败的人,他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循环、不断滚动,就无法面对挫折,导致最后自我放弃。
怎么样把负面情绪调节为乐观积极的情绪呢?
(1)找对榜样影响孩子
那些优秀的成熟的人,可以帮助疏导孩子情绪。先平静下来,放松,然后再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负面情绪下不能做任何决定,也做不出任何正确的决定。告诉孩子记录自己美好的事情,告诉孩子人只有在挫败中成长才能成功。
(2)对负面事件做正确引导
做事的归因要是乐观的、积极的,不能把好的事情解释为运气,不能把坏的事情解释为自己能力不行,事情失败还有很多客观原因。乐观的人永远对事情抱有希望,遇到困难也是暂时的,即便是能力不行,也是暂时的而非永久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总结失败原因,责怪、批评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低自尊高自卑,这样一个悲观的孩子怎么面对挫折呢?
总之,孩子应对挫折的核心是否有较高的自尊水平,是否具有较高的价值感和较高的归属感。我们要陪伴孩子,让孩子觉得我们是在乎他的,他是有用的,是可爱的,是永远进步的,是自信心的、自尊心的、有进取心的、阳光的孩子,这样孩子抗挫的能力才会越来越强。
挫败和挫折,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经历挫折,会让我们更加坚强,更有勇气,更有智慧,只有经历挫折,才能激发我们的潜能,激励我们的成长。
孩子应对挫折的核心是否有较高的自尊水平,是否具有较高的价值感和较高的归属感。我们要陪伴孩子,让孩子觉得我们是在乎他的,他是有用的,是可爱的,是永远进步的,是自信心的、自尊心的、有进取心的、阳光的孩子,这样孩子抗挫的能力才会越来越强。
挫败和挫折,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经历挫折,会让我们更加坚强,更有勇气,更有智慧,只有经历挫折,才能激发我们的潜能,激励我们的成长。

相关阅读:

  • 这九种感情叫做爱情
  • 围棋比赛的好处,家长们有没有get
  • 输得起的孩子更成功!被90%家长误解的“挫折教育”
  • 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力?
  • 从年级倒第一到日本超一流大学,学学垫底辣妹的思维模式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