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从航空管制者到教练到朋友,中式父母焦虑的根源在于角色转换不清

小猫咪 育儿 2024-02-24管制   教练   角色   父母   海沟   朋友   家规   毁灭性   边界   叛逆   焦虑   事情   航空   阶段   孩子   家庭   人生

之前跟一个陪娃写作业的宝妈聊天,她说孩子写作业总是写到半夜,每天都特别累,我问她为什么不让孩子早一点开始?这位妈妈却说,我跟孩子商量好8点开始写作业,我不想违背承诺,不想让她感到压迫感,我希望我们能像朋友一样相处,而不是“大吼大叫”。

陪娃写作业“有感”

现代一辈的父母,经历了老一辈的高压控制之后,总想给孩子一个平等自由的成长环境,总想以“朋友”的身份去教导孩子,可是却忘了一个事实:孩子还没有长大,心智还没有成熟。

到底如何定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生活中我们往往陷入了思维的怪圈,生个女儿,妈妈们希望跟女儿成为闺蜜,穿着亲子装,逛街晒照,把“闺蜜”的角色进行到底。生个儿子,老爸们都想跟孩子混成兄弟,希望有一天,可以一起激情战场,霸气吃鸡。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界定,往往走不出“朋友”的执念,可是有时候我们却误解了“朋友”的含义。

到底朋友是什么?

百度百科对朋友的释义:朋友是指在任意条件下,双方的认知在一定层面上关联在一起,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符合双方的心理认知、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什么是朋友?

我认为朋友,必定是在认知层面上有共通点并能够在对方需要的时候可以给予帮助,这里包含着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双重依赖。当你需要心灵安慰的时候,你有可倾诉的对象,当你无处可去的时候,你有可落脚的地方。不仅如此,朋友也包含平等的付出,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决定了父母的付出永远大于孩子的付出,也就决定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永远无法跟朋友划等号。

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父母都有不同的角色,从“空中管制者”到“教练”再到“朋友”,角色的转变带来关系的不断变化,而中国式父母的焦虑在于无法正确的把握好转换的界限并顺利实现转换的过程。

一、0-14岁,请父母做好“空中管制者”的身份。

管制不是控制

大家都坐过飞机,肯定对“航空管制”这个词不陌生,航空管制是根据国家的飞行规则,对飞机进行监督控制和强行性管理。如果把孩子比喻成飞机,那么家长就是那个制定飞行规则的人。0-14岁,孩子的价值观处于初步建设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但是孩子对事情的边界却把握不清。这个时候需要父母站出来给孩子制定规则,明确的告诉孩子对与错,善与恶,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此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决不能含糊,该紧的时候绝对不能松,要不然飞机乱飞,其后果可能是毁灭级的。

曾看过一个新闻,自贡13岁的小女孩小敏,撞倒了3岁的琪琪,并主观认为琪琪已经死亡,因害怕自己家人承担巨额的赔偿费用,将琪琪扔到了附近一个粪坑中。13岁的少女,本应是已经懂事的年纪,却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葬送了自己与别人的人生。试想如果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给孩子制定一定的规则与边界,让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为自己做的事负责,也许小敏和琪琪的人生会有不同的境遇。

如何当好“空中管制者”父母?

1.让家规帮你解决一般事情,让家庭会议帮你解决紧急事情。

纵观历史,你会发现每个“大家”的背后都有着相似的成功套路学,就是“家规”。古人对家规特别重视,《诫伯禽书》《诫子书》《诫外甥书》《颜氏家训》《钱氏家训》《朱子家训》等等,每个姓氏,每个家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家规,每条家规的背后随时都有藤条候着。随着时代的发展,“家规”好像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扪心自问,你能想起自己的家的家规是什么吗?

制定家规,是为孩子框好边界,让孩子知道每件事都有一个边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行事。超出边界就是违法,是要承担责任的。

家规是最好的人生边界

家规解决孩子日常行为的问题,当孩子遇到紧急问题,不妨试试“家庭会议”这一工具。养育孩子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当遭遇孩子人生中的重要问题,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配合。在《正面管教》中,讲述了“家庭会议”的重要性。家庭会议是在尊重每个家庭成员的基础上,根据发生问题进行沟通探讨,而沟通的结果对每个参与成员都有约束力,需要每个家庭成员互相配合,迅速帮孩子解决问题,共建孩子优质的原生家庭。

2. 倾听孩子,别把管制当控制。

在做好“管制孩子”的过程中,别忘了倾听孩子。父母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总是带着结果去倾听,总是给孩子提建议,却忘记了作为父母,让孩子自己找答案才是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做的事。

管制与控制是完全是两码事,孩子的事你可以干预,但是不能控制孩子按照你的想法来做事,我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让孩子明白事情的对错,而不是直接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成你的提线木偶。

别把爱变成了情感操控

3.经常跟孩子探讨毁灭性失败,让孩子增加对毁灭性失败的认识。

什么是毁灭性失败呢?还记得吴谢宇的案例吗?考入大学是他打出的一副好牌,可是这样的好牌他却没有打太久,反而因为心理的扭曲亲手打坏了,这就是毁灭性失败。

不管是孩子身上发生的事还是身边发生的事,你都可以跟孩子一起探讨,让孩子增加对事件的认识,学习洞察世事人情,从生活中学习人生的学问,这也符合教育家陶行知所提倡的“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

