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周一贯:语文意识与语文方式在课堂的贯彻

小猫咪 育儿 2024-01-23李时珍   凿壁偷光   语文   意识   方式   字义   螳螂捕蝉   语文课   课文   用语   词语   仔细   老师   教师   学生


第一部分:用语文意识处理课堂生成

1.带着语文意识纠正知识偏差:

一堂教学《凿壁偷光》的语文课,对“凿壁偷光”一语引发了争论。一个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这里用‘偷’不用‘借’?我觉得用‘借’不是更好吗?另一个学生似乎在为老师解围:‘借’是要还的,所以不能用‘借’。不过,用‘偷’也不太文明,不如用‘引’或‘透’好。”于是,老师说:“其实,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敢于向成语挑战的勇气!”

小学生提出的问题源于对“偷”的字义理解不全面才产生了误读,这可是一个不该模糊的语文问题。

“凿壁偷光”源出汉·刘向《西京杂记》卷二,原文就称“凿壁引光”,后来改写时变成了“凿壁偷光”。可见,“偷”在这里不应作“窃取”解,而应当是“行动瞒着人”,有“暗中”的意思,如“偷看”“偷懒”“偷着乐”(字典里的四种解释之一)。

如此把分明是知识缺陷视为“挑战成语”,正是文本字义与想当然误释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

2.带着语文意识处理朗读遗漏

教师的语文意识,还应当表现在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行动,特别是学生因为对课文语言文字感受的正确度不够而造成的错误。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李时珍》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请一位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而那位学生一时疏忽,将“品尝”一词读成了“尝”,漏掉了一个“品”字)读得不错,就是有点粗心,把“品尝”一词读成了“尝”。想一想,能把“品”字漏掉吗? 生1:问题不大。因为“尝”和“品尝”意思相近,漏下了虽然不好,但句子照样通,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生2:不能。“品尝”有“品”的意思,而“尝”只有“尝”的意思。 师:“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师:仔细品味。 师:联系前面的句子想一想,这里为什么要用“品尝”,而不只是“尝”呢? 生1:因为李时珍要判断药材的药性和药效,只有仔细去品味才能知道,所以要用“品尝”。如果只是一般地尝了尝,那是不够的。 生2:用“品尝”说明李时珍不怕苦,不怕危险,非常认真。 师:很好!我们读课文也要像李时珍那样去仔细“品尝”,不可粗心随便。边读边品,才能读出味道来呀!

由此可见, 语文课的要求, 需要教师敏锐的“语文意识”,不轻易放过其中不可避免的语文问题。

第二部分:用语文方式进行课堂设计

所谓语文方式,就是教师与学生在鲜活生动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在听说读写中去亲近语文,感受语文。

教《螳螂捕蝉》,著名的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这一课时。初读课文之后,让全班学生听写四组词语(请两位学生写在黑板上):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弓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正在瞄准 在订正了听写的这些词语后,薛老师便要学生凭借这些词语,讲讲“螳螂捕蝉”的故事,看谁讲得正确、讲得既流畅又生动。在多名学生讲述,而且越讲越好的情况下,教师顺势推进,启发学生再细读课文逆向思考“少年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故事给皇上听”

显然,薛法根老师采用听写关键词语后复述的方式,也许不如用课件、用画面演绎更令孩子开心,更有轰动效果。但他是用语文的方式来实现的,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比看录像多得多的语文实践机会,而且更有浓郁的语文味,大有“高山流水韵依依”之感。

相关阅读:

  • [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人)
  • 一盏茶道出多少养生事
  • 它被称为“肾之果”,补肾气、厚肠胃!这么吃养生效果好
  • 凿壁偷光讲述的是谁的典故 凿壁偷光是关于谁的
  • [谁凿壁偷光(谁凿壁偷光谁悬梁刺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声明:这就到-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