二、14-18岁,请父母做好角色转变,当好孩子的“教练”。

14-18岁这个阶段,正值孩子升高中到高中毕业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一个新的名词“青春期”。所有的青春期好像都与“叛逆”脱不了关系。但是你真的知道孩子为什么叛逆吗?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一书中提到,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叛逆的真正原因是孩子的无助与不安。

14-18岁这个阶段,孩子被要求要独立,要自主,要从1人卧室变成4个人的卧室,环境的变化让孩子感到无助,刚刚从“航空管制”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突然多出的一些自由,让孩子无法适从,对未来夹充满着喜悦与恐慌,他们的不安成为了他们叛逆的理由,帮助孩子摆脱叛逆,你得做好“教练”的身份。

球员能不能夺冠,看教练怎么教

一个有问题的球队往往问题的根源不在球员身上,而在教练身上。教练的训练方法决定了你家孩子是学霸还是学渣。俗话说的好,将帅无能,累死三军,一个无能的教练,会拖垮一个家。

如何做好孩子的教练?

1. 做好赛前排练。

针对孩子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我们可以跟孩子不断的演练事情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比如早恋的话题,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探讨早恋的利弊,可以探讨早恋的各种可能,不管是美好的还是悲伤的。《小欢喜》中当童文杰和方圆得知方一凡可能早恋的时候,他们跟方一凡探讨各种问利弊,甚至聊到了“性”的话题,可以看出方一凡也是不拒绝的,父母跟孩子之间是可沟通的。任何的事后管教不如提前预防,人生虽然没有彩排,但是可以想象。提前跟孩子预想事情的多种可能,让孩子对将来要发生的事情有所准备。

2. 比赛中的放手。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拿自己的经验说事,殊不知,孩子的人生路上,有些南墙你得让孩子去撞,有些弯路你得让孩子自己走,每个人都是从失败中过来的,不经过跌跌跌撞撞,如何学会直立行走,不经过风雨,怎能见彩虹?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她才能知道人生的酸甜苦辣,这样的人生才深刻。

比如,孩子想要当网红,大多数父母会采取果断的否绝态度,各种的干预与控制,但如果我们稍微的放手,让孩子尝试一下当网红的体验,探讨当网红的利弊,也许孩子对于网红的概念会更清晰,会明白在学业与网红面前该如何抉择。

3. 做好赛后评价和回顾。

当孩子解决问题之后,可以问他一下关于解决问题后的感想,让孩子做好人生的复盘,积累人生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要带着评价指责去帮孩子回顾,你只需要帮孩子总结事实就好,把评价留给孩子去发现。

三、18岁之后,请尽情的当孩子的“朋友”。

国外的父母18岁之后对孩子进行“放养”教育,尽可能的让孩子独立生活,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但是中国的父母,则管的太多。曾有则新闻报道,一个48岁的海归,从小学习优秀,大学就读名校同济,后来又到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读到了工程硕士学位。可是这个在别人眼中的优秀人士却在回国后过起了“海龟”生活,整天窝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靠82岁老妈妈一点微薄生活费苟活,面对社会,他当起了“缩头乌龟”。

他的妈妈丁婆婆身心疲惫,去法院起诉儿子,让他出赡养费,最后却落得个儿子埋怨“父母太溺爱”,而丁阿婆也悔恨不已:“我教育出错了,样样包办,他从小事事现成的,依赖惯了......”

放手,才能看见笑容

样样包办,事事让孩子依赖,却让自己的晚年老无所依,到底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

1.18岁之后,请最大程度的放手。

18岁之后,孩子需要的是独立面对生活的勇气和能力。未来的未知性让所有的人都焦虑,但是必要的焦虑可以促进人的成长。作为父母,我们只能陪孩子一时,却无法一辈子陪在她身边。我们需要做的是做那个授人以渔的人,让孩子拥有面对未来的勇气,教孩子面对未来的能力,这样孩子才不至于“啃老”。

2.请相信你的孩子。

我们之所以无法放手,是因为我们不相信孩子能够做到。给孩子多一点信任,你的孩子远比你想象中的要强的多。就拿我闺女来说,3岁时,我曾经教她如何脱衣服,她学了一段时间没学会。有一天她洗澡的时候,她突然自己开始脱衣服,虽然时间用了比较久,但最后终于成功了。我就静静的看着她,没有说话,也没有动,露出了老母亲应有的欣慰笑,然后等她自己脱完,开始了一顿乱夸。

3.跟孩子做朋友,平等互助。

经过了“航空管制期”和“教练期”,孩子的心智已经完善,这个时候,你的孩子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优秀品格的人,你完全可以把孩子当成你的朋友,跟他们平等对话。你们可以一起讨论人生,讨论生活,讨论理想,讨论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平等且互相尊重

有人说这太理想化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永远隔着一道马里亚纳大海沟,别指望能迈过去。但是我想说如果你觉得这条海沟太深,只能说明你爱的方式有问题。海沟只是你心理的屏障,只要你想迈,总有办法。《都挺好》中苏明玉,从童年到中年,每个阶段都被家庭伤的遍体鳞伤,她与父母之间的海沟可比马里亚纳海沟大多了,她都能摆脱原生家庭的桎梏,最终实现和解,我相信我们也行。

人生如戏,角色却是被设定的。

人生如戏,角色却是设定好的,我们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转换的方式。孩子、学生、同学、同事、下属、领导、丈夫或妻子、父母、祖母等等,一生中,我们需要演绎多种角色,我们需要做的是清楚的知道这些的界限在哪里,并知道如何进行恰当的转换,让人生多一些惬意,少一些焦虑。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信息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